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祥玉
來源:常春藤親子營(ID:cctqinziying)
采訪對象:胡慎之,廣州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創辦人。關系心理學家,微表情專家。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湖南衛視《變形記》等多家媒體特約專家。著有《變形記——十天變成一個好孩子》《別對我說謊——微表情讀心術》《童心密碼》等書。
身為親子關系心理專家的胡慎之,幾年前還糾結于自己和父親的關系。
這么多年來,他甚至還時常沉溺在“我怎么會有這樣的父親”的糾結里無法釋懷。
“我們家是書香門第,我是老大,弟弟是早產兒,12歲之前體弱多病。所以,父親對弟弟的要求是‘活著就行’,為了全心照顧弟弟,我被送到奶奶那里。
父母一方面不照顧陪伴我,另一方面卻對我期待極高,他們希望我光宗耀祖。
所以我小時候就養成了‘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個性,這很不好。”
3年前,胡慎之還常常因為吃飯這樣的小事而情緒失控。
比如,公司訂餐,送餐的來晚了5分鐘,他就會氣憤不已,先是訓斥遲到的送餐員,然后再不分青紅皂白斥責一通負責訂餐的職員。
每天要處理的事很多,胡慎之都特別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為何吃飯這件事會讓他如此憤怒?他說:“因為某些重要的心理原因,男人是受不了餓的。”
胡慎之之所以無法挨餓,其實是源于兒時父親對他的嚴苛,源于他和父親難以親近的關系模式。
小時候的胡慎之很調皮,所以他一旦犯錯,父親就讓他跪在小板凳上,然后面壁思過3小時。
要命的是,被罰常常都是放學后該吃晚飯的時候。
家人坐在桌旁吃著香噴噴的飯菜,胡慎之卻餓著肚子下跪、面壁。媽媽和奶奶向父親求情,讓胡慎之先吃完飯再面壁,父親堅決不答應。
“那時正是我長身體的時候,挨餓的滋味真是刻骨銘心。我永遠還記得那種滋味,我當時對父親恨之入骨。但懾于他的威嚴和強大,我從來不敢反抗,是能躲就躲。”
胡慎之說,他壓抑著自己的憤怒,按照父親的期望,一直做著乖乖仔。
大學畢業后,胡慎之被分配到防疫站工作。
一次,他去一家飯店檢查衛生時,飯店老板給他們安排了午餐,但卻忘記通知廚房。等胡慎之和同事做完檢查準備就餐時,飯店的服務員卻說,沒有他們的午餐。
胡慎之突然大發雷霆,他叫來飯店經理和老板,把他們挨個兒狠狠訓斥了一番。
盡管,對方說已經在準備他們的午餐,但胡慎之依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
因為這次“挨餓事件”,年輕氣盛的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停找這家飯店的茬兒。
從那以后,他更是一到飯點必須馬上吃上飯,否則就會大發雷霆,把身邊的人嚇得不敢出聲。
所有人,包括胡慎之,都不明白為何他在吃飯這件事上,如此敏感和不可理喻。
直到3年前,胡慎之在成都機場正準備上飛機時,突然接到了父親的電話。
父親依然是那個父親,即使兒子已經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覺得不夠光宗耀祖,所以依舊對他很有要求。
胡慎之突然對父親說:“爸,我有你這個父親,是我的命;你有我這個兒子,也是你的命……”
這句沒頭沒腦但卻脫口而出的話,產生了不可思議的神奇效果,胡慎之突然感到如釋重負,突然覺得他向原本疏離的父親走近了一大步。
他終于接受了有這樣一個父親的事實。“以前,我一直想,我不該有這樣的父親,我應該有更好的父親。”
胡慎之說,那一刻他明白:這個老頭子是自己父親的事實不可能更改,如果自己不想一直和他這么對峙下去,那么就不能再抱怨而是接受。
胡慎之說,明白這個道理時,他已經做了父親,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并非全由父親造成,因為他可以為自己負責。
他也因此明白了:自己為何經常因為吃飯而情緒失控的緣由,是把對父親讓自己挨餓、對自己嚴苛過度的憤怒,轉嫁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胡慎之坦白,在和父親關系改善之前,他一直想用叛逆來“報復”他,比如他放棄了父親認為不錯的工作而選擇了心理學專業。
所幸,后來專注于親子關系研究的他,最終主動邁出了親近父親的一大步。
很多向胡慎之咨詢親子關系問題的父母,都有著和他極其相似的經歷:
比如有一個嚴苛“無情”的父親,用自己以為好的方式去教養孩子,卻不知道孩子真正想“吃”的是什么;
還有的母親一味地寵溺孩子,把明明是一個瓜的孩子當做梨來養,“瓜”顯然無法成為“梨”,但母親卻會對孩子大發雷霆,把親子關系搞得一團糟,還不覺得自己有任何責任;
還有的父母,自己和伴侶的關系異常緊張,卻妄圖要在自己和孩子間建立親密無間的關系……
當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父母,當我們和父輩之間有很多親子關系的問題時,顯然,我們是很難處理好當下自己和子女的親子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