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是清道光、咸豐、同治年問的三朝元老,他在鎮壓太平軍、捻軍起義、抗擊英法聯軍中為清延出生入死。
大敗英法艦隊——天津大沽口
1859年,英法艦隊第二次入侵天津大沽口,其武器和訓練相對于落后的清朝守軍與之迎戰。但此役的勝利者,不是熟悉海戰的英國遠東分艦隊司令霍布,而是來自蒙古草原的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此次作戰,僧格林沁指揮有方,使聯軍13艘參戰艦艇有6艘喪失戰斗力,4艘被擊毀,參戰官兵1200余人死傷過半,而清軍僅32人傷亡,炮臺輕度受損。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通州八里橋之戰
僧格林沁一輩子打了不少勝仗。如平定太平天國,阻擊英法艦隊等等。但是,1860年,在北京城東八里橋,僧格林沁卻遭遇了“滑鐵盧”。八里橋,位于通州的通惠河上,清咸豐十年(1860),清軍在此英勇抗擊英法聯軍,進行了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發生的一場激烈的戰斗。
時年,英法聯軍近4000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進犯。時部署于通州地區的清軍有3萬余人。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率1.7萬人駐扎在張家灣至八里橋一線。在此次戰斗當中,雖然清軍士兵表現英勇,但終因戰法、裝備嚴重落后而慘敗。
剿滅捻軍,戰死沙場
僧格林沁的最后幾年,主要精力幾乎都放在圍剿北方的捻軍上。咸豐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直隸、山東一帶的捻軍起義風起云涌。僧格林沁率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清廷授權他節制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僧格林沁所率的蒙古騎兵剽悍勇猛,橫掃數省,重創捻軍。
同治四年(1865),捻軍進攻山東,僧格林沁的人馬經過數月的追擊,疲憊不堪。當時有人向曾國藩匯報軍情,曾國藩驚曰:“輕騎追擊為用兵大忌,僧王險矣。”果然,曾國藩的這一說法不久就得到了印證。當僧軍至高樓寨(今菏澤市高莊集)時,陷入捻軍重圍。當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被捻軍殺死,終年55歲。一代蒙古將星隕落。
三朝寵眷美名揚
僧格林沁于道光五年(1825)承襲科爾沁左翼后旗多羅郡王,至1865年陣亡,長達40年,歷經清朝道光、咸豐、同治三朝。他忠君報圍,深得三朝皇帝的恩寵。道光皇帝駕崩時,他為顧命大臣之一。
咸豐三年(1853),咸豐帝聽說僧格林沁在戰場上勇冒矢石奮勇殺敵的事跡后,特賜其“湍多羅巴圖魯”的稱號,意為像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咸豐五年正月(1855),恩封“博多勒噶臺親王”,四月,詔世襲罔替。
格林沁是清王朝的三朝欽差大臣,被譽為“忠君鐵騎”。僧格林沁兵敗戰歿的消息傳到北京,朝廷上下大震,兩宮太后及同治皇帝大為震驚。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親臨祭奠,賜謚號“忠”,配享太廟。并把畫像掛在紫光閣內。1889年,慈禧太后又下令在北京地安門為僧格林沁修建一座顯忠祠。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親王之爵,食雙倍俸祿,多次挽狂瀾于危機之時,生前身后,備極榮耀。就連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分別迎娶的是清室貴胄女子為妻室。慈禧太后曾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