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濟南的話題持續升溫。按照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濟南市已經步入特大城市行列,這是山東首個特大城市。
不過,成為特大城市的濟南,身上的任務并不輕松。省會戰略的實施,要求濟南必須有所作為,這不僅僅體現在城市的面積、規模和人口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強自身競爭力,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躋身一線城市和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引領山東經濟實現由大到強的戰略性轉變。
山東首個特大城市
按城區常住人口規模為統計口徑,濟南市將原地級市萊蕪并入之后,已提前成為山東省首個特大城市。
2018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地級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
作為推進和實施“省會戰略”的重要舉措,山東省此次重大區劃調整直接帶來了濟南市面積和人口規模的擴大。
濟南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746.04萬人,比2017年增加了13.92萬人;原萊蕪市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137.90萬人。也就是說,區劃調整之后,算上萊蕪區、鋼城區,濟南市常住人口已達到883.94萬人。
濟南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計算城區常住人口的話,需要剔除平陰縣和商河縣,這兩個縣常住人口約100萬左右,所以目前濟南城區常住人口應該在700多萬。
根據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其中明確,城區常住人口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為特大城市,可見濟南市已經步入特大城市的行列。
此前,濟南曾提出,到2020年邁入特大城市行列的目標,眼下來看,這一目標已經提前實現。
事實上,關于山東特大城市的分析,曾有觀點指出,青島,其常住總人口突破900萬人。但其城區人口才剛剛突破300萬。根據其發展勢頭,是山東第一個有望升為特大城市的城市。
然而,眼下來看,濟南已經率先實現這一目標。
責任與擔當
邁入特大城市行列,并非濟南的“最終野心”。
邁入一線城市行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才是濟南發展的大勢所趨,同時也是濟南900萬市民的共同期盼。
作為山東省會,濟南應自覺承擔起與經濟強省、人口大省省會相稱的更多的國際和國家層面功能,樹立起與之相應的城市形象,這是應該具有的使命和擔當。
然而,和杭州、南京、鄭州、武漢、西安等其他省會城市相比,濟南不但在經濟總量上落后,雖然濟南經濟總量2018年躍居省內第二位,但其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依然偏低。雖然河南經濟遠不如山東,但鄭州這樣的小弟,卻把濟南甩在身后。
不光如此,在創新機制、發展理念等方面,濟南與南方一些城市的差距也很大。比如杭州創新型經濟散發的活力就遠遠超過濟南。
如何縮小這種差距并實現超越,是濟南首先要解決的難題。不過,濟南一直在努力。去年底,在世界城市排名當中,中國有一匹黑馬闖入了世界級二線城市,這就是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市。
濟南市在中國大陸并不屬于新一線城市的,但在世界城市排名中,超過了幾個新一線城市,成為了世界二線城市。
躍居“全球二線城市”,讓濟南成為議論熱點,并上了網絡熱搜。而這背后,也意味著濟南的不懈努力。
濟南在交通、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改善,已是有目共睹。經濟發展方面,光是去年,濟南就舉辦和承辦了青年企業家國際創新峰會、首屆儒商大會、跨國公司(濟南)高層對話會、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城市信用聯盟高峰會議、首屆中國新媒體發展年會、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第七屆山東文博會、首屆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等高端峰會,雙招雙引力度超前。
濟南還提出,主動對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建設,主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央企、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基地。
在一系列令人目不接暇的大型國際盛事面前,這個低調已久的古老城市被推向了世人眼前,并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過,未來雖好,但并非坦途一片,濟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