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古稱波斯,是西亞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燦爛,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曾經多個強盛的王朝。早在波斯帕提亞王朝時期,波斯就曾與漢朝建立緊密的外交關系。通過絲綢之路,波斯從中國收購大量絲綢,然后遠銷羅馬帝國,賺得盆滿缽滿。
帕提亞王朝滅亡后,波斯薩珊王朝建立,曾與東羅馬帝國進行長達數百年的戰爭。雖然波斯人在戰場上占盡了上風,但到了最后一刻總是功虧一簣,不僅沒能滅掉東羅馬,自己的首都反而被羅馬人攻破。由于長期的戰爭,波斯帝國實力大衰,無力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被敵人殺得節節敗退。
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外敵入侵,波斯人反而自己內斗起來,連續兩任波斯皇帝被政敵刺殺,由此波斯人的實力更加衰弱。很快,阿拉伯人攻占了波斯帝國大部分地區,波斯末代王子卑路斯被迫逃向中亞,并且翻山越嶺到達長安,向強大的唐朝求援。
對于波斯使節,中國人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波斯帝國王子親自來華,這還是頭一次。實際早在公元638、639年以及647、648年,當時波斯的皇帝就曾向唐太宗尋求軍事援助,但都被唐朝所拒絕。如今卑路斯可謂是豁出去了,在他眼中,只有戰無不勝的唐軍,才能戰勝如狼似虎的阿拉伯軍團。
對于卑路斯不遠千里的求援,唐高宗表示十分感動,還將其比作春秋時期,向秦國求援的楚國忠臣申包胥,并加封其為右威衛大將軍。對于波斯,唐高宗還是很感興趣的。當時唐朝已經滅亡了西突厥汗國,西部疆域幾乎囊括了整個河中地區,與波斯帝國接壤。對于唐高宗這位號稱“天皇大帝”的君主來說,他不會拒絕將波斯納入大唐的領土。
于是,唐高宗在大夏地區的錫斯坦(今阿富汗境內,地處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三國交界處)劃出一片領土,命名為波斯都督府,同時任命卑路斯被波斯都督。為了給卑路斯助威,唐高宗派遣裴行儉率兵作為護衛,原本準備幫助波斯人復國。但是當軍隊抵達安西四鎮的碎葉城時,裴行儉卻不愿繼續西行。在他看來,浪費大唐的兵力去救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國家是愚蠢的。于是,裴行儉將兵駐扎于碎葉城,讓可憐的卑路斯自己西行。
據記載,裴行儉率兵在碎葉城大敗吐蕃軍隊,鞏固了唐朝對西域的統治。或許,這才是裴行儉“護送“卑路斯真正的目的。
借著唐朝的聲威,卑路斯將波斯都督府經營的有模有樣,但是面對強大的阿拉伯軍隊,波斯殘部還是一觸即潰。卑路斯堅持了20多年后,最終被阿拉伯人擊潰。《舊唐書》記載,708—709年卑路斯又回到了長安,成為唐中宗冊封的“左威衛大將軍”。最終,卑路斯帶著無盡的遺憾,死在了長安,而薩珊波斯帝國從此走向了滅亡,開啟了波斯人長達八百年的亡國史。
想象一下,如果唐軍真的幫助波斯帝國復國,中國就將多出一個300萬平方公里的藩屬國,可以將中國文化順利傳播到大海的西面,這將是多么光榮的一刻啊。然而由于波斯太遠,唐朝并沒有像蒙古帝國那樣征服世界的雄心。
和卑路斯一起來中國的波斯人在長安安頓了下來,并一直生活了幾十年,直到安史之亂后,才陸續遷往南方,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雖然中國沒有幫助波斯復國,但如今,他們的后代伊朗與中國人的關系仍然十分良好,在對付美國方面,兩國擁有共同的利益。中國人到了伊朗,經常受到十分熱烈的歡迎,被稱為是伊朗人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