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劇《瑯琊榜》的熱播,讓“麒麟才子”梅長蘇吸粉無數。不少觀眾心中都在問,聽起來高雅玄乎的“瑯琊”是什么意思?發布瑯琊榜的瑯琊閣又位于何處?
其實歷史上,的確有瑯琊這個地名,就在今天的山東臨沂一帶,這里曾有瑯琊邑、瑯琊郡、瑯琊道。東晉開國君主司馬睿還曾經當過瑯琊王。
不過,瑯琊的最終出名卻跟一個家族有著扯不開的關系,這就是東晉四大家族之一的瑯琊王氏。
據統計,從西漢至隋唐,瑯琊王氏出了92位宰相,像我們熟知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王珣等人就是出自于這個家族。
說起王羲之,還有一個不解之謎。那就是他的七個兒子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都跟他一樣,名里帶個之字。
父子名字中有一個字相同,這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為那個時候君臣、父子、尊卑之間講究避諱,劉秀當皇帝的時候,還專門把秀才改成了茂才。
更何況,瑯琊王氏還是一個很講禮法的大家族,為什么王羲之給兒子取名的時候,非要跟自己排著呢?
有人說,魏晉時代,講究的是放蕩不羈,那時的人沒有那么多規矩!這種說法乍一聽似乎有些道理,但細細推究起來是站不住腳的。
后來大鵬在著名史學家、國學家陳寅恪先生的《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發現了一個答案,原來王羲之一家子都信天師道,天師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代表宗教信仰,就好像現在的和尚都姓釋一樣,
也就是說,這個之字不算真名,可以不避諱,可以省略。想想也是,那時候的人的名字大多是一個字,比如說曹操、劉備、孫權,像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樣用兩個字當名的是少之又少。
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么明顯的標記,比喜歡玩藏手禮的共濟會囂張多了,所以在“孫恩之亂”后,不少叫“之”的人士因此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