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健康】每個人都期盼擁有拯救地球的神奇力量,其實平凡人可以“從吃做起”。
○ 文 / 趙亞楠 編 / 袁月
近日,來自全球16個國家的37名跨學科科學家在《柳葉刀》上發(fā)表最新研究,研究建議:全球應減少紅肉和糖的50%消費量,同時植物性食品,如堅果、水果、蔬菜和豆類的消費量必須加倍,這樣才能拯救岌岌可危的地球生態(tài)。
飲食風險已威脅全球生態(tài)
據(jù)最新全球疾病報告數(shù)據(jù),飲食因素已造成每年1100萬人早死,30億人營養(yǎng)不良。2016年中國疾病負擔報告也顯示,飲食風險因素也是影響我國人群健康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不健康的飲食不僅增加了人類的疾病負擔,與此相應的糧食生產也正在挑戰(zhàn)地球的承載極限,如造成氣候變化,環(huán)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到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將突破100億人,屆時為全球人口提供健康、可持續(xù)的食品供應, 必須讓目前的全球糧食體系快速轉型。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zhàn),由16個國家37名跨學科的科學家組成的《柳葉刀》EAT特別委員會,耗時3年,提出了在全球范圍內可持續(xù)的糧食生產—個人的膳食框架——“星球健康膳食”,首次針對健康膳食和可持續(xù)糧食生產提供了量化的科學指標。
每天建議吃7克紅肉
星球健康膳食建議:基于每天大約攝入2500卡路里,奶、蛋、肉全面緊縮。其中紅肉和糖類等食物的消耗量減少一半以上,而堅果、水果、蔬菜和豆類的消耗量則需加倍。
具體而言,每日熱量的35%來自全谷物和植物塊莖,以植物性蛋白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每天紅肉攝入約7克,最多不超過14克。乳制品限于每天一杯全脂牛奶(250克)或同等數(shù)量的奶酪或酸奶。每周只食用一兩個雞蛋。
此外,人們每天攝入其他食物的上限為:淀粉類蔬菜(土豆等)50克、魚28克、全面谷物232克、蔬菜300克、水果200克、奶制品250克、豆類100克、棕櫚油6.8克、不飽和油脂(橄欖油、葵花籽油和菜籽油等)40克、豬油或牛油(包含于紅肉飲食中)5克,外加31克甜味劑。
對于大多數(shù)富裕國家以及中國和巴西等很多新興經濟體來說,這意味著紅肉攝入量要減少到原來的1/10到1/5。
具體食物結構可參照下表。
改善糧食生產需和減少食物浪費相結合
研究人員預計,廣泛采用這種飲食結構可以改善人們對大多數(shù)營養(yǎng)素的攝入。他們還通過三個模型模擬了這種飲食結構對健康的潛在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星球健康飲食”有助于將成人死亡率降低19%—23.6%,可以每年避免1090萬—1160萬人的過早死亡。
該報告中稱:飲食只是這場斗爭的一部分,另外還必須提高糧食產量,減少糧食浪費。報告警告說,目前糧食生產方式造成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由于氮和磷肥料的過度使用)以及水和土地利用方面不可持續(xù)的變化。
《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博士表示:“營養(yǎng)失調是引起疾病的關鍵驅動因子和危險因素。 報告所呼吁的轉變不是膚淺的或簡單的,而是需要把重點放在復雜的體系、激勵措施和管理條例上,同時讓社區(qū)和各級政府在重新定義我們膳食的過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