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甲狀腺知識宣傳周'又稱甲狀腺周、甲狀腺知識周,是由國際甲狀腺聯盟(TIF Thyroid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發起的,全球范圍內的甲狀腺健康知識宣傳活動。時間為每年的5月25日所在的周,第一屆為2009年5月25日-5月31日。 隨著體檢的普及以及B超檢測水平的提高,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如今越來越高。有些患者錯誤地把甲狀腺結節等同于甲狀腺癌,由此惶惶不安,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臨床上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殊處理,完全可以長期和平共處。只有惡性結節以及少數良性結節需要處理。 甲狀腺結節是對甲狀腺內部異于正常組織的腫塊的統稱,其病因比較復雜,目前認為與放射性接觸、自身免疫、遺傳、碘攝入等因素有關。 甲狀腺結節可有不同的分類: 從性質上,可分為良性的和惡性的;從形態上,可以是實性的,也可以是囊性的,還可以是囊實性的;從功能上,可以是有高功能的(熱結節),也可以正常功能的(溫結節),還可以是低功能的(冷結節);從數量上,可以是單發的,也可以是多發的。 下面,主要從病因學的角度,對臨床常見的幾種甲狀腺結節介紹如下。 單純性結節性甲狀腺腫 病因:多是由于碘攝入不足,使機體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垂體代償性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增多,在TSH的長期刺激下,甲狀腺濾泡細胞增生導致甲狀腺不均勻性增大和結節樣變。 此外,碘攝入過量、某些致甲狀腺腫物質以及遺傳缺陷也可導致甲狀腺腫。 臨床表現:多見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現為甲狀腺腫大,同時伴有大小不等的多個結節,少數情況下也可以是單個結節。 患者往往沒有明顯不適,多由體檢發現。但如果結節較大,也可產生呼吸及吞咽不暢、聲音嘶啞等壓迫癥狀。 輔助檢查:甲狀腺功能往往正常;甲狀腺B超大多表現為正常回聲或高回聲,邊界清晰、形態規則,結節無血流信號或血流較少,無局部淋巴結病變。 治療:一般無需特殊治療,若是由缺碘引起,可以適當增加碘攝入。患者可半年到1年隨訪一次B超及甲功,監測結節的變化。結節較小者通常不需處理。 對于甲狀腺明顯腫大、有明顯壓迫癥狀或懷疑是惡性結節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通常不推薦采用甲狀腺激素(優甲樂)抑制療法治療甲狀腺結節,一方面這種療法效果并不確切,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另一方面,為了將TSH控制在較低水平(0.1μIU/ml以下),優甲樂的用量往往比較大,由此可能導致藥物性甲亢、誘發心血管事件(心房纖顫、心力衰竭等)及骨質疏松。 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 包括毒性腺瘤(Plummer病)和多結節性甲狀腺腫(toxic nodular goiter) 病因:不太清楚,可能甲狀腺結節或腺瘤長期存在,發生自主性分泌功能亢進。 臨床表現: 1)有甲狀腺腫大及甲狀腺結節的臨床表現,如頸部不適、吞咽困難、呼吸困難。 2)有甲亢的臨床表現,如多食、消瘦、怕熱、多汗、心悸、手顫、大便次數增多、情緒煩躁、焦慮失眠等。婦女可能出現月經過少,男性一般出現性欲下降、勃起障礙和乳腺發育。 輔助檢查:甲功化驗顯示TSH降低,FT3、FT4升高。放射性核素掃描顯示結節性甲狀腺病灶區域核素濃度增高而結節外甲狀腺組織核素減少。 治療:多采用放射性碘治療或手術治療。 炎性甲狀腺結節 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前者主要見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亞急性甲狀腺炎”,后者主要見于由自身免疫紊亂引起的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 臨床表現: 1)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起病較急,病初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驅癥狀,主要表現為甲狀腺局部腫痛及發熱,以單一結節為主,結節質地堅硬,觸痛明顯,疼痛可向頜下、耳后放散。 患者血沉明顯增快(>50mm/小時),在病程的早期,患者可有輕度甲亢表現,但甲狀腺攝碘率明顯降低(這點與Graves甲亢不同)。 2)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見于中青年婦女,起病緩慢,甲狀腺呈不同程度的對稱性腫大,可伴有多發結節,但無明顯觸痛,不伴有發熱,甲狀腺功能檢查時示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常呈強陽性。 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主要是抗炎止痛、對癥處理,藥物可選擇非甾體類消炎藥或糖皮質激素;橋本氏甲狀腺炎的治療主要是糾正甲功異常。 甲狀腺囊腫 病因:甲狀腺囊腫絕大多數是由甲狀腺腫的結節或腺瘤的退行性變形成的,囊腫內含有血液或微混液體。 臨床特點:大多是單發,也可多發,結節邊界清楚,表面光滑,無觸痛,可隨吞咽上下移動。患者通常無不適感。囊腫通常都是良性的,多發生在20~40歲的女性。 輔助檢查:B超檢查為甲狀腺內圓形或類圓形、邊界清晰、無回聲結節。放射性核素顯像為“冷結節”。甲狀腺功能檢查正常。 治療:過去甲狀腺囊腫多采用手術治療,目前多主張穿刺抽液并注射硬化劑治療。硬化劑可使囊腫壁發生無菌性壞死,使囊壁粘連、囊腔閉塞,達到治療囊腫的目的。 甲狀腺惡性結節(癌性結節) 病因:與大量接觸放射線及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患者病史中可有頭頸部放射接觸史、全身輻射接觸史、甲狀腺癌家族史。 臨床表現:多見于老人及兒童,常為單個孤立性結節,早期患者往往沒有任何臨床癥狀,晚期出現腫瘤壓迫或侵犯周圍組織可表現為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 輔助檢查:超聲檢查提示低回聲結節,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不清、結節微小鈣化、結節內血供豐富、血流紊亂。頸部一側或雙側淋巴結病變。對于疑似惡性結節,則需要進行甲狀腺結節穿刺細胞學或活檢,以最終明確診斷。 治療:惡性結節首選手術切除,術后根據不同情況,決定是否采取放射性碘131治療以及甲狀腺素抑制治療 總之,當B超發現甲狀腺結節之后,還要結合患者的病史、癥狀表現以及其它相關檢查(如甲狀腺功能、甲狀腺自身抗體、甲狀腺核素掃描、甲狀腺穿刺細胞學檢查等),進一步明確診斷,針對不同病因及性質的甲狀腺結節,給予科學合理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