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焱 ■編輯|施智梁 ■首發|財經車天下(微信ID:carcaijing)授權
3月10日,周日。清晨的陽光傾瀉在埃塞俄比亞航空ET302航班簇新的波音737MAX機身上,和波音飛機自身發出的現代科技的光澤融為一體,交相輝映。早上8時38分,這架價值1億美元左右的飛機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博萊(Bole)國際機場騰空而起,就如同埃航一樣,帶著雄心,托著夢想,上路了。
一個美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曾這樣感慨,坐在波音超炫的飛機上,透過舷窗,一片巨大的平原如綠色調的調色板般在眼前展開,你會忘記埃塞俄比亞留給人們的所有負面印象:貧窮、饑餓、荒蕪……
在人們仰望這架空中雄鷹起飛后六分鐘的8時44分,這個注冊號為ET-AVJ的B737-8(MAX) 型飛機,從雷達上消失,隨后墜毀在距離埃塞俄比亞首都50公里處的Bishoftu鎮,飛機損毀,機體碎裂成無數個碎片,散落在那個從天空上看下去像巨大調色板的曠野上,和飛機遇難人員的衣物混雜在一起,提醒著人們剛剛發生的悲劇。
149名乘客和8名機組人員悲劇性的人生終點,也是埃航的頓挫之處。
連接東非兩大經濟體
華盛頓有非常大的埃塞俄比亞社區,美籍埃塞俄比亞商人告訴《財經》記者,埃航失事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畢竟這條航線的兩端是亞的斯亞貝巴和肯尼亞的內羅畢,是東非兩大經濟體的首都。
肯尼亞是東非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周邊國家被饑荒、內亂、種族等問題困擾時,內羅畢一直風平浪靜,經商環境良好,吸引了大量的跨國公司進駐肯尼亞,使肯尼亞成為東非的商業活動中心。
埃塞俄比亞則有“非洲小中國”之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曾經預測,埃塞俄比亞將成為2018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增長最快的經濟體。
埃航連接了兩個經濟重鎮,更連接了非洲向上發展的雄心。
追蹤國際航班安全網絡的航空安全網(ASN)數據顯示,非洲2013年共發生6起致命空難,而四年移動平均數是5起,因此人們評價說,如果計算嚴重但不致命的飛機意外,非洲的失事率自2000年到2014年間一直沒改善。
變化發生之后的兩三年,2017年商業航空公司創造了史上最安全紀錄,沒有客機失事;ASN表示,2018年共發生了15起致命的客機事故,但非洲相對平靜。非洲在變化,牽引著非洲向好的一個主要引擎是航空業,這背后的推手則是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埃塞俄比亞航空。
二戰后,埃塞俄比亞是非洲唯一的獨立主權國家、聯合國創始國。埃塞俄比亞的幸運還包括有一個有長遠戰略眼光的政府把發展商業航空公司作為其現代化努力的目標,從政治和經濟上重新整合國家。事后證明這是一個合理且具成本效益的戰略,可以有效地解決埃塞俄比亞崎嶇多山,公路和鐵路不足的地理問題。在這個背景下,1945年底埃塞俄比亞航空成立,并很早就加入了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和非洲航空協會。
埃航的首條航線為每周一班來往亞的斯亞貝巴和開羅的航線。自1946年4月8日開始運營時,公司使用5架道格拉斯DC-3型客機,當時的設計是乘客在機身的兩邊乘坐能折疊的布椅。埃航與美國公司的恩怨情仇始自于“埃塞俄比亞化戰略”,就是埃航希望不再倚賴美國機師和技工,最終能讓埃塞俄比亞自己人成為飛行員、技術人員、機組人員和營銷人員等等。但是安全的挑戰和操作方面的考慮,讓這一戰略耗時近30年才開始實現。1971年,埃航成立25年開始,管理層及前線員工才都換成了埃塞俄比亞人。
好日子不長,在上世紀的最后20多年里,危機席卷埃塞俄比亞。政治上的不穩定和經濟的不確定性為埃航的成長帶來了挑戰,好在埃航早期就打下了學習和吸收的能力,在那段動蕩期實現了適度增長。
飛快崛起之后的艱難
20世紀的最后十年和21世紀初,全球航空業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普及和推動下,航空業的國際競爭愈演愈烈,航空公司之間的并購和聯盟加劇了競爭。與此同時,全球化和對空中連接日益增長的需求又為航空公司成長和擴張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此時則表現出了高水平的持續增長和繁榮。這些為埃航奠定了實現成為非洲行業領袖的可能。埃航一度被冠上“第三世界中最可靠和最賺錢的航空公司”的花環。
埃航意識到規模經濟對其愿景至關重要。快速增長和多樣化不僅需要新飛機,還需要卓越的技術、新的市場容量,組織能力,持續改進和高水平的吸收能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催生了埃航啟動為期15年的擴張戰略,計劃將飛機數量翻一番至120架。
埃航發展得太快了,即使和自己比也有些超過預期,這使得2018年埃航又將目標提升為至2025年達到150架飛機。2017/2018財年,埃塞航空已在兩個主要指標上突破“100大關”:提供服務的目的地共有113個,運營的飛機數達到108 架。另外,旅客人次也首次突破1000 萬,Skyrax評級首次從三星級提高到四星級。
買買買成了埃航擴張的關鍵,購物清單就包括失事的這架波音飛機。埃航一直想證明的是自己有能力進行技術能力開發,有能力開發新市場,這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在商業飛機和軍用飛機領域提供咨詢服務的美國蒂爾集團咨詢公司副總裁理查德·阿布拉菲亞(Richard Aboulafia)就對《財經》記者表示,埃航做得不錯,名聲也不錯。
埃航想要用自身的故事表明,在一個特別具有挑戰性的行業中,非洲公司可以成功地向生產力前沿靠攏。
這也是埃塞俄比亞一直想證明的。幾十年來,埃塞俄比亞都被饑荒和沖突困擾,沒人期待以農牧業為主、沒什么工業基礎的埃塞俄比亞會領跑非洲,但在過去的十年,埃塞俄比亞實現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
研究非洲經濟的學者認為,埃塞俄比亞的崛起主要是由于工業活動的增加,包括對基礎設施和制造業的投資。例如,2018年1月1日,從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提的亞吉鐵路建成開通,它是東非第一條電氣化鐵路。還有在建的非洲大陸上最大的大壩,以及博萊國際機場新擴建的航站樓——今年1月27日埃航在亞的斯亞貝巴的主要樞紐正式揭幕。該項目由中國出資3.63億美元興建,是原機場規模的三倍,目前年吞吐量最高可達 2200 萬名乘客。
埃航稱自己代表了“非洲的新精神”,埃航此次不幸也讓非洲人感受到崛起之路的艱難。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且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