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其中,被反復討論的離婚冷靜期,再次成為國民的熱點話題。
《民法典》中規(guī)定,“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愿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今天,我們不談當下的離婚制度,而是聚焦古代人的協(xié)議離婚。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社會重禮教,崇夫權。提到離婚,大家首先聯(lián)想到的是“休妻”“離棄”等名詞。不過,最近看過《清平樂》的觀眾可能也會聯(lián)想到“和離”,也就是一種允許夫妻通過協(xié)議自愿離異的制度。
《清平樂》中的曹皇后,是在與她那位一心修仙的前夫和離之后,才和宋仁宗成婚。而劇中的福康公主,也是因為與駙馬婚姻失和,最終由駙馬主動提出和離。
電視劇《清平樂》截圖,駙馬李瑋自請與公主和離 那么,這種協(xié)議離婚在古代到底可行嗎?想要和離的夫妻最終是什么結果呢?
文 | 嘯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原文首發(fā)于2020年6月3日,原標題為《在沒有“離婚冷靜期”的古代,想“協(xié)議離婚”有多難?》,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七出”與“義絕”
想要了解和離,就需要先了解古代離婚的其他兩種形式——“義絕”和“七出”。
“七出”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離婚形式,也就是我國古代為男子休妻規(guī)定的七種理由。
《禮記·本命》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
詳細解釋一下,就是作為妻子:
不孝順公婆;生不出兒子(妻五十歲以上無子,妻本身不育又不許夫納妾);與人通奸;心生妒忌,從思想、行為上不準丈夫納妾;有大的難以治療的傳染性疾病;多言多語,喜好離間夫家的親戚關系;擅自動用家庭財產(妻子對家庭財產沒有處理權)。
只要觸犯其中任何一個,丈夫無須經官府同意也可以休妻。 我們不難看出,“七出”的理由無一不是從維護家族利益的角度提出的。 在“七出”之余,古代婚姻制度又規(guī)定了三種丈夫不得休妻的原則,保障了一些婦女的權益,這就是所謂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符合任意一種“三不去”的條件,丈夫也不得將其休棄。 《禮記》記載:“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后富貴”。 意思就是,妻子無娘家可歸、無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為公婆服過三年喪的,不能休;結婚時夫家貧賤,曾與夫同甘共苦,后來富貴了,不能休。
但是,如果犯了“七出”中淫和惡疾這兩條,“三不去”就失效了。
電視劇《延禧宮略》截圖,傅恒想要休妻
《延禧宮略》中的傅恒以爾晴“淫、妒、多言”連犯“七出”三條的理由,提出休妻。這樣的情況下,就算爾晴符合“三不去”也是可以被休棄的。
至于“義絕”,則是一種官府強制干預婚姻的手段,指夫妻恩義斷絕,強制離異,若不離,則徒一年。也就是如果不離婚,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唐律所列的義絕范圍主要包括以下七種,觸犯一條都屬于“義絕”。
夫毆妻之祖父母、父母;夫殺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殺;妻毆詈夫之祖父母、父母;妻殺傷夫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妻與夫之緦麻以上親、若妻母奸;妻欲害夫者。 義絕,名義上是夫妻的情義已絕,然而上述幾種情況其實都是親屬間的互相侵犯或亂倫關系。說到底,義絕還是用來維護正常的家庭親屬關系,鞏固倫常觀念和家族秩序的。 那么,在這兩種之后,還有一種離婚形式作為“七出”和“義絕”的補充,就是“和離”。“和離” 是指雙方感情不和,不發(fā)生沖突,商量著處理離婚問題。形式有些類似于現(xiàn)代婚姻法的協(xié)議離婚,但也不盡相同。
2
協(xié)議離婚溯源
和離制度在唐代才被寫入法律,但最早關于和離的提及,應該是《周禮》。
《周禮·地官·媒氏》載:"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宋代鄭愕注:“民有夫妻反目,至于仳離,已判而去,書之于版,記其離合之由也。”
雖然這時的表述不像后世的“和離”那么規(guī)范,但至少說明我國古代就承認一個事實:“夫妻反目”,也就是情意不合、感情不好,可以離婚。
唐以前,夫妻協(xié)議離婚的情況還是不少的。
《史記》中就記載過一個非常出名的典故,叫做“晏子御者之妻”。春秋時期,晏子擔任齊國之相,他的車夫為他駕車,趾高氣昂。晏子車夫的妻子見狀,認為晏子身高不滿六尺,身為齊相,卻很謙虛;她的丈夫身高八尺,做人家的車夫,還驕傲自滿。所以她感到不滿,“妾是以求去也”,要求和丈夫離婚。
還有一個著名成語“覆水難收”,與古代的和離也有密切的關系。
《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的大臣朱買臣,原先是一個貧窮的讀書人。他常常擔著一捆柴,邊走邊高聲誦讀文章。他的妻子覺得難堪,就讓他不要在路上高聲歌誦。但朱買臣不理會,反而聲音更大。他的妻子對此感到羞愧,又覺得丈夫一輩子就這樣了,不可能富貴,所以想要離婚。朱買臣沒辦法留住她,就聽任她離開了。
評劇《朱買臣休妻》
上述兩例和離,都是因為妻子對丈夫的現(xiàn)狀感到不滿。還有一些女方請求和離的情況,是因為夫妻雙方感情不好。比如《晉書·謝邈傳》載,謝邈的妻子郗氏心懷妒忌,“邈先娶妾,郗氏怨懟,與邈書告絕”,因為丈夫娶妾而憤然想要離婚,還修了告絕書。
3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到了唐代,和離的規(guī)定在法典中正式出現(xiàn),此后為后世所沿襲。 《唐律·戶婚》這樣規(guī)定“和離”:“諸犯義絕者離之。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 《唐律疏議》對此的解釋是:“ 若夫妻不相安諧,謂彼此情不相得,兩愿離者,不坐。” “和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對于夫妻來說,“和離”,就是在雙方都不觸犯“七出”之禮和“義絕”之義的情況下,單純因為感情不和而想要協(xié)議離婚。和離的和,是指雙方自愿放棄爭斗,想要和和氣氣離婚。
清代還明確規(guī)定,和離之后,女方可以帶走自己的嫁資。這也是在保護女方財產,客觀上為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婚姻權益提供保障。
電視劇《知否》截圖,盛家與孫家和離,盛家不肯讓出女方財產給男方
和離雙方協(xié)商后,還要寫和離書,也就是一種離婚文書。
電視劇《清平樂》截圖,駙馬李瑋撰寫的和離書 現(xiàn)在大家非常熟悉的網絡流行語“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其實就是敦煌出土的唐代和離書——《放妻書》中的內容。
“凡為夫婦之因, 前世三生結緣, 始配今生之夫婦。若結緣不合, 比是怨家, 故來相對……既以二心不同, 難歸一意, 快會及諸親, 各還本道。愿妻娘子相離之后, 重梳嬋鬢, 美婦娥眉,巧逞窈窕之姿, 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 更莫相憎。一別兩寬, 各生歡喜。”
——《放妻書》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夫妻本應當恩深意重,和和美美。我們兩人感情不和,應該是由于前世結怨,所以注定無法共同生活,那么不如就此分手。祝愿娘子與我和離之后,也能有個好歸宿。
這個和離書看下來,是不是還挺有人情味的?男方對矛盾閉口不提,只說沒有緣分,最后還有對前妻的美好祝愿,可以說是好聚好散了。不過據考證,這封和離書不一定是具體某對夫妻的和離書,也有可能只是一封和離書范文,給其他和離夫妻作參考使用。具體和離時是互相怨懟,還是互相祝福呢?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和離書還需要夫妻雙方簽字或畫押作為憑證,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日后其中一方再婚時,另一方去惹麻煩。
電視劇《知否》截圖,盛淑蘭和孫志高在和離書上畫押 不過,也不是所有不觸犯“七出”“義絕”的人都可以直接和離,在古代,對官員和宗室的和離,通常都會有一些限制。 比如宋代,對于因婚姻不和諧而要求離婚的宗室夫婦,要進行審查后才允許離婚。 宋代對宗室夫婦的和離,由宗正司負責具體的審察工作。在規(guī)定期限內,宗正司審察后給出結果,決定是否準予宗室離婚。一旦正式離婚,皇帝賜予的相關財物一并由皇帝收回,再婚者也不賜嫁妝。 清代的規(guī)定更為嚴格。宋代對和離的限制僅在宗室小范圍內,而清代則包括吏部在冊的所有官員。 清代想要和離的官員,先要在吏部削去封誥等榮譽稱號,而不僅僅是宋代“賜予物給還”的物質損失。削去封誥之后,刑部要查明是否符合和離的條件,必須確定是夫婦不和而且雙方自愿,否則不予離婚。此外,清代還設立了“受封之婦” 被休離的救濟程序。如果為官的丈夫是無理強行休離妻子,那些受封的妻子就可以直接向刑部報告,一旦查明就要照律治罪。這也算是為受封之婦提供婚姻保障。
4
和離難不難?
制度如此,那么和離的實際實施如何呢? 查看大部分的案例,男方主動要求和離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只要女方沒有異議,一般都能成功。不過,雖然原因是感情不和,不少女子最后的結局還是直接被休回娘家,并沒有修和離書。一般只要女方接受了這個結果,事件就到此結束。 女方主動要求和離時,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據宋代龐元英《談藪·曹詠妻》所載:“曹詠侍郎妻碩人厲氏,徐姚大族女,始嫁四明曹秀才,與夫不相得,仳離而歸,乃適詠。”意思就是說,曹詠的妻子厲氏最開始嫁的是四明曹秀才,因為感情不和所以與其和離,最后改嫁曹詠。 但是,由女方提出的和離,許多男方是不太愿意的,也不愿出具和離書。
電視劇《知否》截圖,孫志高不愿與女方和離,只想寫休書
在這種情況下,女方唯一的做法就是求助于官府裁斷,而這些判決結果如何,和當?shù)毓賳T以及傳統(tǒng)禮教的關系比較密切。
唐代有一位書生楊志堅,妻子阿王不想與其同過貧窮生活,于是“索書求離” ,后請撫州刺史顏真卿判決其離婚,以求再嫁。顏真卿認為楊志堅有文才,阿王求離是愚昧的表現(xiàn)。所以顏真卿雖然同意了阿王的離婚訴求,卻對她處以“決二十” 的笞刑。同時,顏真卿還重賞其夫,贈布絹各二十正、祿米二十石。
當然也有其他情況,比如《舊唐書·列女傳》記載,劉寂的妻子夏侯碎金,她的父親因病失明了,于是夏侯碎金就想要和離,回家侍奉她的父親。夏侯碎金最后順利和離,還受到表彰記入《列女傳》。為什么呢?因為她的和離是為了盡孝,這也是符合傳統(tǒng)禮教的表現(xiàn)。 還有一些女性求和離,則直接被官府認定為誣告,并因此遭受刑罰。可見,除非男方同意,女方的和離請求實質上受到不少限制,很難順利達成愿望。 通過上文也可看出,名義上建立在雙方自愿之上的和離,在實際執(zhí)行中并不能做到夫妻雙方完全平等。女方協(xié)議離婚的訴求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中是否符合禮教的要求和男方家族的利益,是影響和離結果的主要因素。 但是,在限制離婚的古代婚姻中,和離承認夫妻感情不和就可以協(xié)商離婚,還允許和離時女方帶走所有嫁妝,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董小紅:《略論中國古代的離婚制度》,《法制與社會》,2006年10月。崔蘭琴:《中國古代法上的和離》,《法學研究》,2010年第5期。鄭麗:《淺析中國古代的離婚制度》,《前沿》,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