漢武帝劉徹是西漢時期最為著名的皇帝之一,少年登基、雄才偉略,在位期間,將劉漢天下的的疆域開拓的更為廣闊,且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封地王國的問題,穩定了西漢的政治社會。對外吞服百越、朝鮮,大敗匈奴,還開辟了絲綢之路,將大漢聲威傳播到了西域各國。
一、艱難的登基之路
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和王夫人的兒子。這個王夫人在嫁給漢景帝之前,曾經嫁過他人,只是因為竇太后聽了一個算命的話,才將王夫人送給漢景帝。但是漢景帝最開始對王夫人依舊沒有什么感情,就是很普通的一個夫人,雖然生下了兒女,但是王夫人在漢朝宮廷中地位依舊不高。
父親兒子眾多,根本無暇專心放在劉徹身上,且母親身份尷尬,地位不高。所以最開始劉徹稱帝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漢景帝在那時,特別喜歡另一個妃子的兒子劉榮,還把他立為太子。劉徹以后最多就是一個藩王的可能。
轉折點在竇皇后的長女館陶公主身上,館陶公主想把女兒陳阿嬌嫁給太子劉榮,卻被拒絕。于是十分生氣,決定一定要報仇!這時候劉徹的母親王夫人看到了機會,于是和館陶公主走的很近,兩人一合計,兒女成親,結為姻親。于是館陶公主和王夫人一同努力將太子劉榮拉下儲君之位。劉徹才進入父親漢景帝的視線范圍,于是被尊為太子,在16歲那年,漢景帝一名嗚呼,于是劉徹登基,史稱漢武帝。
二、與祖母政見不合、束手束腳,祖孫明爭暗斗
竇太后在當時的漢朝地位很高。竇太后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女政治家,她一生經歷了三個帝王,見過太多的風風雨雨,對于朝廷政見都十分有自己的看法。孫兒劉徹登基,只有16歲,太年輕,竇太后明里暗里的為孫子保駕護航,這時候她已經是太皇太后。
這個太皇太后晚年的時候比較固執,而且這一路走來,自己覺得所吃過的鹽比孫兒吃過的米更多。且竇太后的許多觀點都過于陳舊,已經不適合漢朝的飛速發展了。漢武帝劉徹就覺得處處受限,這個皇帝當的不痛快,束手束腳的,什么都需要經過祖母的同意。而且祖母一直沿用前兩朝的黃老之治來管理漢廷,比較保守,不敢躍進。
劉徹少年天子,心性較高,且雄才偉略。自然不肯乖乖聽祖母的話,時間一長,祖孫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雙方都意見很大。竇太后覺得劉徹輕率浮躁,劉徹覺得祖母迂腐保守,不敢前進。慢慢的朝廷中支持劉徹的大臣越來越多,竇太后覺得這不是好兆頭,總是想方設法打壓劉徹的幕僚,這也激起了叛逆的劉徹的反抗精神。祖孫量明爭暗斗6年之久,直到竇太后去世,才結束斗爭。
三、鞏固勢力,打擊竇太后集團
竇太后去世后,還有一些竇太后留下的舊臣。他們的政見深受竇太后影響,盡管太后去世,他們依舊在朝廷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于是劉徹便開始想辦法除掉竇太后集團,他挑中了竇太后集團中最為重要的兩名骨干成員,負責竇太后的喪葬;然后百般挑剔,雞蛋里挑骨頭,說他們辦事不利,于是趁機將兩人革職處理。自此劉徹才開始底掌握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