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李鴻章、左宗棠(另兩位是曾國藩、張之洞,明爭暗斗了20年,直到左宗棠于公元1885年去世,才算畫上了一個句號。
李鴻章與左宗棠因何事斗了二十年?
同治三年(1864年),在太平天國即將覆滅之際,李鴻章和左宗棠爆發(fā)了矛盾。李鴻章手下的淮軍攻克常州,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被捕殺。在此基礎(chǔ)上,蘇南地區(qū)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清朝賞李鴻章騎都尉世職。
此時,曾國藩的湘軍,已經(jīng)包圍了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很長時間了,雙方正在展開最后的較量。
考慮湘軍久攻天京不下,朝廷為了早日平定太平天國,多次下令李鴻章率淮軍前往助攻。但李鴻章托病不肯前往。
為什么不去?不是怕死而是念師恩。
曾國藩可以說是李鴻章的貴人,在李鴻章潦倒窮困時,憑借著曾國藩的支持才有了李鴻章和淮軍,因此,曾國藩的知遇之恩,李鴻章是沒齒難忘。考慮到自己和曾國藩、曾國荃的關(guān)系,李鴻章不愿意率軍攻打天京,也即不愿意和湘軍搶功勞。
于是,李鴻章先是在蘇州、常州一帶按兵不動,然后實在是無法推脫清朝的命令下,李鴻章選擇率領(lǐng)淮軍南下攻入浙江,去平定浙江一帶的太平軍等。
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浙江和福建的大小事務(wù),自然都在自己管轄的范圍內(nèi)。李鴻章擅自率軍跑到浙江平定叛亂,不僅是在和左宗棠搶功,也給人一種左宗棠能力不夠,平定不了自己管轄之地叛亂的印象。于是,左宗棠上奏朝廷,告李鴻章“越境掠功”,由此開始,二人徹底成為了一對冤家。
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后,左宗棠和李鴻章這又去平定捻軍。
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末,捻軍由陜?nèi)霑x,繼而入河南、直隸,京師震動。對此,李鴻章和左宗棠之間,自然是互相指責(zé),都認(rèn)為是對方的問題。結(jié)果,清朝朝廷各打五十大板,對兩人都進(jìn)行了懲處。
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晚清肱股之臣、封疆大吏、洋務(wù)派代表、慈禧太后倚重之人,一個是閩浙總督、軍機大臣,一個是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公元1874年,清朝朝廷展開了一場長達(dá)數(shù)月時間的“塞防”與“海防”大爭論,爭論的焦點是要海防還是要塞防,塞防代表為左宗棠,海防代表為李鴻章。當(dāng)然,最終的結(jié)果依然是難分高下,也即清朝一方面命令左宗棠去收復(fù)失地,另一方面也讓李鴻章去建立北洋水師。
換而言之,對于清朝來說,認(rèn)為“塞防”與“海防”必須兩頭并重,不可偏廢。公元1885年(光緒十一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清廷追贈太傅,謚號“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賢良祠。而這,無疑為兩人的二十年爭斗畫上了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