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出現相對或絕對缺乏,和(或)胰島素作用缺陷所引起。
1型——胰島素分泌絕對缺乏——必須用胰島素終生治療。
2型——先用口服降糖藥(下一單元)。口服降糖藥失效或存在禁忌證時,加用胰島素。
(1)作用
① 葡萄糖:增加利用,加速酵解和氧化,促進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與貯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異生——血糖降低。
② 脂肪:促進合成抑制分解,使酮體減少,糾正酮癥酸中毒。
③ 蛋白質:促進合成,抑制分解。
(2)分類
A、根據胰島素來源:人胰島素、牛胰島素和豬胰島素。
B、根據制備工藝:
(1)由動物胰腺提取。
(2)半合成或全合成。
(3)胰島素類似物。
C、 根據胰島素作用時間:
(1)超短效胰島素:
門冬胰島素、賴脯胰島素。
優點:
① 皮下注射吸收較人胰島素快3倍,起效迅速,持續時間短,能更加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
② 用藥時間靈活,餐前或餐后立刻給藥,可以達到與餐前30min注射常規胰島素相同的效果。
(2)短效胰島素:
可在緊急情況下靜脈輸注,又稱“可溶性胰島素”、“常規胰島素”、“中性胰島素”。
缺點——餐前30min用藥,不易把握:進餐時間提前易致血糖控制不佳,延后容易發生低血糖,血糖波動較大。
(3)中效胰島素——低精蛋白鋅胰島素。
(4)長效胰島素——精蛋白鋅胰島素。每日注射1次。
(5)超長效胰島素——甘精胰島素和地特胰島素。
(6)預混胰島素:即“雙時相胰島素”,含有兩種胰島素的混合物,可同時具有短效和長效胰島素的作用。
(1)賴脯胰島素、門冬胰島素
——超短效。皮下注射10~20min起效。須緊鄰餐前注射,用藥10min內須進食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2)甘精胰島素、地特胰島素
——超長效。一日用藥一次。
胰島素分好多種,短效可溶常規中。
超短賴普和門冬,低精蛋白效果中。
精蛋白鋅效果長,甘精地特超級長。
【適應證】
(1)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有嚴重并發癥者;
(2)糾正細胞內缺鉀----【胰島素的另一個重要作用TANG】胰島素和葡萄糖合用——促使鉀從細胞外液進入組織細胞內。
【用法與用量】
全天胰島素總量(TDI)=體重(kg)×0、5U,其中基礎胰島素總量為40%,餐時胰島素總量為60%,早餐前的劑量要大于中餐及晚餐前。
【適應證】與短效胰島素配合使用。
【用法與用量】
睡前或早餐前給藥,以控制空腹血糖。
【適應證】和短效胰島素配合使用——減少注射次數。
【用法與用量】早餐前0、5h皮下注射1次。
【適應證】控制餐后血糖,也可與中效胰島素合用控制晚間或晨起高血糖。
【注意事項】超短效——緊鄰餐前皮下注射,用藥10min內須進食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適應證】和短效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配合使用。
皮下注射:一日傍晚注射1次。
1、低血糖反應——常見:心慌、出汗,面色蒼白、饑餓感、虛弱、震顫、反應遲鈍、視力或聽力異常、意識障礙、頭痛、眩暈、甚至昏迷。
2、過敏反應——蕁麻疹、紫癜、低血壓、血管神經性水腫,支氣管痙攣,甚至過敏性休克或死亡。
3、局部反應——注射部位紅腫、灼熱、瘙癢、皮疹、水皰或皮下硬結。
4、 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使用純度不高的動物胰島素易出現。反復在同一部位注射,可刺激局部脂肪增生。
5、胰島素抵抗——糖尿病者1日的胰島素需要量大于2U/kg(如體重50kg,則1日的注射量超過100U)。
1、低血糖者。
2、肝硬化、溶血性黃疸。
3、胰腺炎、腎炎。
1、口服降血糖藥與胰島素有協同作用。
2、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生長激素能升高血糖,合用時能對抗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
3、β受體阻斷劑可阻斷腎上腺素的升高血糖反應,與胰島素合用時,要注意調整(減少)劑量,否則易引起低血糖。
(―)監測低血糖——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3、9 mmol/L。
預防——
① 從小劑量開始,漸增劑量。
② 定時定量進餐。
③ 避免酗酒和空腹飲酒(酒精能直接導致低血糖)。
1、每一次注射需要改換不同部位。
2、胰島素過量——饑餓感、精神不安、脈搏加快、瞳孔散大、焦慮、頭暈,嚴重的可出現共濟失調、震顫、昏迷甚至驚厥——搶救:靜脈葡萄糖或口服糖類。
3、混懸型胰島素注射液(低精蛋白鋅胰島素30R、50R、70R等)——禁用于靜脈注射(應皮下);只有可溶性胰島素如短效胰島素、超短效(門冬、賴脯)等可以靜脈給藥。
4、尚未開瓶使用胰島素應在2℃~10℃處保存。已開始使用的可在室溫(最高25℃)保存最長4~6周。冷凍后的胰島素不可使用。
5、盡量首選人胰島素;注意胰島素類似物的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