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物語
我有一種打游戲卡關的感覺,不停載入再來。
如果人生也像打游戲機一樣,
有攻略,有秘笈,那就好了。
1
估計TVB節目組也沒想到,
《金宵大廈》會成為本臺年度黑馬。
這部劇成本極低,布景極簡,
兩個主演也是臺里“拿不出手”的角色:
男主是圈內有名的渣男,
女主是被TVB極度邊緣化的三流演員;
▲ 劉江在《天龍八部》里扮演的玄慈
由于主題是“鬼故事”,
恐怖靈異的元素,
決定了很多觀眾將敬而遠之,
因此這部劇也沒被安排在黃金檔,
而是作為周末劇來播出。
誰曾料想,這個TVB的“棄嬰”,
居然打入TVB收視的前三甲,
在豆瓣上以8.4分的好成績穩居港劇第一,
并被港媒評為TVB近十年“最有誠意劇集”之一。
為什么這部不被看好的電視劇,
會成為今年港劇最佳?
有人說主演和群演都演技在線,
有人說獨立小故事的形式頗有創意,
有人說它精心設置了各種彩蛋,
有人說它讓人感受到了久違的港味。
但除了這些,
它還有一點更重要的致勝要素:
《金宵大廈》在借“鬼”說“人”,
2
《金宵大廈》總共20集,
每兩集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單元組,
十個單元組,通過內在關聯,串起整體劇情。
所有故事的開頭,從男主阿蕭講起。
阿蕭是一個售樓部的保安,
他相信:“香港的樓市是全世界最恐怖、最靈異的鬼故事?!?/span>
這里的“鬼故事”,有兩層含義:
一是習俗層面。
香港本就是充滿靈異傳說的城市,
二是現實層面。
香港的房價之高,
堪比“鬼故事”。
阿蕭每見一個買樓的,
都會上前去說這個現實的“鬼故事”:
“如今掙三萬元住私樓,
還不如掙一萬多住公屋。”
售樓部主任氣得跳腳,
一頓痛罵之后,把阿蕭解雇了。
在朋友膠囊的介紹下,
這棟一看就很詭異的大樓里,
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有賣便當的,有開書店的,
有修手機的,有搞網絡主播的,
或許有人覺得劇中加入成人場所,
是為了制造吸睛的低俗趣味,實則不然。
電視劇里的金宵大廈,
▲ 香檳大廈
香檳大廈由霍英東于1957年建成,
最開始它以售賣相機和攝影器材而聞名,
但后來,它變成了臭名昭著的“淫窩”,
“全盛時期,大廈有將近200名妓女,
曾出現過80名好色之徒排隊的夸張景象?!?/span>
2002年,吳君如的情色代表作《金雞》,
就是在這個“窩”里拍攝的。
香檳大廈除了以情色聞名,
劏房,是香港特有的出租房,
由業主將住房分成多個獨立單位,
每個單位只有幾平米,
基本上只容得下一張床,
這是2017年香港政府統計的劏房居住數據,
平均每戶居住兩人,
其中近三成住戶都是小于25歲的年輕人,
約4萬名兒童長期住在這種環境里。
這就是香港年輕人和下一代的生活狀況,
這就是香港繁榮表皮下的殘酷現實——
▲ 劏房里的母子,吃喝拉撒全在幾平米的地方解決
《金宵大廈》把這種現狀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書店老板、怪人何太太、東東家、網絡主播和妓女,都分配在狹窄的劏房里。
這些擁擠的靈魂,才是真正的“鬼故事”,
他們所呈現的住房難的殘酷現實,
比鬼怪和靈異本身,更為觸目驚心,
▲ 《金宵大廈》居民分布圖
3
做了金宵大廈的保安,
阿蕭就需要對里面的住戶做全面了解。
居民逐個露面,
單元組小故事也次第上演。
這些故事說的是鬼、是魔幻、是都市傳說,
這些故事同時也揭露了比住房更為具體的現實難題:
4
7樓4號房的何太太是個怪人,
她從不讓任何鄰居進入她的房間。
她有個叫“豆豉仔”的嬰兒,
沒人知道是男是女,
因為她每次推著嬰兒車出門的時候,
都會把“豆豉仔”捂得嚴嚴實實,
不容任何人靠近或觸摸,
這天,何太太在醫院碰上朋友徐太太。
徐太太剛生兒子不久,
沒有帶孩子的經驗,
同時,她工作又忙,
工作的煩心事,與哭鬧的兒子彼此沖突,
何太太的眼睛突然亮了:“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來做寶寶的保姆吧!”
徐太太求之不得:“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
從這以后,
何太太每天按時去徐太太家,
成天成天地待在徐家帶孩子。
徐太太很高興,
又能把精力完全放在事業上了;
徐先生也很高興,
家里終于沒那么多抱怨了;
徐太太的婆婆更高興,
打從何太太來了之后,
寶寶不怎么哭鬧了。
婆婆讓何太太給寶寶取個小名,
何太太笑著說:“就叫豆豉仔吧!”
詭異吧?“豆豉仔”,
更詭異的還在后面。
一段時間后,徐太太發現,
自己整天都無精打采,
“豆豉仔”不再親昵自己這個媽;
老公不再對自己信任,
婆婆對她不是吵就是罵——
她成了徐家的外人。
與之相反,“豆豉仔”、老公和婆婆,
都對保姆何太太非常喜歡,
甚至“豆豉仔”身上所有衣物,
都不再是兒子的味道,
徐太太這才想起,
自己對何太太一無所知,
就將自己最親的兒子托付給了她。
她一無所知的事還有很多,
她不知道,
何太太嬰兒車里的聲音,
是一個錄音機發出來的。
她不知道,
家里的飲食早被何太太下了迷藥,
自己兒子喝的奶,
是何太太催出的母乳。
所以兒子的所有氣味,
都變成了何太太的氣味。
她更不知道,
何太太做保姆的目的,
就是要取代她,
變成“豆豉仔”的媽媽。
終于,精神病患何太太,
成了幸福的“媽媽”。
終于,曾經幸福的徐太太,
成了新的“精神病患”。
這個故事叫《嬰》,
里面沒有出現“鬼”,
但圍繞嬰兒展開的詭異和詭計,
是不是比“鬼”更讓人背脊發涼?
它揭示了人性的叵測,同時也很具體地反映了當代年輕父母的育兒問題:
孩子究竟給誰帶?
5
廣東珠三角一代有個傳說:
每當夜幕降臨,在光線昏暗的地方,
如果小孩不聽話做壞事,
一個名為“鴉烏婆”的怪物,
8樓2號房的東東跟著爸爸住。
東東爸媽關系不合,
處于離婚前的分居狀態。
媽媽癡迷于做傳銷業務,
爸爸忙于開車掙錢,
東東是在缺失父母陪伴的環境下長大的。
這天,東東在外面玩,
媽媽突然回來了。
東東一到家,
強勢的媽媽上來就是一頓教訓:
“你為什么要這么頑皮?
為什么要讓媽媽擔心?
性情軟弱的爸爸,
把兒子護在身后:
“別動不動打兒子!
常年不見你人,
一回來就搞得雞犬不寧才開心?!?nbsp;
媽媽的火上來了:“你根本不會照顧兒子,不如讓我來照顧?!?/span>
爸爸:“只要還沒離婚,兒子就跟我!”
……
東東躲到角落,拿起玩具:
媽媽回來的目的,
是要和爸爸商量東東的上學問題。
她把一份小學名校的簡介丟給爸爸:
“這家小學小升中一條龍,
大學入學率高達98%。
外面的家長爭先恐后,
都希望子女進入這家學校。
進學校之前,
校方會面試家長,考核家庭素質。
我已爭取到面試機會,
另一方面,
媽媽給東東報了各種補習班,
讓他努力學習不要玩,并答應他:
“如果順利進入小學,
就一家人去加勒比海旅游。”
東東根本不想進什么名校,
他只希望像其他小朋友一樣,
快快樂樂地玩耍。
但想到爸爸媽媽不用吵架,
還能一起出去旅游,
八歲的東東看了看相框里一家三口和睦的畫面,
面試那天,東東面對學校領導,
卻什么話都說不出來。
一切都完了。
憤怒的媽媽,和爸爸又吵起來。
失魂落魄的東東,
獨自跑到金宵大廈昏暗的廢棄地下室里,
恐怖的一幕發生了:
傳說中的鴉烏婆真的出現了,
更恐怖的是,整棟大廈的人,
都突然遺失了對東東的記憶。
家里那張一家三口的照片,
強勢的媽媽,再也強勢不起來,
她只剩淚水與悔恨:
最后的最后啊,
媽媽真的也忘記了一切,
她的記憶被推回到剛結婚不久、正準備搬離金宵大廈802的時候。
她不再記得自己曾有過孩子,
但她總覺得好像遺忘了什么,
原來鴉烏婆真的存在,
她不是抓淘氣的孩子,
而是抓缺少家庭溫暖的孩子,
抓那些世人不配擁有的記憶。
她就像一名出考題的人,
給所有人出了一道親子教育的難題:
我們是該多一些陪伴,
給孩子一個沒約束的美好童年,
還是該多掙些錢,
給孩子一個計劃好的美好未來?
我們是該自行為孩子做每一個決定,
6
家俊是8樓2號房的新房客,
他是一個深度社恐的廣告設計師,
也是一個心懷“正義感”的鍵盤俠。
他正在整理搬來的物品,
他好奇地把眼睛湊到洞邊,
發現803是個單身女生宿舍。
在“正義感”的驅使下,
他趕緊把眼睛移開,
晚上,家俊看到一個帖子:
“論Baby Mia如何由平地建高山?!?/span>
帖子說的是一個叫Mia的網紅,
在做瑜伽的時候不小心摔倒,
胸墊從胸部彈了出來。
家俊的“正義感”頓時上來了,
他最痛恨這些出賣美色騙錢騙贊的人。
他感到文思泉涌,
動畫在網上迅速傳播開了,
網紅Mia成了過街老鼠,
路人認出她就是一頓嘲諷:
沒過多久,家俊終于知道,
原來隔壁803的租客,
就是網紅Mia。
“她居然住劏房?!”
他關注過Mia的網絡動態,
上面都是她穿著名牌衣服、提著名牌包包,
去全世界各地打卡的美圖,
后來,家俊在一個時尚秀場找甲方爸爸討債,
看到Mia也來了。
Mia是在沒受到邀請的情況下主動來參加這次節目的,
目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量。
Mia看到家俊,并不認識,
家俊的“正義感”徹底爆棚了,
他準備摧毀這個愛慕虛榮的網紅。
他在網上寫道:
“從前有個網紅,假裝白富美,
其實是住在劏房,與鳳姐為鄰。
她的包包是假的,時裝是假的,
甚至連身材都是假的。
第二天,網上充滿了討伐網紅Mia的聲音,
金宵大廈的租客也對她指指點點:
“平日以為她只是騙些贊,
沒想到一切都是假的,
人心可怕,好害怕。”
然而,家俊在洞里看見的、網友在網上看見的,
就一定是真的嗎?不見得。
他們不知道的是,
Mia一直以來都想當個歌手,
“但長這么大,一事無成,
不僅沒有實現愿望,
還淪落到做網紅騙贊賞,
甚至沒有給過一塊錢給媽媽。
媽媽不但不怪我,
還給我一張《不供養父母證明書》讓我簽字,
她自己去領綜援(香港社會保障援助)。”
Mia是個網紅,
但她也是個普通人,
她有著跟常人一樣的羈絆和壓力。
她承受著欺騙、墮落的罪惡感,
只是為了能掙點錢,
不讓媽媽領社會保障金,
因為在香港,
那個“洞”,就像現實社會里的媒體窗口,
很多時候,它展現了事情的表象,
但掩蓋了事情的真相。
一個“洞”,連通兩個房間,
也連接了兩個現實問題:
鍵盤俠——包括發帖的人和回帖的人,
他們所見所說的真相,就一定是真相嗎?
他們筆下口中的正義,也一定是正義嗎?
在生活的強壓下,
7
《金宵大廈》里的現實還有很多:
單身爸爸的性需求、
女人對變老的恐懼、
愛情與金錢的取舍、
科技裹挾的人性與危機……
大概有一半故事單元組的結局,
都是以悲傷或失敗收場,
它們是對現實的精準刻畫——
我們絕大部分人,
都生活在金字塔最底端、且可能長期都生活在最底端,
就像《鴉烏》里,
東東媽媽說的一段話:
“這就是我們。
這世界根本就沒有‘贏在起跑線’,
但這畢竟是“鬼故事”,
畢竟不嚴格等同于現實社會,
它完全有力挽狂瀾改寫現狀的可能。
在劇里,男主阿蕭力挽狂瀾的技能,
就是穿越時空,回到上輩子,
去拯救上一世被殺死的女主Alex,
通過改變和影響兩者的結局,
如同“外祖母勃論”,重啟一段新的人生。
經過多次返回上世修改結局,
Alex的前世終于活了下來。
Alex存活,世界顯然也不再是當今的世界,
金宵大廈所有租客的命運都重啟了:
徐太太不再是內心陰冷的喪子之母,
東東爸爸還是一名司機,
但媽媽不再身陷傳銷,
她有了正當工作。
一家人還是不怎么有錢,
但家庭和睦,
兒子放學后想去兜風,
爸爸媽媽不再逼迫他學習補課,
家俊從電腦前走到了生活中,
變得陽光開朗;
Mia也不再是網紅,
她堅持并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這些重啟后的人生,
是否也是現實呢?
是的,這也是現實,
與陰暗、悲涼相對的現實——
它就像被烏云遮蔽的天空,
只等一陣風過,烏云消散,
8
故事的最后,是Alex的一段獨白:
“我有一種打游戲卡關的感覺,不停載入再來。如果人生也像打游戲機一樣,有攻略,有秘笈,那就好了。”
是啊,人生畢竟不是打游戲,
畢竟不能像阿蕭一樣穿越時空重啟一切,
所有的艱難,都還得面對,
所有的泥濘,也得一步一步地趟。
可能大家也發現,
每個殘酷現實的末尾,
我都只是擺出了問題,而沒有對其解決。
這是因為《金宵大廈》要呈現的終極現實是:
人生無法重啟,但人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力,
那些未被解答的問題,就是你選擇的方向。
你可以自得其樂地蝸居于劏房,
也可以走出去見識這個世界的風光;
你可以選擇對逝去的生命耿耿于懷,
也可以選擇對新的生命報以期待;
你可以獨立撐起家計和帶孩子,
也可以把它們和家庭融入一體;
你可以為孩子鋪一條康莊大路,
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走出一條路;
你可以為柴米油鹽而放棄理想,
生活的意義,現實難題的意義,
就在于我們沒有攻略沒有秘籍,
沒有過好這一生的致勝籌碼。
因此我們可以去體驗,
體驗生活中的風和雨;
我們可以去選擇,
選擇面對現實的智慧和勇氣。
那些受過的傷,那些撞過的墻,
并不是錯誤的選擇,
那是我們豐富經歷中最珍貴的裝潢。
如果知道了現實生活中的每道彎每道坎兒,
那生活將多無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