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中醫師,湖北省知名中醫,師從全國著名傷寒學家李培生教授,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湖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醫藥大學經方研究所所長。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近50年,主持和參與省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主編或參編教材和專著25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在學術上側重《傷寒論》方的現代臨床拓展應用。臨床上喜用經方并結合時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病,尤其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疾病頗有見地與心得,臨證多取得滿意療效。
達肝解郁湯
組成:柴胡10克,當歸12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茯神15克,香附15克,蒼、白術各12克,炒梔子10克,神曲15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合歡花10克。
功效:疏肝、行氣、解郁、健脾。
主治:情志不遂,或郁怒不解,或所思不暢,或憂愁傷感等所致的肝氣不舒,或郁而化熱,或乘克脾胃等證。癥見心煩焦慮,失眠神疲,兩脅及頭目脹痛,胸膈痞悶,脘腹脹痛,納少不化,或婦人乳房脹痛等,舌暗紅或紅,苔白或黃,脈細弦。證屬肝氣郁結,乘克脾胃者均可加減應用。可用于情志疾患和胃腸疾病等。
用法:先加約超過藥面兩橫指的涼水浸泡30分鐘,再用武火煮沸,改文火再煎30分鐘,倒出藥汁,再加入約超過藥面一橫指的涼水或熱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30分鐘,倒出藥汁,混合2次藥汁,分3次約飯后30分鐘溫服,1日1劑。
方解:肝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郁,主疏泄,體陰而用陽。若情志不遂,肝失條達,氣郁不解,或化熱暗耗肝血,致肝木失養,反郁結更甚;或乘克脾胃,致脾不運,胃不化而致本證。本方為逍遙散合越鞠丸化裁而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古今名醫方論》謂:“獨柴胡一味,一以厥陰報使,一以升發諸陽,經云:木郁則達之,柴胡其要也。”香附、川芎、郁金以助其疏肝行氣活血。當歸、白芍養肝柔肝,以顧肝之體陰。炒梔子清三焦之郁火,導熱下行,兼利水道。蒼術健脾燥濕,配白術、茯苓健脾利濕,以助脾之運化,加神曲消食導滯,以助胃之受納,用茯神以安心益智、安魂養神。肝氣郁結為本證核心,氣郁或因血、痰、火、濕、食諸郁所致,而氣郁又可導致血、痰、火、濕、食諸郁。全方以治肝為主,兼顧心脾,共奏疏肝解郁、養心健脾之效。臨證遇見該類患者應多加疏導。如遇更年期婦女,根據癥情可選柴胡桂枝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百合地黃湯、甘麥大棗湯、黃連溫膽湯等加入方中化裁。
加減運用:若兩脅痛甚者,可加川楝子、木香等;若焦慮心煩甚者,可加丹皮、合歡皮等;若憂郁甚者,可加遠志、石菖蒲等;若乳房脹甚者,可加絲瓜絡、王不留行等;若乳房熱痛者,可加蒲公英、連翹等;若失眠甚者,可加炒棗仁、夜交藤等;若胸膈熱甚,可加淡豆豉;若腹脹甚者,可加厚樸、枳殼等;若食少甚者,加雞內金、焦山楂等。 (湖北中醫藥大學 雷輝 整理)
*文中方藥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