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年7月11日清晨,美國新澤西州維哈肯縣外的樹林中濃霧彌漫,這片樹林一側是懸崖,一側是山壁,茂密的紅橡樹上彈痕密布。事實上這里是一處決斗圣地,在之前的歷史中起碼發生過18次著名決斗,這個清晨將發生第19次。
6點30分,美國副總統阿倫·伯爾乘船渡過哈德遜河抵達現場,他帶來了兩個見證人;7點之前幾分鐘,美國建國七賢之一、憲法起草人之一、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哈密爾頓也到達現場,他同樣帶來了兩個見證人。
決斗雙方沉默著做著準備工作,他們應該意識到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級別最高的決斗,但應該不會想到這次私人恩怨改變了國家選舉規則,也深刻的影響了歷史。
決斗的樹林已經沒有了
有些資料顯示漢密爾頓和伯爾在獨立戰爭中曾建立起不錯的交情,1776年初在魁北克戰役中表現出色的伯爾被推薦到喬治·華盛頓身邊,這時漢密爾頓正巧也在紐約,在一系列的并肩戰斗中兩人經常湊在一起聊天,像所有年輕人一樣怨天尤人的發泄不滿。
后來伯爾大概因為沒能得到應有的晉升選擇辭職,趕赴前線指揮戰斗,而漢密爾頓則留在華盛頓身邊,當上他的參謀助理。這次偶然的分離決定了兩人之后的命運,伯爾在長期戰爭中健康惡化,只好離開了軍隊,而漢密爾頓在1781年給了英軍最沉重的一擊,成為開國元勛。
獨立戰爭結束后伯爾開始走進政壇,1791年他在紐約州代表尚在草創階段的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 Republican)參選,一舉拿下參議員之位。巧合的是他擊敗的對手叫菲利普·舒勒,那個人是漢密爾頓的岳父,更主要的是舒勒代表的聯邦黨(Federalist Party)是漢密爾頓一手創建的。
兩人曾經在紐約街頭談笑風生
說來這一切也是華盛頓造的孽,他們那代開國精英大部分都深受古典共和主義影響,對組織化政黨非常鄙視。認為那玩意不過是清除異己的工具,對咱們這票理想主義天才來說是種侮辱,故此華盛頓第一個總統任期里美國壓根就沒有政黨。
然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只要一多了思想就不可能統一,很快華盛頓的內閣成員就因為國策問題吵得不可開交。財長漢密爾頓和副總統亞當斯認為應該擴大國家權力,縮減州權,外部緩解和英國的關系,謹慎對待開始大革命的法國。
而國務卿杰斐遜等人則認為既然是聯邦國家,州權就必須大于國權,既然獨立戰爭和法國關系良好,就應該繼續深化合作。兩邊成天在內閣開噴,鬧得華盛頓假牙都開始疼,在第二個任期年滿后逃命似的跑路,你們自己玩兒吧!就這樣,兩派人拉幫結伙的開始惡斗,全都變成當年自己最鄙視的人。
感覺被糊一臉的漢密爾頓很快還以顏色,當上參議員的伯爾希望寫一本關于獨立戰爭的書,于是向華盛頓申請查閱相關檔案。這時候漢密爾頓告訴了華盛頓當年伯爾對他的評價,“那家伙(指華盛頓)根本是個白癡,連個普通的英文句子都寫不通。”
坦率說伯爾確實有可能說了上面的話,但他對華盛頓應該沒有惡意,只是年輕人典型的吐槽戲言。然而這句戲言著實把“落櫻神斧”先生氣個半死,嚴詞拒絕了伯爾的所有請求。而且還余怒未消的給伯爾起了個外號——“陰謀家”!
咱們也知道史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漢密爾頓的小手段很快就傳到伯爾那里,這對曾經的戰友終于從簡單的意見不合變成相互敵視。長期的敵視不停加深誤會,終于在1800年大選上點燃了火藥桶。
那時美國才這么大
要說伯爾這位仁兄確實有點招風體質,在這次大選中本來他是搭檔另一位建國偉人托馬斯·杰斐遜參選的,而且他所代表的民主共和黨也取得了對聯邦黨壓倒性優勢。奈何當時美國選舉制度有個漏洞,每個投票人有兩張選票,計票后最多的當總統,第二多的當副總統。
這個漏洞嚴格來說可以成就一種黑箱政治,它是可以通過黨內單票棄權決定正副總統人選的。可偏偏在這次選舉中民主共和黨出現重大失誤,本來應該一票投杰斐遜另一票棄權那家伙不知道抽了什么瘋,把那張棄權票投給了伯爾。
一件無比尷尬的事情就這么發生了,民主共和黨的兩個總統候選人都拿了73票,只能交由眾議院繼續投票決定誰當總統。可問題在于當時的眾議院把持在敗選的聯邦黨手里,這要是能便宜了他們才怪,足足35輪投票之后伯爾和杰斐遜還是平手。
不曉得是哪個混蛋喝多了
漫長的投票爭執中,本來沒野心問鼎權力巔峰的伯爾也變得有了期許,或許自己真的可以坐上那個位置吧?可就在伯爾開始憧憬未來的時候,一個熟悉的人出現了。沒錯!就是漢密爾頓!作為敗選黨成員的漢密爾頓放棄了打醬油,開始充當攪屎棍。
他在眾議院不停的為杰斐遜拉票,聲稱杰斐遜最多算“有錯誤原則的人”,而伯爾完全是個“沒原則”的選棍。倒霉的伯爾就這樣敗在兩黨聯手之下,憋憋屈屈的當上了副總統。
四年后,伯爾剛準備再次參選,就又被杰斐遜和漢密爾頓聯手打壓,連副總統提名都沒了。不甘失敗的他轉而去參選紐約州長,結果又被漢密爾頓強力狙擊,苦大仇恨的伯爾終于開始失去理智,他要和漢密爾頓好好算算舊賬。
伯爾在1800年左右的肖像
現在網上有些段子說伯爾在某次宴會上給了漢密爾頓一記耳光,所以才促成了那次決斗,吐槽機細考之下認為這只能是個段子。事實上兩個人決斗的起因是《奧爾巴尼紀事報》發表了一封信,這封信是一個叫查爾斯·庫珀寫的,信中聲稱漢密爾頓將伯爾描述為一個卑鄙的人。
憤怒的伯爾發表聲明,將這封信形容為“更卑鄙”,隨后漢密爾頓發表了一篇冗長的聲明,表示不對庫珀的說法有任何解釋,也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果伯爾對此有任何不滿,自己將“遵循后果”。對于外國人晦澀的語言吐槽機稍微翻譯一下,漢密爾頓的意思是你伯爾有啥不爽就劃下道來,我接著就是了。
到這份上伯爾倒是還試圖講講道理,繼續發表聲明,說政治紛爭應該遵循起碼的禮儀,這是很必要的。漢密爾頓則顯示出開國偉人的高格調,“除了已經給出的回答不會再有任何回答”。話說到這份上就沒啥可說的了,那年月美國也沒有誹謗罪,還是按中世紀的法子解決吧!伯爾發出了決斗邀請。
漢密爾頓其實是個決斗老手
關于這次決斗的過程已經成為不解之謎,當時雙方從一個盒子里拿到兩把一模一樣的手槍,伯爾選擇靠近懸崖那邊,漢密爾頓選擇靠近山壁那邊。檢查過槍支和子彈后,兩人背對背站好,四名見證人簡裁判也背對兩人開始倒數。
十聲倒數結束的瞬間第一聲槍響了,沉寂約三秒后槍聲再次響起,見證人們轉過身發現漢密爾頓倒在血泊中,伯爾頭頂的樹枝被擊中。沒人知道誰先開的槍,沒人知道經歷10次以上決斗的漢密爾頓為什么偏的如此離譜,也沒人知道濃霧中伯爾是怎么準確打中漢密爾頓的腹部。
見證人們只看到伯爾面無表情的走到漢密爾頓身前,呆呆凝視對手片刻后轉身離去,重傷的開國元勛被送回家中,于次日死亡。
對于這次決斗的猜測至今也沒有停止,有人認為漢密爾頓心存善念故意打偏,伯爾卻只想殺了他;也有人說是漢密爾頓在槍支上作弊,結果害死了自己;更有人說漢密爾頓根本就是為了自殺而去,他無法面對深陷丑聞的自己。無論如何,歷史只能記載這個把頭像印在10美元上的開國元勛,死于一場滑稽的決斗。
開國元勛慘遭KO
這場決斗震驚了整個美國,人們終于開始反思這種消滅肉體的方式是否有助真正解決問題,漢密爾頓死了,親英的聯邦黨就不存在了嗎?這一切悲劇開始的見證人菲利普·舒勒(漢密爾頓的岳父)站了出來,整理出很多資料交給反決斗協會,美國屢禁不止的決斗惡習逐漸消失。
政治家們或許更早就開始反省,因為他們發現了憲法中一個更可怕的漏洞,1800年大選平票的兩個參選人在同一個黨派都鬧出軒然大波,如果他們倆是對手黨派呢?以當時的選舉制度是存在這種可能性的。1804年6月15日他們加速通過了《憲法第十二修正案》,明確對總統和副總統分別投票,繼而形成了今天黨派兩個候選人捆綁參選的格局。
最后說說伯爾的結局吧,這家伙依然保持著招風體質,決斗結束后他被起訴謀殺,但最終罪名沒能成立,在費城躲了一陣子后回到華盛頓完成了副總統任期。
卸任后他又跑到路易斯安那和德克薩斯廝混,租了大量的土地耕種,然后被總統以叛國罪起訴,因為有人聲稱伯爾準備建立一個獨立王國。無罪釋放后伯爾徹底結束了政治生涯,在1836年死在一家旅館中。這次決斗改變了他的一生,同時也改變了美國的命運。
決斗用的手槍還保存在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