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氫燃料電池電堆企業按照業務覆蓋情況可以分為三類,分別為第三方電堆企業、系統企業、車企等。
全球電堆企業分類舉例
高工產研氫電研究所(GGII)通過調研及推算,2018年全球氫燃料電池電堆企業的電堆業務營收TOP10市場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巴拉德依舊排名第一;國鴻依靠技術引進和強大的市場運作能力,2018年營收僅次于巴拉德;松下依靠日本國內的Ene-Farm項目,成為2018年氫電的隱形“上位”者。豐田、本田技術超前,其電堆營收直接受終端汽車銷量帶動;新源動力等企業代表國內自主技術也具備一定市場競爭力。
圖表1 2018年全球氫燃料電池電堆企業Top10營業格局(萬元)
數據來源:高工產研氫電研究所(GGII),2019年3月
注:1、本次測算及統計只針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的生產企業;
2、由于PlugPower起家于氫燃料電池系統公司,現在雖然其向電堆及膜電極方向延伸,但高工產研氫電研究所(GGII)了解到其自產電堆占比仍較小,因為此次未計入TOP10;
全球氫燃料電池電堆企業總數仍相對較少且規模普遍偏小,北美地區,2018年Ballard的氫燃料電池營收9660萬美元,約6.47億元人民幣;Hydrogenics的燃料電池業務營收1558.8萬美元,約1.04億元人民幣;
歐洲地區,PowerCell(瑞典)2018年的燃料電池業務營收6051.3萬瑞典克朗,約4236萬人民幣;Proton Motor(德國)的2018年年報尚未發布,2017年Proton Motor的營收約975.6萬人民幣,GGII預計2018年Proton Motor的營收不超過1300萬人民幣。
從2018年的企業營收來看,北美的燃料電池企業中巴拉德的市場份額是Hydrogenics的5——6倍,具有絕對優勢。歐洲的燃料電池企業處于發展中,與北美地區有一定差距。
圖表2 北美、歐洲氫燃料電池電堆相關企業燃料電池業務收入(萬元)
數據來源:企業年報、高工產研氫電研究所(GGII)整理,2019年3月
亞洲地區,日韓企業的燃料電池技術較為領先,日本的燃料電池技術主要集中在車企,如豐田、本田等。中國燃料電池技術起步較晚,但市場潛力巨大,吸引巴拉德、Hydrogenics、nedstack等國外電堆企業在國內布局。
圖表3 2017——2018年日韓燃料電池汽車分車型銷量情況(輛)
數據來源:高工產研氫電研究所(GGII),2019年3月
根據各車型在產國的售價或最低價測算,燃料電池系統成本占整車車價格的60%計,燃料電池電堆的成本按電池系統價格的50%計,可簡單估算出豐田、本田、現代燃料電池汽車配置的燃料電池電堆2017年——2018年的銷售收入。2018年豐田的燃料電池電堆銷售收入約為2.7億元人民幣,本田的燃料電池電堆銷售收入約為2.3億元人民幣,現代的燃料電池電堆的銷售收入約為1.1億人民幣。
圖表4 2017、2018日韓車企的燃料電池電堆銷售收入估算(萬元)
數據來源:高工產研氫電研究所(GGII)測算,2019年3月
日本的Ene-Farm項目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一大應用領域,其中以松下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銷售量最大。截至2018年12月,松下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熱電聯產設備從2009年開始,已累計銷售超15萬臺,2018年全年銷售5萬臺。松下的ENE-Farm設備的電堆功率為0.7kW,則2018年全年松下累計銷售35MW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若以8000元/kW的價格計算,則松下2018年燃料電池電堆的營收為2.8億元。
圖表 5 2018年中國氫燃料電池電堆企業Top5營業收入(萬元)
數據來源:高工產研氫電研究所(GGII),2019年3月
中國氫燃料電池電堆的企業有國鴻、新源動力、愛德曼、南通百應、江蘇清能、氫璞創能、弗爾賽、上海神力等,相關的車企有上汽、長城等。上汽自產電堆還未大批量上市銷售,屬于內部研發,未計入2018年的統計。根據高工產研氫電研究所(GGII)的調研及測算,2018年國內氫燃料電池電堆企業營收前五分別為廣東國鴻、新源動力、愛德曼、江蘇清能、南通百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