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曹魏大將軍司馬昭自感時日無多,加緊了篡位的腳步。篡位需要一步步來,先封公再封王,要封公封王就必須有拿得出手的戰功,于是盯上了內部日漸腐朽的蜀漢。司隸校尉鐘會深得上意,被任命為鎮西將軍,總攬全軍伐蜀。
同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南下:鄧艾親率大軍從子午谷、褒斜道、儻駱道進攻漢中;中路軍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人從祁山道進攻武都、陰平二郡,截斷姜維歸路;西路軍由征西將軍鄧艾率領,從狄道進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同時,金城太守楊欣、天水太守王頤、隴西太守牽弘也出兵策應。轟轟烈烈的伐蜀大戰開始了。
而此時,蜀漢內部正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姜維在第九次北伐中原后,向后主進言殺黃皓未果,未免殺身之禍,率領蜀漢主力前往沓中屯田避禍。魏軍出發前,姜維就準確預料到魏軍意圖,上書請后主調遣張翼、廖化加強益州門戶陽安關、陰平橋頭守備。但后主昏庸,求神問卜斷定魏軍不會來,拒納姜維意見,繼續沉迷在享樂之中。
姜維在之前也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在北伐期間,他一改諸葛亮在漢中將兵力分布在險關外圍防御的策略,將兵力收縮在漢、樂兩城,等魏軍深入漢中攻城不克時全軍出動,一舉殲滅魏軍。這一次,姜維托大了。
蜀漢方面收到魏軍大舉入侵的消息后,后主終于慌了,忙調姜維入漢中,派張翼去陽安關支援。可惜,援軍尚未趕到,陽安關就被攻破了。主將傅僉力戰而死,蔣舒開城投降。陽安關一失,宣告著漢中通往益州的通道已經打開。除了黃金城、漢、樂三城還在堅守,益州北大門漢中在一個月內即宣告失守。
姜維的大軍還在路上,就收到了漢中已經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向陰平。此時諸葛緒已經在陰平橋頭堵上了姜維的去路。姜維假意北攻雍州,成功地調開諸葛緒大軍,趁機率軍越過橋頭,進入陰平,退守劍閣。劍閣正好卡在漢中通往益州的金牛道上,地勢險要,李白有詩云: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拒險而守,鐘會久攻不下。此時魏軍深入蜀地,糧草轉運艱難;蜀軍在漢中失守后糧道縮短,后勤壓力大大減輕。伐蜀之戰就要宣告失敗了,鐘會已經在考慮撤軍的事了。
就在此時,鄧艾提出偷渡陰平計劃。劍閣西面是邛崍山脈,呈南北走向,有峽谷可以通行,直達成都,但是道路險峻,大軍無法通行,因此蜀軍沒有在這里部署軍隊。鄧艾此時已經六十六歲了,不甘心就此失敗,他決定賭一把。
鄧艾率三萬士兵出發,一路身先士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披荊斬棘,攀木援崖,遇到無法通行的地方,就身裹毛氈從山上滾下,不知有多少魏軍摔死。艱難行軍一個月,魏軍終于越過七百里陰平道,到達江油關。
江油關也是難得一見的天險。鄧艾大軍雖然成功走出來了,但糧草不足,沒有戰馬,沒有攻城器械,蜀軍只要拒險而守,魏軍就只有全軍覆沒的下場。但是蜀漢的政治已經腐朽透頂,江油關守將馬邈沒有抵抗,直接開關投降。魏軍成功越過第一道關城,并獲得了急需的物資補給。
鄧艾到達江油關后,稍作休整后撲向第二道關城涪城。在這里,遇到了前來阻擊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瞻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搶占涪城,勿使魏軍進入成都平原,戰局尚有轉機。但諸葛瞻不會用兵,沒有搶得涪城,反而在城下吃了個敗仗。
諸葛瞻被鄧艾軍打敗,于是退守第三道關城綿竹。鄧艾指揮魏軍進攻,諸葛瞻棄關冒險出戰,蜀軍大敗,伏尸數萬,諸葛瞻父子戰死,黃權之子黃崇、張飛之孫張遵、李恢之侄李球戰死。至此,成都僅剩一座孤城,再無險可守。
此刻的成都雖然已是一座孤城,但尚有守軍數萬,姜維大軍仍在劍閣拒守,東吳方面也在積極策應。鄧艾大軍不具備攻堅能力,蜀軍只需拒守,待姜維大軍回援,成都即可轉危為安。
但是,成都軍民士氣已經降到谷底。魏軍入蜀后紀律嚴明,從不擾民,而蜀漢年年北伐,百姓負擔沉重,早就不想再打仗了。蜀漢內部益州派被打壓日久,也不想再打了,以譙周為首的文武大臣勸后主投降。后主審時度勢,開城投降。北地王劉諶不愿投降,跑到劉備靈前痛哭一場,殺死妻兒后自盡。
姜維聽說后主投降,怒而拔劍砍石,率張翼、廖化等人向鐘會投降。伐蜀之戰持續僅僅兩月,蜀漢便宣告覆滅。
這場戰役,蜀漢有諸多失誤。一是后主拒納姜維意見,沒有及時布防防備魏軍,導致國門大開;二是姜維放棄漢中周邊要塞,導致魏軍輕松攻入漢中;三是蜀漢政治腐敗,致使姜維避禍沓中,未能及時救援漢中;四是姜維退守劍閣時未派軍駐守陰平小道;五是諸葛瞻戰略失誤,未能搶占涪城,退守綿竹后又冒險出戰,導致大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心問題,蜀漢軍民思定,不愿抵抗。
魏軍方面也有重大失誤,諸葛緒被姜維疑兵嚇退,讓出了陰平橋頭,致使姜維順利到達劍閣,否則滅蜀之戰還要順利的多。關鍵時刻,鄧艾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回穿插,繞過劍閣天險直插成都,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雖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內,卻一點也不妨礙鄧艾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