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是從發展低端汽車發家的,這次入股奔馳母公司對其品牌形象提升之大,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也將是吉利成長為全球車企的重要資本。
撰文 | 秋刀魚
李書福終于圓夢了!
坊間盛傳李書福有著濃厚的“奔馳情結”,其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集團(Daimler)股份的消息在年前已經傳得沸沸揚揚,最終在當地時間2月23日晚間,戴姆勒公開了一份監管申報文件一錘定音,確認李書福收購了戴姆勒9.69%股份。
按照戴姆勒最新股價計算,9.69%的股份意味著李書福投耗資近90億美元,一躍成為戴姆勒的最大股東。這是2010年吉利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汽車的5倍之多,也是中國公司在西方汽車工業中的最大手筆的投資。
吉利16年的發展,從民營小企業,到成為年銷售汽車182萬輛、營收預計超過2700億元的全球汽車集團,如今,吉利與全球汽車領先者牽手,跟隨潮流,突破新能源領域,繼續高歌猛進。
1
要回顧吉利的發展歷程,就不得不提其靈魂人物李書福。
李書福19歲高中畢業后,便出社會摸爬滾打,在造車之前的12年間先后干過拍照、制造冰箱零部件、生產建材、銷售摩托車等不同種類的工作,行業跨度大,但是李書福大多賺得盆滿缽滿,這一方面為其后建廠造車積累了經驗和資金,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李書福敏銳的投資眼光。
▲李書福
正值摩托車生意紅火之際,李書福再次毅然選擇新挑戰——征戰汽車行業。彼時,民營造車還尚不被政府支持的。
1994年,李書福買回來了第一輛奔馳車,把它拆下來里里外外研究透徹。“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幾個沙發,再加一個車殼和發動機。”的驚人言論便是誕生于此,這句話甚至讓不少圈內人貽笑大方。
不久后,把奔馳和紅旗轎車嫁接起來的改裝車成為了吉利的第一輛汽車——吉利一號。但是,如此造出來的汽車未免過于兒戲了,要真正打造一臺投入量產的汽車絕非易事。
李書福在隨后的幾年間想方設法謀求轎車生產資格、興建廠房、研發技術,直至1998年,吉利第一輛汽車吉利豪情才正式下線,但可惜出師不利,吉利豪情的出廠既沒有領導要員、經銷商的捧場,汽車自身的質量也不過關。
2000年左右,吉利再度誕生第二款車型——吉利美日。吉利豪情讓大眾開始認識了吉利品牌,美日讓吉利開始盈利了。
2001年是吉利最值得振奮的一年。2001年11月9日,中國加入WTO前夕,國家經貿委發布了第六批中國汽車生產企業產品《公告》,吉利JL6360榜上有名。國家經貿委的公告,明確了吉利是國家汽車定點生產基地的地位,吉利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從此正式進入國家轎車生產的正規軍隊伍。
借助國家政策的東風,吉利汽車更是發展得如魚得水。如吉利優利歐打破了管用的模仿伎倆,整車設計可圈可點;“中國第一跑”吉利美人豹驚艷全國;2005年吉利在香港順利上市,同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吉利自由艦三廂轎車問世。
2
吉利自由艦發布上市后,吉利汽車繼續駛入快車道,同時開啟了海外并購之路。
2006年,吉利宣布進駐英國錳銅控股,持有其19.97%的股份,雙方合資建廠生產出租車,并應用于北京、杭州等地。2013年,吉利進一步耗資1104萬英鎊收購英國錳銅控股公司手中所有倫敦出租車公司的股份,接受其運營權。
2009年,吉利成功收購了全球第二大自動變速箱生產商——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公司(DSI)。吉利的收購無疑填補了自身在大扭矩變速箱技術上的不足,同時可為DSI在中國尋求低成本采購零部件的途徑,有利于DSI品牌繼續發展。
2010年,吉利以18億美元完成對沃爾沃100%全資收購,締造出首個中國民企并購海外品牌的經典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并購后的管理方法值得學習,李書福堅持“沃爾沃仍是沃爾沃,吉利仍是吉利,收購之后沃爾沃汽車和吉利汽車還是相對獨立的品牌”的原則,這既保證了沃爾沃品牌的影響力,帶動沃爾沃銷量和利潤逐年上揚,也能讓吉利學習到沃爾沃的核心技術,甚至共同推動新高端合資品牌領克的誕生。
通過收購和合資的方式,不僅獲得自身技術的提升,也增加了吉利品牌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幫助打開海外市場。
去年,吉利收購了馬來西亞汽車制造商DRB-HICOM旗下的寶騰汽車49.9%的股份,并成為寶騰汽車的獨家外資戰略合作伙伴。數月后,吉利繼續收購了寶騰旗下英國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蓮花)51%股權,這對于吉利打開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市場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至此,吉利控股已形成吉利汽車、領克、沃爾沃、倫敦出租車、寶騰和路特斯(蓮花)六大汽車品牌矩陣,覆蓋中低端品牌、豪華品牌、超豪華品牌的完整產品譜系。
3
毫無疑問,吉利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海外收購經驗,再加上自身雄厚的財力,李書福方能在今天為吉利的并購之路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財務投資角度看,李書福成為戴姆勒的大股東已是贏家。2016年,戴姆勒凈利潤達87.8億歐元,2017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4%,達109億歐元。在2018年4月5日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戴姆勒將提出每股分紅3.65歐元的計劃,分紅總額創紀錄的達到39億歐元。
從投資戰略角度看,吉利當然想和戴姆勒產生最大的協同效應。
首先,戴姆勒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車制造商,全球第二大豪華車生產商、第二大卡車生產商,在電動化、智能化、無人駕駛與共享出行各領域都是首屈一指的引領者。
其次,吉利早有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規劃,2015年廣州車展前夕,吉利便發布了“藍色吉利行動”,并表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占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即在吉利2020年200萬輛的目標銷量中,新能源車的銷量要達到180萬輛。
但據全國乘聯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7年前10月,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僅僅為1.88萬輛。更何況,在吉利的規劃中,要讓“消費者用買傳統燃油車的成本購買新能源車”,這一目標帶來的挑戰可謂不小。
最后,在國內出臺“雙積分”政策的壓力下,無論自主品牌還是合資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都受到了掣肘,雙方合作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漸成趨勢,如福特和眾泰、長城和寶馬。
所以,吉利想借助戴姆勒一臂之力,助其布局新能源技術領域也是不無道理的。甚至有媒體透露,吉利積極想要與戴姆勒共享電動車電池技術,而且想在武漢成立一家電動車合資企業。這或許是吉利與戴姆勒進行協同的第一步動作。
除此以外,吉利是從發展低端汽車發家的,這次入股奔馳母公司對其品牌形象提升之大,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也將是吉利成長為全球車企的重要資本。
而這筆一本萬利的交易也再次印證了李書福的遠見與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