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表哥。
有段時間,在“第一批90后已經XX了”的圍剿中,年輕人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健康危機。
脫發、頸椎病、腰肌勞損、痔瘡、脂肪肝、高血壓······如果你看多了自媒體文章,真會憂心這一代青年的茁壯成長。
但有一個身體器官,存在感不高,被刺激的頻率卻越來越高。
更要命的是,被我們嚴重忽視。
沒錯,是耳朵。
昨天,也就是3月3日,是全球愛耳日,知道的人不算多。
但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各種電子設備正在用聒噪的方式,傷害11億地球人。
河北高二學生小王沒想到,自己睡前的小疏忽,造成了突發性耳聾。
去年10月的一個晚上,和往常一樣,他在睡前戴著耳機聽英語,聽著聽著睡著了,沒有將耳機拿掉。
第二天一醒來,他的右耳出現了耳鳴、聽力下降、耳悶、聽音有回音等癥狀,因為著急上學,他沒怎么在意。
之后一個月,他右耳一直連續出現耳鳴、耳悶的現象,而且明顯感覺右耳的聽力沒有左耳好了,于是來醫院檢查。
檢查發現,小王右耳低頻和高頻均有聽力下降,左耳高頻聽力也有下降。醫生分析病情認為,考慮雙耳高頻為長期戴耳機噪音導致的噪音性聽力損失,右耳低頻為突發性耳聾導致的低頻聽力下降。
后來,雖經各種藥物治療,但小王已經錯過突發性耳聾治療最佳時機,右耳聽力沒有恢復到發病前的水平。
看到這些新聞,嚇得我立刻摘掉了耳機。
我也是耳機的重度用戶,幾乎每天在地鐵上戴耳機聽英語。如果哪天忘帶耳機,心慌程度堪比沒帶手機。
坐我身邊的沈迦離更是耳機不離耳:她曾耗資2000元買了一副大牌頭戴式耳機,寫稿時,習慣戴著頭戴式耳麥一整天。
有時,摘下耳機,隔著一米多,我能清晰地聽到里面傳出的重金屬搖滾樂。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即使不放任何音樂,他每天也會習慣性地塞上耳機,原因很簡單:隔絕外界,不用說話。
如果再戴上口罩和墨鏡,當代年輕人走在路上真的可以做到啞巴+聾子+瞎子,可謂當代“隱形人”。
在地鐵、餐廳、書店、商場、辦公室,戴著耳機的年輕人隨處可見。
不用和同事尬聊,不用和領導打招呼,不用被外界打攪。在過于喧囂的時代,禮貌地回絕外界的侵擾,待在自己的小宇宙歲月靜好。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耳機,正在變成我們的人體器官。而摘下耳機,也變成當代年輕人在社交場上的脫帽禮。
于是,有自媒體說,耳機,是當代青年最后的避難所。
可所有的安全感,都需要有所犧牲才能獲得。
社交的避難所,也是很多人聽力損傷的地獄。
2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數據,目前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12~35歲)因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如用手機耳機聽音樂)而面臨不可逆的聽力損失。到2050年,殘疾性聽力損失人士數量或將增加至9億多,相當于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
在我國,聽力殘疾人數達到2780萬,是聽力殘疾人最多的國家。
先來看下人耳的構造和聽力的基本原理(生物學老師敲黑板)。
1、聲波進入耳道,撞擊鼓膜。
2、聲波帶動鼓膜和中耳內的三塊骨頭(聽小骨)振動。
3、振動經過螺旋狀內耳(稱為耳蝸)中的液體,使耳蝸中微小的聽毛細胞振動。聽毛細胞探測到運動,并將其轉化為聽神經可接受的電化學信號。
4、聽神經通過電脈沖將信息發送到大腦,大腦對信息進行轉譯和理解。
年輕人的聽毛細胞排列整齊:
老年人就變成了這樣,脫落大半:
感音性耳聾,發生在內耳耳蝸部位、聽神經、大腦聽覺中樞等部位,其中有一種就是噪聲性耳聾。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噪聲性聾是由于長期遭受85分貝以上噪聲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緩慢進行的感音神經性聾。
大音量會震壞聽毛細胞,而聽毛細胞是不可再生的,不可再生的,不可再生的(說三遍)。目前也沒有一種藥物能夠讓它起死回生。
所以,掉一個少一個,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耳機音量開到過大。
據美國國立耳聾與其它交流失調研究所(NIDCD)的數據顯示,持續暴露在85分貝的噪音中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85分貝是什么概念?
參考下,正常說話的音量大約是40至60分貝, 一般堵車時按喇叭產生的噪音為85分貝,演唱會現場則是110至120分貝,而槍支、煙花的爆炸聲則高達150分貝。
90-100分貝會使人的聽力受損,100-120分貝使人難以忍受。
現代世界已經夠喧囂了,為躲避噪音,我們選擇戴上耳機,而為了讓耳機里的聲音遮蓋噪音,我們只能開大耳機里的音量(耳機的常規音量一般不會影響鼓膜和內耳)。
舉個例子,在超過80分貝的地鐵車廂戴耳機,如果長期過量聲音刺激,耳蝸的毛細胞會產生代謝紊亂,供血、供氧不足,只是末梢感受器受損,從而導致噪聲性聽力問題。
而且耳機將外耳道口緊緊塞住,高音量的音頻聲壓會直接進入耳內,造成不可恢復的聽力傷害。
專家曾在北京地鐵5號線車廂內測試,發現行進過程中的地鐵噪聲已經超過了80分貝。
如果把一切危害健康的聲音都稱作噪音的話,人類發明耳機,可以說都干了件蠢事:
躲避噪音的耳機,成了噪音的最大來源。
屠龍者變成惡龍。耳機,是科技時代的荒誕隱喻。
不用耳機顯然不可能,那么,佩戴耳機到底應該注意什么?
有耳科醫生曾建議過一個簡單辦法,戴耳機,尤其內置耳機的人要遵循“60-60”原則,即耳機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
另外,成人每天戴耳機不要超過3到4小時,未成年人不超過2小時,每次戴耳機聽音樂最好別超過40分鐘。
此外還有一些辦法,如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
如睡覺前一定記得關閉音樂,取下耳機,避免睡著后對聽覺器官造成持續性刺激。
但如果你有社交恐懼癥,只是把耳機當做避難所,那耳機起的,不過是雨天一把傘的功能。
對他們來說,摘下耳機易,開口尬聊難。
如果你也是這樣,大表哥推薦一本好書:《內向者溝通圣經》。
書中針對內向者溝通的問題,提出了很多很實用的小辦法。比如如何開啟一場對話。
但無論你有多不想去社交,也請一定注意要保護自己的聽力。也希望你轉發給家人朋友,讓耳機的危害得到普遍重視。
畢竟,未老先聾,可真不比未老先禿好到哪去。
想想,等我們這代人年老退休了,出現新的娛樂方式,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而你已經聾了,那得多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