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北,酉水中游和武陵山脈中部。其地域范圍為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之間。東鄰貴州省銅仁市,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接懷化市麻陽縣,西連懷化市沅陵縣,北抵張家界市。東西寬約17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全州國土面積1546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5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總面積的7.3%。
地形地貌
武陵山脈自西向東坐落在湘西州境內,系云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東北部,西騎云貴高原,北鄰鄂西山地,東南以雪峰山為屏。
保靖
湘西州境,地處云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結合部,武陵山脈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全境,地勢南東低、北西高,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步降低第二階梯之東緣。西部與云貴高原相連,北部與鄂西山地交頸,東南以雪峰山為屏障,武陵山脈蜿蜒于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800~200米,西北邊境龍山縣的大靈山海拔1736.5米,為州內最高點;瀘溪縣上堡鄉大龍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為州內最低點。[8]
湘西州西南石灰巖分布極廣,巖溶發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巖密布,因地殼作用形成小片峰,以花垣排吾鄉周圍最為典型。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區,平均海撥200~500米,溪河縱橫其間,兩岸多沖積平原。地貌形態的總體輪廓是一個以山原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區地貌。[8]
氣候特征
呂洞山AAA級景區
湘西州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夏半年受夏季風控制,降水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冬半年受冬季風控制,降水較少,氣候較寒冷干燥。既水熱同季,暖濕多雨,又冬暖夏涼,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熱偏少;光熱水基本同季,前期配合尚好,后期常有失調,氣候類型多樣,立體氣候明顯。根據山地的不同地形、不同高度的氣候特點,全境從垂直方向上可劃為河谷溫熱濕潤帶、山地溫暖較潮濕帶、山地溫涼潮濕帶等4個氣候類型帶,在水平方向上又分為“西北熱量偏少,夏秋少早氣候區”、“東北熱量較多,夏秋偏旱氣候區”、“中部熱量偏少,夏秋偏早氣候區”、“東南熱量較多,夏秋少雨多旱氣候區”等5個氣候區。[9]
水文條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風光(19)
湘西州水域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酉水、沅水、澧水、武水等多條水系,河網星羅棋布,縱橫交錯,年平均徑流量達132億立方米。境內巖溶地下水資源豐富,總量約為27.37億立方米,占年總水資源量的20.6%,且地下水與地表水相互轉化,對水質有很好的凈化作用。
土地資源
鳳凰古城一景
2016年,實有耕地面積19.99萬公頃,新增耕地806.2公頃,基本農田15.7萬公頃,耕地保有量17萬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15.55萬公頃,建設用地供應總量961.34公頃,增長15.8%,供地率17.5%。實施土地開發項目31個,增長63.2%。[11]
水利資源
猛洞河
2014年,全州大部分區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且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形成地表地下水綜合利用的格局。境內核算總水量213.7億立方米,區域內平均年徑流量為132.8億立方米;干流長大于5公里、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444條,主要河流有沅江、酉水、武水、猛洞河等。水能資源蘊藏量為168萬千瓦,可開發108萬千瓦,現僅開發18萬千瓦。[12]
生物資源
云豹
2014年,全州共有維管束植物209科、897屬、2206種以上。保存有世界聞名孑遺植物水杉、珙桐、銀杏、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鵝掌揪、香果樹等;藥用植物985種,其中杜仲、銀杏、天麻、樟腦、黃姜等19種屬國家保護名貴藥材;種子含油量大于10%的油脂植物230余種;觀賞植物91科216屬383種;維生素植物60多種;色素植物12種。是中國油桐、油茶、生漆及中藥材重要產地。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脊椎動物區系28目64科,屬國家和省政府規定保護動物201種,其中一類保護珍稀動物有云豹、金錢豹、白鶴、白頸長尾雉4種,二類保護有獼猴、水獺、大鯢等26種,三類保護有華南兔、紅嘴相思烏。[12]
礦產資源
錳工業
2016年,全州已發現礦種48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38種。其中金屬礦15種、非金屬礦18種,水氣礦2種。
人口
2018年,年末全州常住人口264.9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3.3萬人,農村人口141.65萬人。城鎮化率46.54%,較去年提高1.57個百分點。全州全年出生人口3.77萬人,較上年下降1.8%,出生率12.44‰。全年死亡人口1.86萬人,死亡率6.15‰。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6.29‰。[1]
民族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967096人,占77.21%。土家族人口1089301人,占42.75%;苗族人口863141人,占33.88%。
戰國時屬楚黔中郡。
西漢屬武陵郡。
三國時初屬蜀,后屬吳。
西晉、東晉屬荊州武陵郡。
隋唐五代時期屬黔中道。
宋朝為荊湖北路的辰州、澧州。
元朝為湖廣行省恩州宣慰司、辰州路、澧州路和四川行省永順宣慰司,以及新添葛蠻安撫司地。[4]
明朝置永順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為岳、辰兩州地。
清朝置永順府和鳳凰直隸廳、乾州直隸廳、永綏直隸廳,東北部為澧州地。
民國三年到民國十一年為辰沅道。民國二十七年到民國三十八年為第八、九行政督察區。[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鳳凰、乾城、永綏、瀘溪等縣和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分屬沅陵專區和永順專區[4]。
1952年設立湘西苗族自治區,自治區人民政府駐乾城縣。原永順專區所屬永順、龍山、大庸、保靖、桑植、古丈6縣及原沅陵專區所屬乾城、永綏、瀘溪、鳳凰4縣劃入湘西苗族自治區。
1955年湘西苗族自治區改設湘西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吉首縣。
1957年9月20日設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吉首縣。原湘西苗族自治州所屬吉首、瀘溪、鳳凰、花垣、保靖、古丈6縣及原由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省領導的永順、龍山、桑植、大庸4縣劃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準將大庸市升為地級,設立永定區、武陵源區,將原常德市的慈利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縣劃歸大庸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原管轄8縣2市減為7縣1市,即: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7縣和吉首1縣級市。[4]
2005年,全州撤銷14個鄉、1個鎮,將52個鄉、30個鎮合并設立7個鄉、30個鎮,設立1個鄉、3個街道,調整8個鄉、12個鎮、3個街道的部分行政區域,1個鎮更名,共減少58個鄉、1個鎮,增加3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