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唐朝詩人崔曙寫了一首后來被收錄進《唐詩三百首》中的“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七律詩,詩中的第三聯詩句是這樣的:“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p>
詩人在詩中所提到的“關門令尹”指的便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東周時期把守函谷關的關令尹喜,他后來成為了老子的學生。
“河上仙翁”則是傳說中給漢文帝講授過老子《道德經》后化仙而去的河上公。
函谷關位于今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扼古代由洛陽西去長安所經之路的咽喉地段,因”關在谷中,深險入函”而得名,地形十分險要,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據《資治通鑒》中記載: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41年),河南郡桃林縣(今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人陳王府參軍田同秀給玄宗皇帝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折,奏折中說他睡夢中夢見了老子對他說:“我有靈符,在尹喜故宅?!?/p>
這可真是天降祥瑞,沒有想到太上老君老子竟還傳有靈符在世!一時間這件大事震動了整個朝野上下,唐玄宗立即遣人前去挖掘,果然在尹喜的故宅中掘得了靈符。
一心求仙訪道的玄宗皇帝大喜,認為這是上天對自已的莫大恩賜,群臣也紛紛拍馬屁上表稱賀,并奏請加尊號改元天寶。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唐時期“開元之治”的玄宗年號“開元”被改成了“天寶”年號,而發現靈符之地的“桃林”也改稱作“靈寶”地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詩人有感于此事太過于荒誕遂寫了上面的這首詩,對當時的朝庭和皇帝熱衷于求仙拜道荒疏朝政不理民生的舉動不無諷喻之意。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是天上的一個大神仙,地位極其崇高,連玉皇大帝見到他都要禮讓三分。所以在凡間上至皇帝老兒文武百官下至一般庶民百姓,無不對老子崇敬萬分,對他的道教學說推崇備至。
歷史上西漢初期由于長期戰亂后社會經濟民生凋敝,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君主就是依靠推行了老子的“無為而治”學說,輕徭薄賦,與民修養,才使國家逐漸富強起來,造就了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個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的東周時期周靈王元年,老子出生于楚(原為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附近。
少年時期的老子聰明靈慧,跟隨精通殷商周禮樂的老師常樅(商容)學習了許多知識。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在東周當時的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擔任了周王朝的守藏室史。
守藏室史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長,而老子當時也不過二十歲左右,可見青年時期的老子便已經學有所成知識十分淵博了。據說后來連大圣人大教育家孔子都還專門到洛邑去向老子請教學習有關周禮的知識。
大約在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老子時年八十多歲了,他見天下大亂,諸侯列國紛紛崛起稱雄奪霸,東周王朝根本無力掌控,國勢已日漸衰微,便決意離開洛邑西出函谷關去云游四方。
后來的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是這樣記敘的:“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之,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p>
卻說那一日函谷關關令尹喜站在城樓上望見東方一輪明日耀出,此刻天空中恰有一團紫氣自東向西浩浩蕩蕩飄逸而來,遠遠地他還看到關外道路上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牛正緩緩向城關行來。尹喜見此天文異象,心中不免暗忖道這可不是有貴人到來的跡象!
他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地走下城樓門邊恭候。不一會兒一位身著素袍、紅顏大耳、雙眉垂鬢、長須拂膝的老人騎著一頭青牛到了關下,尹喜見來人神采奕奕道骨仙貌非同一般,急忙趨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將老人迎進關內好生安歇好。得知來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學者老子,此行是欲西出關去云游四方。
尹喜早已聞得老子的大名,知道老子博學多才,學問高深,所以對老子尊重萬分并拜老子為師。他心中十分不舍老子就此離去,再三懇切要求老子行前無論如何也要留下一篇著作將學問傳授世人。
老子極喜愛尹喜乃一至誠至善好學之人也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于是在函谷關住下著書寫作。幾日后一篇廣博精深文采裴然洋洋灑灑五千余字的文章寫成,這就是后來傳世的經典不朽著作老子的《道德經》。
從此,二千多年前老子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著書一事被傳為千古佳話流傳下來,“紫氣東來”一詞也成為了漢語中的一句成語沿用至今。
后來詩圣杜甫在他的著名的《秋興八首》律詩第五首“秋蘭”詩中曾這樣寫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就是化用了這一典故。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不算太長的五千余字,全書上下兩篇分成八十一章,圍繞著“道德”二字闡述了極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字字珠璣,句句經典,不愧是一部偉大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全書章法變化有致,文字參差錯落,句式駢散結合,音韻和諧柔美,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書中還形成了許多在漢語文字中后世廣泛使用的膾炙人口的成語:例如“紫氣東來、上善若水、天長地久、善始善終、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深不可識、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寵辱若驚、功成身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等,這些精彩成語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寶庫添色不少!
至于那句廣為人知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更是充滿了樸素的辨證主義思想火花而為人們所嘖嘖稱道。
老子寫完書后騎青牛飄然出關究竟去了何地,人們都很好奇,但史書上記載不祥,歷來人們便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般來說有幾種說法比較流行:
一是他出關后便一路西行去了秦地隱居,因為當時春秋未期的秦國相比中原算是比較落后的“夷狄之地”,所以就有了“入夷狄不知所終”的這種說法。
還有的說他西行之路走得更遠,一直到了西域的天竺國,并且在那邊幫助創立了佛教,促成了佛教和道教一起向中原內陸傳播,在《后漢書》中就出現了“老子化胡說”的這種說法。
另外,人們根據《莊子·外篇·天運》一書進行推測,認為老子最后還是又回到了故鄉,并且在那里隱居下來。
近來有些學者根據對古籍史料的研究和實地考察,認為老子西出函谷關后經過散關(今陜西寶雞市西南)進入了甘肅天水,后來來到了隴西的臨洮一帶,在那里老子修道養生,最后在臨洮東山超然臺“飛升(去世)”。
傳說老子長壽,大約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逝世,享年一百零一歲。
老子在隴西臨洮去世后,其子孫后代在此繁衍生息,發展成為“隴西李氏”一脈。唐太宗李世民其祖上也為隴西李氏出身,他在修撰的《氏族志》中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弊源撕笫捞煜碌睦钍隙甲鸱Q老子為李姓的“太上始祖”,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
古往今來千百年來,老子就是一個譽滿神州揚名世界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文學家,他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和始祖,他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他的經典著作《道德經》更是流傳到了世界各地,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和歷史名人。
農歷二月十五日是老子的生日,每年此時在他的出生地河南鹿邑太清宮,人們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和廟會,紀念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睿智的古代先哲。
【作者簡介】朱新渝(欣雨),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熱愛學習歷史文化及古典詩詞,有詩文作品發表。祖籍浙江海寧鹽官,現居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