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不熟
第九個國家中心城市正式揭曉——西安。
昨天,發改委正式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這被認為是第八個國家級城市群。該城市群跨越了陜西、山西、甘肅三個省份,國土面積10.71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63萬人(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1.59萬億元(2016年),分別占全國的1.12%、2.79%和2.14%。(據第一財經日報)
《規劃》還明確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西安,并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文件共有三處提到“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自此,西安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之后的第九個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
對西安來說,終于得償所愿。對大西北來說,則終于有機會擁有一個大城市了。
西北是我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涵蓋了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個省級區劃,幅員遼闊,面積約占全國30%,人口約占全國7.3%。然而,如此廣袤的國土面積上,至今缺乏一個具備中心城市效應的大城市。
西安是目前這個大區的首位城市,這從電話區號、副省級行政級別、大學與科研機構數量等方面可以看出來。不過,這個首位城市的經濟體量實在是太小,2016年西安市的GDP只有6257億元,不要說和一線城市比,就是與同為中西部的武漢、成都、鄭州、長沙等省會城市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大約只相當于武漢與成都的1/2,與無錫、佛山、東莞等地級市也不可同日而語。
就首位度來說,西安GDP是省內第二大城市榆林的2.25倍,而成都、武漢、長沙的這個比例分別達到6.65、3.2、2.95。這表明,西安在省內,都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中心城市效應,其對全省人口與經濟的聚集效應暫不及格。
滴滴出行統計的西安市“城市星云圖”。
省與省的競爭,城市群與城市群的競爭,本質上是各自核心城市、首位城市競爭,如果首位城市太差,直接影響的是整個大區域的競爭力。
大城市與小城市的最大區別是什么?不是量的區別,而是質的區別,當一個城市的體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其資源配置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話語權就會呈指數級增長。舉個也許不恰當的例子,綿陽與成都的區別,不是GDP乘以6,而可能是話語權乘以100。
所以,湖北擁有武漢、四川擁有成都,不僅僅意味著擁有一個經濟規模上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強有力的資源配置中心、一個強有力的話語權系統——這個東西可以幫助湖北與四川在全國激烈的區域競賽中,贏得更多的資源、政策與人才。事實上,在承接一些國家級的政策利好方面,四川與湖北在中西地區的確表現出一定的優先權。
再舉個也許不恰當的例子,河南與四川,論人口與GDP,二者基本相當,論區位優勢,河南還更勝一籌,但四川的媒體存在感、人才吸引力、產業高級感都勝過河南。原因不復雜,很大程度上就因為四川有成都。我們看到,很多跨國公司、互聯網公司都把中西部地區的業務中心放在四川,甚至連文藝青年都對四川青睞有加,毫無疑問,這些資源都是沖著成都來的。
不過,這幾年,鄭州上升得很快,未來有望重塑中西部兩個大省的力量格局。
對中西部地區來說,沒有條件像沿海地區那種通過港口與外資實現多中心發展,最佳策略實際上就是先集全省之力把省會做大,提高全省人口與經濟的集約化指數,等省會具備中心城市效應之后,然后通過一個強省會的溢出效應帶動全省的發展。
在這個意義上,中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其實存在一個時差,前者只有先解決的是集約化發展的問題,然后才有條件像后者那樣實現“均衡發展”,切不可本末倒置,在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就搞均衡發展或者平均主義。
最近兩年的“國家中心城市”大擴容,國家的意圖可以說明確,就是覺得目前的全國性中心城市太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亟待培養幾個大城市出來。對武漢、成都、鄭州、長沙、合肥、西安等省會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大機遇。在此意義上,中西部省會普遍降低戶籍門檻、急切招攬大學生、大搞基礎建設均為應有之義。
從房產投資的角度,我個人很看好這些還處在粗放式發展的城市,因為它不矯情,對增量的興趣大于對存量的興趣。這類城市往往表現為:人口大量涌入、暴發戶涌現、地段秩序紊亂,而且各行各業的競爭對手少,就像20年前的北上廣深,充滿著山寨、草莽、包容、熱情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