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愿成長的人
被“幫兒女帶孩子”毀掉的老年生活
文/羊羊
1
經常收到讀者發來這樣的私信:“我想離婚,但孩子沒人帶怎么辦?”
離婚之后孩子是否有人帶,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請保姆?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濟實力,何況請來的保姆未必讓人放心。自己帶?帶了就沒辦法好好工作。
相比之下,那些有父母幫著帶小孩的人算是比較幸福的了。就拿我自己來說,我離婚的底氣,一部分源于我經濟獨立,另一部分則源于我的父母愿意幫我帶孩子。
我身邊有一個女性朋友,跟老公結婚之前就矛盾重重,但后來她不小心懷孕了,兩人只好奉子成婚。結婚生子之后,公婆從鄉下來到城里幫他們帶孩子,可公婆的出現讓這段本就要走向崩潰的婚姻雪上加霜。鬧得最嚴重的時候,她被公婆和老公聯手毆打。
那一兩年,我們幾個朋友都勸她離婚,可她說她得再忍忍,忍到小孩去上幼兒園為止。
她說,小孩肯定是要跟我的,但是,現在就離的話,我得去工作,而我父母沒辦法幫我帶孩子。小孩太小,請高端保姆請不起,請廉價保姆不放心,只能暫時由公婆幫帶著。等到小孩滿兩歲,可以把他送進幼兒園早托班,我就離婚。
那兩年,她在那段糟糕至極的婚姻里快待出了病來。后來,等孩子滿兩歲,可以送進早托班時,她才毅然決然地跟丈夫離了婚。
每次我們見面,她都會跟我念叨:“羊羊你就知足吧,你知不知道有父母幫你帶孩子,你有多幸福。我就沒那么幸運了,父母死得早,沒人能幫我這個忙,每天我下班回到家馬上就去接小孩,等把小孩哄睡著,往往自己已經累成了死狗,再沒有別的余力去做什么事兒了。”
她說的話,我是同意的,也由衷地為自己有這樣一對爸媽感到幸福。我的父母雖然有很多局限和缺點,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有時候會跟我發生沖突,但他們愛護的心從未改變。
2
我女兒從出生開始就是外公外婆帶的,上了幼兒園以后,我父母管接送,管她吃喝拉撒,我就陪她玩和陪她學習,所以可以騰出時間精力去工作去寫作。
我真的沒法想象,這些年如果沒有父母幫我帶孩子,我會成什么樣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我也是啃老一族,只不過啃的是父母的時間、精力,而不是金錢罷了。
帶孩子其實不是一個輕松的活兒,伺候孩子得吃喝拉撒也就罷了,光看護TA就是一件體力活。小孩小的時候,你得時刻盯著TA,一刻也不能放松。小孩慢慢大了一點之后,精力充沛,你得跟在TA屁股后頭看護。平時可能還好,生病以后孩子會變得特別嬌氣和難纏,你需要花費平時十倍的精力看護,有時候孩子的病可能還沒好,你就因為勞累過度而先病倒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遠離家鄉,遠離他們經營了一輩子的圈子,來到陌生的大城市里給兒女帶孩子,他們最難克服的,不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多的是精神生活單一的問題。
某天中午,我好奇心起,打開家里的在線監控,想看看小孩上了幼兒園后的時段,我爸都呆在家里做什么,結果我看到了讓我感到有點心酸的一幕:只見他在沙發上坐下去又站起來,站起來又躺下去,手里拿著遙控器,百無聊賴地調臺……
3
這幾年,伴隨著二胎家庭的增多,為年輕人帶孩子的老人也越來越多。孩子的生活質量是上去了,但是,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卻被“帶孩子”這事兒綁架了。
數據顯示,在我國兩歲半以前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三歲以后占40%,老人成為帶娃的主力軍。
之前我看過這樣一條新聞:63歲的李阿姨三年幫女兒帶了兩個娃,暴瘦十多斤,后來患上抑郁癥。
一個人既要管孩子,又要忙家務,李阿姨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外孫晚上跟著她睡,經常是剛睡著就被孩子鬧醒,晚上也不敢睡得太沉。
時間一長,李阿姨開始整夜都睡不著覺,吃東西沒胃口,經常頭暈心慌,兩三個月下來瘦了十多斤。女兒帶著她到醫院做胃鏡、查心臟,做遍了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后來在朋友的建議下,她帶著媽媽找到了武漢市心理醫院,結果李阿姨被診斷為中度抑郁。
我們小區里有一個阿姨,跟我媽聊天的時候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媳婦兒想生二胎,可我說什么也不想再幫他們帶了。大寶我已經帶得精疲力盡,二寶實在是帶不動了。現在年輕人對帶孩子要求高,這樣不行,那也不讓,我還動不動就被他們看不慣,真是吃力不討好;帶孩子這幾年,我真是一點個人空間和個人生活都沒有。看著同齡人廣場舞、出去旅游或者就是干脆呆在老家養雞種菜真的是讓我羨慕得很!再說,我體力也確實跟不上了,說什么也不會再幫他們帶二胎了。”
我想這位阿姨說的定然不是個例。現在有很多年輕夫妻生下孩子就直接扔給老人照顧。自己不親自伺候小孩的吃喝拉撒和教育指導,卻對老人提諸多要求。小孩若是自我,就怪老人太溺愛;小孩若是有壞習慣,就說是被老人帶壞的。
這種不孝,大概就如王爾德說的:“你不知羞恥地索取,毫無感激地接受。”
很多人跟幫自己帶孩子的父母說話,開口便是:“媽(爸),我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讓你少給小孩……你看看你?”聽到這樣的話,很多老人莫名會生起一種愧疚感來。
其實,老人并非照管小孩的第一責任人。孩子有什么不良習慣,父母不該首先反省自己么。
仔細想想我們的父母這輩子:他們小時候,因為時代原因,沒過上幾天好日子;后來光顧著為家庭和兒女操勞,奔忙了大半輩子;終于熬到晚年,也不得享受清福,還要把最后的精力都耗在子孫身上……這些不能細想,一想就覺得有些悲涼。
4
在某種意義上,家庭是一個親人之間互相扶助的社會組織。親人之間互相關愛,但并不存在所謂天經地義的事兒。父母撫養我們長大,護航我們成長,所有的動力都來源于對我們的愛。
當他們老了,連愛也變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我們就應該懂得體諒他們的辛苦,給他們一個真正舒適的、有尊嚴的晚年。
對于老人來講,舒適的生活環境、身邊人和藹的態度以及體貼的照顧固然重要,但是否做到真正理解老人的意志和愿望則更加重要。讓他們感到自己“還有用”,才會讓他們對自己、對生活抱有希望。
然而,現代社會,年輕人工作繁忙,沒有充足的時間照顧老人,家政公司提供的保姆類服務,有些真的很細心周到,卻甚少能做到很好地關注老人的心靈健康。那么,有沒有一種更貼心和更先進的方式來照顧我們的年事漸長的父母呢?
看著父母日漸蒼老的身影,每個人心里都有產生這樣的恐懼和擔憂:我是否有足夠的精力照顧好父母的晚年,二三十年后我的孩子是否也會遇到同樣的困惑……
相信很多人都有打算為自己選一間高品質的養老院,讓父母乃至自己在里面度過遲暮之年,但是對于把為了自己和孩子嘔心瀝血一生的父母也送去養老院,終究心里有一絲絲的不安和內疚。
關于養老問題,相信很多人也做過一些搜索和調查,其中,先于我國幾十年進入老齡社會的鄰國日本的養老模式和理念,非常有科學性和前瞻性,令人眼前一亮。要知道,日本是先于我國幾十年進入老齡社會的,他們的養老服務水平,遠遠走在我們的前面。
在日本,養老服務被叫做“介護服務”,其宗旨是“自立支援”。
首先,介護人員會詳細確認老人及家人的希望、老人的身體情況及生活環境,從而根據每個老人的實際情況制定有理有據的服務方案。
其次,介護人員在接受了“介護”專業課程培訓的基礎上,活用專業知識與技能,嚴守日本的接待禮儀為客戶提供遵循服務方案的細致周到的服務。
最重要的是,介護最大的特色----注重服務品質管理。通過專業的運營管理確立起高水平的服務體系,相關管理者會在服務全程進行同步監督,并根據客戶本人及家屬的心聲,及時結合實際情況重新審視并改善服務方案的細節,以保證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務質量。
與中國照顧老人吃好喝好的包辦式養老不同,介護服務的主要出發點是尊重老人的自主意愿,在輔助老人最大程度發揮自己潛在的身體機能并完成日常生活基礎行為的同時,適時鼓勵、幫助老人更自信地過上高品質的自立生活。專業的介護人員,讓服務不只是停留在照顧老人的層面上,而是準確把握老人的“想做什么”的意愿,為老人提供更恰當的專業護理。
這段2分多鐘的視頻,傳達的就是“自立支援”的理念----深入地了解老人的心理和意愿為基礎,在生活上提供必要的支援和輔助,才是給予老人真正的關懷和安慰。
如此看來,其實「照顧老人」也是一個需要專門知識和技術的領域。既然是專業領域,還是應該向該領域的“專家”咨詢并獲取正確的信息和服務。
當然,要想真正做到關心父母,我們也需要適時地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盡可能提高照顧父母的能力。比如老人如何維持肌肉力量,如何預防認知癥(老年癡呆癥)的病發,如何與老人溝通交流等……遺憾的是,目前可以提供正確并且專門的老年人健康、護理等知識的專業平臺實在太少。
父母的晚年生活幸福,是我們最大的安慰。希望這些信息可以為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