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個朋友剛結束一段失敗的相親,這段經歷讓她懷疑人生。
男方條件不錯,我的朋友則從小懂事聽話,是一個溫柔、樂于照顧別人的女孩,所以男方家長很滿意她。
但兩人接觸了2個月后,男方突然提出分手,理由讓人咋舌:
她實在是太聽話太懂事了,但好像一點也不需要我;雖然很會照顧別人也很獨立,但卻沒有一丁點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我感覺像是和一個保姆在談戀愛。
面對這個回復,朋友很委屈:
懂事、聽話、愛照顧人有什么問題嗎.....
為什么每談一次戀愛,最后對方都是以這個原因結束。
問題的根源在哪里?
我周圍有太多優秀、成熟的男生女生朋友,他們從小非常懂事,但卻總難以維持一段有活力的戀愛關系。
我發現,“懂事”“老實”就像是一個人戀愛的魔咒。
01
懂事的人為什么談不好戀愛?
朋友從小就是一個非常愿意照顧別人的女生,非常顧及對方的感受。
學生時期,其他人一到周末就會睡懶覺、出去玩,只有她早早起床待在家里幫忙看店,讓爸媽可以多休息一會。
這種習慣延續到了戀愛中。
她會陪著男朋友熬夜打游戲,經常帶著親自做的食物坐一兩個小時的車去找對方,幫對方打掃屋子洗衣服,離開時對方想送她,她卻推辭:實在太遠了,外面太熱了,不用送我了......
盡管如此努力,她卻總是遇到不負責任的男生,分手的理由一致的扯:
你很好,我配不上。
有一次看她實在太難過,我去問了那個男生為什么你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說的幾點讓我印象深刻:
她總是很緊張地想要照顧我,這種付出讓我很是愧疚,也很有壓力;
但自己不開心的時候,又不告訴我。有一天她回家后,看上去挺緊張和害怕,但我問她時她總說沒什么,后來才知道那天被上司罵的太狠。
她很少和我聊自己的事情,感覺不需要我的照顧一樣,我們之間就越來越有距離感了。
為什么一個人這么懂事,卻總是談不好戀愛呢?
因為太懂事和愛本來就是互不相容的。
一段親密關系是兩個人不斷靠近的過程,需要不斷勇敢地“自我暴露”。
羅蘭·彌勒在《親密關系》里提到,伴侶能夠一起玩樂,就能更長久的在一起。前提是,兩人要互相了解,彼此袒露,進入到對方的世界中。
一個太懂事、總是照顧別人感受的人,常常會習慣性先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不是去表達自己的感受,袒露真實的自己。
當這樣的人進入到親密關系中,一方面會因為照顧別人太多也自我壓抑,另一方面由于自我袒露太少,內心最真實的部分無法向對方敞開,會讓對方沒有安全感。
自然,兩個人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02
從小懂事,是一種絕望的防御
這樣讓人吃虧的懂事,又是如何養成的呢?
臺灣知名心理治療師王浩威講了自己一個男性來訪者的故事:
35歲,長相和經濟條件都很好,未婚,戀愛次數也少,他很想交女朋友卻總是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
他表面溫和,但一接觸就會感覺高冷。
曾經有個他暗戀的女孩子經常找他,但他卻總覺得自己條件不好,認為對方不會喜歡自己,因此不了了之。
即使偶爾遇到互相來電的人,他也不敢去嘗試,害怕進入愛情后的未知狀態。
從咨詢中了解到,原來他是一個留守兒童。
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長期離開他出去工作,他非常不情愿但卻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哭著目送他們離開。
白天他要去外婆家,但因為外婆要照顧其他的弟弟妹妹,所以常常被冷落。
有一次父母回家,卻發現他變得非常懂事和成熟,不哭不鬧,竟然會幫忙照顧弟弟妹妹了。
父母很高興,但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這樣的懂事,是一種絕望的防御。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小大人癥候群”。一般發生在父母經常吵架打架、父母離婚無法照顧好孩子、父母長期外出工作、早年失去父母的小孩身上。
每個小孩天生都有被照顧、被滿足安全感的需求,當他們的需求被一次次剝奪時,他們會一次又一次感覺到自己被拋棄。
為了不用再體驗這種被拋棄的感受,他們索性不再表達自己需要父母照顧,也開始否認自己需要父母的照顧的需求。
只要不開口就不會被拒絕,只要不想要就不會被拋棄。
漸漸地,他們不再展示出自己真實的情緒,而是變得懂事和成熟,成為一個“照顧者”,成為父母和老師的幫手。
這樣的人進入愛情后,會習慣性照顧別人,封閉自己,難以真正進入和維持一段親密的關系。
03
懂事的人要如何才能卸下防御,獲得真愛?
之前在一個成長工作坊中遇到同樣受困于“懂事”的女同學。
她在工作后談了第一段戀愛,她總是無法在不舒服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想法,委屈自己,和男友維持著表面和諧的關系。
有一次,男友出差了一個月,她很希望男友回來后能第一時間來找他,但對方因為工作太忙總是抽不出時間。她內心有些不滿,但沒說什么。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五晚上,男友在電話里開起了玩笑:“要不挑戰一下兩個月不見面怎么樣?”
她的愿望一下子破滅了,掛掉電話,關掉手機,一個人在房間里悲傷痛哭,但又不斷地強迫自己平復情緒。
還好男友察覺到不對勁,馬上趕到了她家里。在男友不斷的道歉和安撫下,她哭了出來,索性把之前所有對男友的抱怨和失望都說出來....
恰恰是通過那一次吵架,兩個人才知道對方心里在想什么。反而關系靠近了。
后來,她回憶說,“當時說出來后,真的很擔心他會不會就這樣走了...還好他沒有走,還認真地一起討論了我們的問題,這是我在戀愛中第一次那么有安全感.....”
一個懂事的人盡管從小習慣掩蓋自己的感受,但只要觸及到愛情,那些被愛的需求還是會被牽扯出來。
有的人選擇了壓抑它們,繼續懂事,以避免被傷害和被拋棄的感覺,而有的人選擇了突破,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告訴對方“我需要你”,讓關系更近一步。
親密關系更需要兩個真實的人去碰撞和理解,這才是愛的意義所在。
04
如何在愛里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有人說戀愛關系是原生家庭關系的復制,其實,戀愛關系也可以是一個人脫離原生家庭模式的重要機會。
如何在愛里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首先,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勇敢袒露出來,讓真實的自己慢慢暴露在關系中。
要想打破懂事,你需要從照顧別人的習慣中掙脫出來了。
戀愛過程中,提升自我覺察,多問問自己喜歡怎么做,而不是應該怎么做。大膽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包括你的脆弱、嫉妒、開心、以及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放心,真正愛你的人自然愿意接住你的感受,和你一起磨合,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其次,在自我袒露后,接納自己的不安和焦灼。
懂事的人很難忍受在這個過程中的不安和失控感,所以很容易在感情沖突和磨合中妥協。
一旦不做“為對方好的”事情,就容易焦灼,怕做錯了什么,更是害怕重復小時候求愛不得的感受,墜入那種絕望的深淵。
但事實上,只有摘下懂事的面具,用真實的自己去進入關系,才可能獲得真正的愛和理解。
相信真實的自己值得被愛,允許自己在不安中呆一呆,偶爾吵吵架,你才能發現暴露真實的自己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你不會被拋棄,還可能獲得從未得到過的理解和關心。
最后,如果實在很難做到,可以尋求咨詢師的幫助。
畢竟無論是否獲得真愛,人要至少一次活出真實的自己,才是值得的人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