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沒想到,崔顥的一首詩,竟然讓我們的詩仙也自愧不如。
據元朝《唐才子傳》記載,某日,李白登上黃鶴樓,對此地有了興致,豪情滿懷,正準備即興寫一首詩,卻看見早已有人在此留下了詩句,便是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當時一看到,不禁嘆為觀止,只好寫了一首打油詩就此擱筆,不再準備題詩。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后來有心人便在黃鶴樓的東側,修建了一座“擱筆亭”,以此來紀念此事。今天黃鶴樓公園內便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就是李白的擱筆亭。
崔顥《黃鶴樓》,是一首吊古懷鄉的佳作。據說崔顥寫此詩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由此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南宋詩評家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難道李白真的就因為自愧不如,才不再題詩?
李白之后在南京鳳凰臺,模仿崔顥的原韻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據說當時就有人覺得李白的這首仿作不如崔顥的好,但也有人說崔顥的詩更多的是瞬間的感悟,而李白的詩,則是一生通達坦蕩的“徹悟”。
現在的黃鶴樓主樓壁畫上有一首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同樣也是千古絕唱。
現代評論家普遍認為:崔詩與李詩,同是登臨懷古之作,在藝術上有如“雙峰對峙,二水分流”。
至于為何李白擱筆不寫?個人粗淺認為或許只是因為崔顥“先入為主”吧!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