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梁山水泊一百零八位好漢,表面上看似一片和諧,實際上派系林立。梁山泊早期,由晁蓋當家,宋江上梁山之后,就分為了晁蓋陣營和宋江陣營。宋江和晁蓋,名義上是兄弟,私底下已經勢同水火。
宋江處處收買人心,搶晁蓋的風頭,以致于在三打祝家莊時,梁山基本上已經是宋江的梁山。吳用本來是晁蓋陣營的人,作為智囊,吳用的背叛對晁蓋造成致命一擊。攻打曾頭市一戰,晁蓋其實是死在了宋江和吳用的陰謀之中,而不是史文恭的毒箭之下。
晁蓋死后,實際上梁山已經分崩離析。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宋江不得不用計賺盧俊義上梁山,同時招攬大量的朝廷軍官,為后來的招安大計做準備。
宋江招安和魯智深、林沖和武松三個人有什么關系呢?各位看官別急。因為魯智深、林沖和武松三個人,最不認同梁山宋江的招安計劃。也就是說,梁山上一百零五個人都被宋江借朝廷招安的名義收買了,但是魯智深、林沖和武松三個人,絕對不可能鐵了心認同招安。
為什么?因為三個人和官方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既然三個人和梁山未來的發展趨勢相沖突,那么這三個人,其實也就逐漸被老大宋江冷落,孤懸于外。但是三個人,又是梁山之上除了官軍出身的好漢之外,武功和能力最優秀的,宋江對他們,始終是敬而遠之。
個人能力強悍,加上宋江的態度,所以林沖、魯智深和武松三個人,成了梁山無人敢惹三人組。
我們首先來說林沖。林沖因為被高太尉陷害,家破人亡,妻子上吊而死。逼不得已,林沖才反上梁山。高太尉代表的,就是宋江要投靠的朝廷,林沖和高太尉有著不共戴天之仇,那么宋江所主張的,必然是林沖所反對的。
而且,林沖作為晁蓋的心腹,在晁蓋死后,不太可能獲得新領導宋江的認同。因此林沖在梁山后期,實際上已經毫無用武之地,注定郁郁不得志。
為什么沒有人敢惹林沖?首先林沖武功高強,自然無人敢得罪。其次宋江對林沖這樣不能用但是有能力的人,只是敬而遠之,既然領導的態度如此,那么其他人對林沖的態度,自然也是敬而遠之。
再來說魯智深和武松。重陽節菊花會上,宋江寫了一首詞,其中有一句“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宋江讓鐵叫子樂和在席上唱出這首詞,其實是在試探手下弟兄們,是否有人唱反調。結果只有武松和魯智深擺明了立場,武松大叫:“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魯智深也說:“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宋江和武松,曾經在柴進莊上結為八拜之交。兩個人分道揚鑣,也從菊花會上武松明確反對招安開始。武松在前期,是主張投靠朝廷的,但是自從哥哥武大郎被害,自己有冤無處申訴,從此對官府失望,而張都監等人對他的謀害算計,更讓他對朝廷官僚恨之入骨。
武松和宋江,兩個人的人生愿景不再一致,自然就生出了隔閡。宋江冷落了武松,武松自然也就不理會宋江。所以菊花會后武松的處境,其實和林沖差不了多少。
為什么沒有人敢惹武松呢?其一是因為武松心狠手辣,能夠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為了報私仇就敢滅人滿門的人,誰敢惹?其二是宋江對武松,雖然不籠絡,但是也同樣敬而遠之,領導不搭理的人,招惹他干什么呢?
最后來說魯智深。很多人都說,魯智深是宋江唯一真心敬重的好漢,其實不然,宋江不是敬重他,而是忌憚他。因為魯智深曾經是二龍山的大當家,二龍山這股勢力,有武松、楊志的加持,其實前期已經可以和梁山相抗衡。
雖然后來魯智深帶領二龍山的人馬投奔了梁山,但是他的影響力依然存在。魯智深原本是朝廷的兵馬提轄官,和官府沒有什么血海深仇,但是因為其灑脫不羈與嫉惡如仇的性格,加之遁入佛門之后,出家人四大皆空,也就不在乎什么加官進爵、封妻蔭子,還不如在梁山上過得自在瀟灑。
為什么沒有人敢惹魯智深?因為老大都忌憚的人,誰又去惹他呢?這不是給領導添亂嗎?所以魯智深在梁山之上,得到普遍的敬重。
宋江率領梁山人馬接受朝廷招安之后,公孫勝很及時地離開了。林沖、魯智深和武松三人,雖然不同意招安,但是因為走投無路,最終不得不跟隨宋江,東征西討。征討方臘一戰,梁山人馬死傷殆盡,林沖、魯智深和武松三人雖然沒有戰死,但是已經對宋江失望透頂,所以不久林沖病逝,武松出家,魯智深坐化,三個人始終沒有踏入宋江投靠的朝廷半步,也算是有始有終了。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