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結婚是大多數(shù)婚姻適齡青年都要面臨的任務,而婚房已經(jīng)成為青年成家的必需品。近年來,結婚買房既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學術研究的熱點。本文基于個體化的理論視角,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城市青年婚姻與住房消費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受個體化趨勢的影響,個體不斷追求獨立的私人空間,家庭代際關系變化,女性社會地位提升三個因素共同推動了適婚城市青年對于婚姻住房的需要。關鍵詞:婚房消費;個體化;私人空間;代際關系;女性社會地位婚姻是大多數(shù)青年都要面臨的人生一大任務,它意味著青年要從原來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家”走向屬于自己的小“家”[1]。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有房才有家”的傳統(tǒng)觀念,住房一直是作為家的一個承載體而存在,它對于中國人的婚姻和家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年步入婚姻成立自己的小家,住房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需求。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結婚買房的觀念不僅沒有減弱,反而進一步得到彰顯。“房奴”一詞很早就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中,它非常形象地表達了青年住房消費所背負的重大壓力,也引起了許多正背負著房貸的買房青年的共鳴[2]。房子不僅作為個人“安身立命”的場所,它也為個體提供了情感的歸屬[3]。住房除了作為家的象征以外,有無住房以及住房的品質更是青年自身經(jīng)濟水平和家庭條件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4],這不僅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青年群體的階層分化,也是影響個人主觀階層認同的重要因素[5]。另外,現(xiàn)代青年女性對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男性要有房子,這給男性帶來了很大的擇偶壓力。不僅女性把住房作為擇偶的標準,實際上很多男性要比女性更加渴望擁有穩(wěn)定的住房[6]。因此,是否擁有住房對于現(xiàn)代青年的婚姻決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婚房作為青年成家的剛性需求,既是進入婚姻生活的物質基礎,也承載了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買婚房是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中國青年都有的婚姻期望,也是進入婚姻前必要的婚姻實踐[7],買房仍然是每一個準備結婚的青年的重要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tǒng)觀念和做法的一種繼承,也是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工作生活背景下對有安全感、有歸屬感的家的一種希冀。在這樣的背景下,引起城市青年的這種購房趨勢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值得我們進一步展開思考。因此,本文從個體化理論角度出發(fā),探討為什么中國城市青年進入婚姻必須要買房這一社會問題。針對青年婚姻與住房消費這個問題,學術界已經(jīng)從許多不同的研究視角出發(fā)進行了探討。一些研究通過量化研究的方法,確認了婚房是青年結婚的剛性需求這一社會事實。其中,胡建國等人通過2017年中國大學生的追蹤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90后青年在結婚買房的觀念上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但是還是有三分之二的人依舊認同房子是進入婚姻的必需品[8]。廉思等人在對北京5965位青年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85%的青年不能接受一直租房,這就側面反映了絕大多數(shù)的青年還是認為需要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9]。社會階層差異一直是已有的青年住房消費研究的關注熱點。住房代表了個人經(jīng)濟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人背后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體現(xiàn)了個人所處的社會階層地位,也客觀地代表了青年在婚姻市場上的地位。現(xiàn)代社會的很多家庭和個人在擇偶時會考慮“門當戶對”的因素,即婚姻雙方處于同一社會階層,這時,以“住房”為標志的婚姻選擇就體現(xiàn)了不同社會階層群體的內聚性和身份排斥性[10]。在現(xiàn)代社會,住房也已經(jīng)逐漸由經(jīng)濟資本轉向一種“符號資本”[11]。另外,住房的品質和符號性的差異對個人的主觀階層認同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2],當個人擁有更多更高品質的住房,其對自我的階層認同也就更高。同時,現(xiàn)代社會還出現(xiàn)了一種“住房拜物教”的情結,每個人都在探討是否擁有住房,“無房階層”除了感嘆買房的困難,也愈加羨慕“有房階層”[13],這種社會心理就進一步加劇了青年對于自身社會階層的區(qū)分與認同。家庭代際關系也是適婚青年住房消費決策的關鍵切入點。中國城市的房價自21世紀初就開始迅速上漲,至今居高不下,而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面對高昂的房價不得不依靠原生家庭的幫助,很多年輕人在購買住房時,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家庭的幫助。在幫助成年子女購房的過程中,父母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在買房的這件事情上,父母通過與子女的協(xié)商,從而建立起同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14]。許多家庭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再家庭化”的趨勢[15],這種“再家庭化”趨勢實際上是一種家庭的自反性,即家庭成員的某些行為在一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又回到了傳統(tǒng)的家庭代際模式[16]。現(xiàn)代城市家庭雖然受到個體主義的沖擊而呈現(xiàn)出家庭的個體化趨勢,但是在幫助孩子買婚房這件事上,家庭成員間的代際責任倫理使得現(xiàn)代家庭有了更強的“親子一體”的情感結構[17]。上述研究主要從現(xiàn)實的婚房需求情況、階層差異和代際關系等幾個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城市青年的婚姻家庭與住房消費展開了研究。其中,有研究進一步確認了城市青年進入婚姻對住房的剛性需要這一社會事實。還有研究通過從社會階層和家庭代際關系出發(fā)對城市青年婚姻住房消費進行了原因探析,對于后續(xù)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不過,與已有的研究視角不同,本文主要嘗試從個體化的視角對現(xiàn)代城市青年婚姻與住房消費展開研究。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受到個體化趨勢的影響,婚姻住房已經(jīng)不僅僅作為進入婚姻的一個標志,它在更大程度上承載的是城市青年個體對于未來的獨立空間和未來婚姻生活的想象。現(xiàn)代社會的個體化理論早在西方學界提出。西方工業(yè)化雖然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但是隨著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西方社會開始進入一種自反性的現(xiàn)代化。自反性現(xiàn)代化呈現(xiàn)兩種特征,其一是社會成為風險社會,其二就是社會的個體化趨勢[18]。個體化指的是在第二現(xiàn)代性社會即風險社會中的一種脫嵌,即個體從舊有的社會結構中抽離,再嵌入新的社會整合形式的過程。貝克認為個體化的特征呈現(xiàn)出社會階級、核心家庭和性別角色等傳統(tǒng)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解構現(xiàn)象[19]。吉登斯也提出類似的“去傳統(tǒng)化”概念,即個體從傳統(tǒng)的社會約束中脫離[20]。同時,鮑曼指出,個體化社會的個人自主是一種“強迫的和義務的自主”,現(xiàn)代社會結構強迫了人們成為積極主動和自己做主的個體[21]。雖然西方的個體化理論強調了個體的自由、選擇、個性,但是這種個人的更多選擇又不得不嵌入到現(xiàn)代社會的制度中,從而并沒有實現(xiàn)個體的真正自由[22]。個體必須在社會的各種規(guī)則的限制中做出抉擇,形成了一種個體的制度化[23],這也就是貝克所提出的個人再次嵌入社會的概念。在國外,伴隨著個體化的趨勢,很多青年的婚姻觀念和婚姻行為開始發(fā)生變化。在美國,婚前同居和同性婚姻逐漸合法化并被社會所接受[24],青年婚前同居是個體自由選擇的結果,同居現(xiàn)象被看作個體進入婚姻的準備性階段而不是代替性階段[25]。個體選擇進入婚姻或者退出婚姻,已經(jīng)不再受到社會結構的約束,是否進入婚姻關系都應該根據(jù)個人的情感和對親密關系的選擇[26]。雖然個體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但是在不同國家,個體化對于青年的婚姻情況卻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個體化進程在市場經(jīng)濟的催化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27]。在個體化趨勢的影響下,受過一定教育的城市青年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逐漸開始發(fā)生變化,他們普遍追求個人理想與自由,同時又面對著“成家立業(yè)”現(xiàn)實情況。住房已經(jīng)成了很多適婚城市青年所追求的一大人生目標,這不僅僅是因為房子具有傳統(tǒng)的居住的功能,它還承載著很多的社會意義。本研究將從個體化理論視角出發(fā),探究中國的個體化進程是如何影響個人觀念、家庭關系、社會性別地位,從而進一步對城市青年結婚買房的剛性需求進行更深入的原因探析。已有關于青年婚房消費的研究大都基于量化數(shù)據(jù)分析,這種分析方法有利于對整個青年群體的總體婚姻住房消費現(xiàn)象進行分析。而本研究聚焦于現(xiàn)代中國社會個體化趨勢與城市青年的住房消費存在何種關聯(lián)。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運用面對面半結構式個案訪談方式收集資料,更有利于對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解釋性分析。
談對象主要有以下兩類:第一類是正在計劃買房或近幾年剛買房的青年,排除了暫時沒有購買婚房計劃或者多年前已經(jīng)買房的訪談對象,以確保所選取的訪談對象是正在或者曾經(jīng)慎重考慮過購買婚房這一群體,并且確保訪談對象是處于當下中國社會買房現(xiàn)狀的適婚城市青年。第二類是訪談對象的父母,這是為了更好地探究個體化如何影響家庭代際關系從而如何影響青年的買房決策。文中的研究案例主要來自浙江省的兩個城市,一個大城市,一個中等城市。浙江地處沿海,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較好,住房占有率較高,案例選取的婚姻適齡青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除了案例的可得性限制之外,案例的最終選取考慮了男女的性別分布、個人婚姻狀況和個人職業(yè)類型的可比性,以及訪談對象的年齡、家庭背景等相關因素的差異性。根據(jù)篩選條件,本文最終選取了20位較為典型個案作為研究對象,被采訪的20位城市青年都受過高等教育,職業(yè)各不相同,其中有10位男性,10位女性,性別分布合理。婚戀狀況分別處于已婚、已訂婚、戀愛中、單身四種狀態(tài),有助于本文對于不同婚戀狀況的對象進行分析。同時,這些被訪談對象中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買了房或者沒買房但正在考慮買房。并且,本文還訪談了其中5位城市青年的父親或母親共7人,以便于加強對家庭代際關系變遷的研究。在中國現(xiàn)代社會,個體化的價值觀已經(jīng)深入現(xiàn)代青年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也隨之改變。
在個體化趨勢下,個體更加關注個人的隱私權,它是指個人的權利受到了保護而不受公共權力的干預[28]。隱私權是從privacy翻譯過來的概念,在西方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中,privacy的觀念是個人主義以及社會關系形成的不可或缺的社會行為準則,而隱私與個人空間是互為依托的[29]。在改革開放前,一般是結婚幾年之后才開始分家,家庭成員的日常生活都在同一個空間內,并且長輩與子輩之間的隱私觀念也非常弱。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父權的衰微,家庭生活以夫妻為中心,個人的權利意識才逐漸開始加強。受過一定教育的青年普遍注重自己的隱私權,而獨立的私人空間則是個人隱私的最好承載地。現(xiàn)代青年一般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思想和生活習慣,在與父母一起居住時,父母可能會在有意或者無意的情況下侵犯到子女的隱私,或者產生一些觀念上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摩擦。“我自己的房間里會放一些我以前的照片或者跟朋友的信啊,日記本啊這些,但是我父母他們就會比較不在意,不會有那種隱私的意識。我媽打掃房間時可能看到了就會打開看一眼,但是我不太愿意給他們看。所以還是會有一點介意”。(20-DYQ)同時,住房為個人提供了一系列個人的而非公開的消費與活動的場所,個人在屬于自己的獨立私人空間中擁有更大的自由感和自主性[30]。在個體化趨勢下,個人越來越傾向于追求不受到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不少青年認為居住在屬于自己的房子里或者屬于自己的一個私密空間的時候會感覺更加放松和舒適。“我現(xiàn)在租的房子有個江景的陽臺,陽臺上有一個上個租客留下的沙發(fā),我就坐在那個沙發(fā)上面,就感覺很私密,看著對面的江上的橋啊車流啊,覺得很舒服”。(9-LLB)在婚姻中,受個體化影響的現(xiàn)代青年對于自己的夫妻生活狀態(tài)和婚姻問題的處理有著更加獨立的思考和選擇。他們對于夫妻間的親密關系的處理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不太愿意接受父母輩的觀念影響,這個時候有擁有獨立的婚姻住房就非常必要了。為了避免與父母一輩的婚姻觀念產生矛盾或者沖突,城市青年夫妻就會更加希望擁有和父母分開的獨立居住空間,從而推動了婚姻住房消費。“我和我的老婆比如有一點矛盾,這個時候我特別不想讓父母知道,我想自己處理,哪怕我發(fā)火或者采取辦法,假如讓我的父母知道的話,他們就會產生責備。那么這種責備使得我很尷尬。這個時候和父母分開住就很有必要了,如果和他們住在一起,他們肯定會插手,就會產生這種困境”。(1-WXS)另外,現(xiàn)代未婚青年對于未來屬于自己的房子會有很多設想,他們希望未來屬于自己的房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生活需求來設計和裝扮。“以后我的房子里要單獨設置一個相對獨立的會客廳,中間一張長長的方桌,朋友來家里可以圍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20-DYQ)“一個感覺比較自在的活動的區(qū)域,要有一個電腦房,就是那種像小小的書房,晚上能讓我在那打游戲的。還有就是有一些必需品,比如說坐起來比較舒服的椅子,空調啊這些有就好了”。(12-ZJW)而已婚青年夫妻或者即將步入婚姻的青年情侶則會考慮更多現(xiàn)實的因素。如果他們對現(xiàn)在所居住的房子有不滿意的地方,但暫時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不能改變現(xiàn)狀,他們則擁有更加強烈的買房意愿。“現(xiàn)在我跟我小哥哥和我爸媽住在一起嘛,現(xiàn)在買不起房,只能先將就一下,我們正在攢錢打算近幾年去中心區(qū)買房子。我們現(xiàn)在住的這里很多地方有問題,衛(wèi)生間洗臉臺跟上面的架子太近了,每次洗臉都會把瓶瓶罐罐撞下來,砸我一臉。而且家里這種實木的紅色我覺得不好看,太老氣,但是我爸媽覺得挺好的,我跟我小哥哥都說好以后我們自己的房子要那種白色灰色的裝修,照片拍出來也高級”。(17-CYY)個體獨立意識不斷增強,未婚青年追求個人隱私和自由的不被管束的生活。對于已婚或者即將邁入婚姻的現(xiàn)代青年夫妻來說,為了更好地維持夫妻間的親密關系,他們更需要屬于自己的房子。同時,不論是未婚青年還是已婚青年夫妻,他們心里對自己未來居住空間都有一定的思考和幻想,而這種想法只能在屬于自己的房子里才能實現(xiàn)。因此,受現(xiàn)代中國個體化趨勢的影響,擁有自己的住房是現(xiàn)代青年的必然選擇,購買婚房則成為個體追求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并且實現(xiàn)獨立生活的正當理由,從而推動了適婚青年的婚姻住房消費。傳統(tǒng)的中國人一般在觀念和行為上都以家族利益為先[31]。家庭主義更加強調“責任”,強調個人對家庭的忠誠、順從和責任,束縛了對個人自由、權力、欲望的追求,強調個體的群體價值[32]。隨著中國施行市場經(jīng)濟以及個體化趨勢的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代際關系開始發(fā)生改變。個體的行動不再完全以家族利益為中心,在今天個體更加強調個體利益的實現(xiàn),并且年輕子女權力表現(xiàn)出了上升的趨勢。在現(xiàn)代家庭中,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更加關注的是個體利益與家庭利益之間的平衡。“在自己的房子里可以有更多自己的主權嘛,父母不會干預太多,不然跟人家父母住在一起,那不是很尷尬”。(16-LNN)“我可以接受結婚以后跟我父母或者我公婆一起住一段時間,但是不能說以后永遠這樣子。我父母他們應該也不想跟我們一起住,他們也想我們自己獨立一點”。(19-HCN)。“我完全不能接受婚后跟父母一起居住。也不是說完全不能一起,比如說他們身體上需要我照顧,那需要的時候也是可以一起住的。我爸媽給我買房也就是希望我以后自己可以獨立居住。(7-WCH)大多數(shù)的接受訪談城市青年都表示自己不愿意婚后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以避免一些價值觀念上的沖突。并且他們也表示父母也不太愿意和他們住在一起。他們提到的最多的詞就是“獨立”,這個詞是現(xiàn)代城市青年們對未來獨立自主的生活的表達。獨立也是父母對于子女的一種希冀,他們也不希望子女一輩子依賴他們。但同時,如果子女在生活上需要任何的幫助,父母就會盡最大的力去為子女付出。即很多城市家庭中的父母,在子女成年后,繼續(xù)為他們提供各種代際支持[33]。本研究并不否認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但本研究更加強調的是在個體化觀念的影響下,不僅是子女期望擁有自由的、由自己掌控的生活,父母也希望子女能夠自己成家獨立。不少父母也提出孩子結婚成家是他們心里的一樁心事,他們半輩子的努力可能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順利結婚。“他還沒成家之前,買房是大人的壓力,大人的任務,給孩子買房子是大人的責任。我們肯定是先考慮小孩,我們也就一個小孩,他好了我們也安心了。再說我們自己有養(yǎng)老金,給孩子買房結婚重要,其他沒考慮那么多”。(24-LR父親)另外,在孩子結婚成家以后,父母也希望能夠擁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也不希望自己一輩子為了孩子就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樂趣。“以后他結婚了,我也能退休了,前幾年幫他帶帶孩子,但是帶小孩子蠻累的,做完早飯做午飯,一刻不能放松地盯著。以后他的小孩大了,我也想能輕松輕松,跳跳廣場舞,趁我還走得動,偶爾去旅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25-LWB母親)同時,有訪談對象的父母提到,現(xiàn)在不和孩子住在一起也是因為他們這一代跟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果兩代人住在一起,不免會產生矛盾。“現(xiàn)在我們的觀念和年輕人已經(jīng)脫節(jié)了,想法和他們都不一樣的,家長觀念上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雙方不能夠相互理解,還硬要住在一起,會導致兩敗俱傷”。(21-WZJ母親)因此,在個體化的影響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觀念都發(fā)生了變化,今天的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更多的是通過個體利益之間的協(xié)調來組織的。“個體家庭”強調個體以自我為中心,以自身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來構建家庭的結構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34]。不少青年都從傳統(tǒng)的以家族主義為中心的束縛中解脫,即從家庭化中脫嵌,從而轉向一種個體化的家庭關系。子女一輩更加希望能獨立生活,在自己房子里有自己的主權,實現(xiàn)自由無拘束的生活。同時,父母一輩也希望孩子結婚成家以后能夠獨立,自己也能夠過悠閑自在的晚年生活,并且他們也擔心和子女及其另一半一起居住會因為觀念不同而產生矛盾。代際在相互依賴相互幫扶的前提下,各自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追求。而雙方的人生追求在子女適婚階段就表現(xiàn)為父母幫助青年子女買婚房。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出現(xiàn)了教育同質性趨勢,現(xiàn)代女性能和男性一樣,接觸到同等的教育資源[35]。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女性擁有更加獨立的思想,也進一步推進了社會個體化的發(fā)展。學校的正規(guī)教育為個人提供了資格證書,使她們能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個體化的職業(yè)機會[36]。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中,女性雖然還不能完全達到和男性平等的狀態(tài),但是女性勞動力在許多崗位上都是不可或缺的,現(xiàn)代不少女性已經(jīng)擁有了相對可觀的經(jīng)濟收入。同時,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jīng)到了婚戀的年齡,不少青年女性都是家里的獨生女,父母的財富基本上都會留給家中唯一的孩子,這使得很多獨生的青年女性擁有了更大的經(jīng)濟自主權,她們開始逐漸成為活躍在住房消費市場中的一分子[37]。女性獨立買房實際上是應對社會風險的一種手段。個體化趨勢伴隨著巨大的社會風險,在現(xiàn)代婚姻關系中,夫妻雙方都會為自己的個人利益考慮[38],夫妻離婚的風險也較大。每個人都必須自己來承擔未來可能的風險,所以,女性獨立購房可以說是一種防范風險的保障措施。從訪談的案例來看,婚前就擁有自己住房的訪談對象主要是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受教育水平較高的青年女性。她們的觀念更加前衛(wèi),提倡性別平等,風險意識較高,她們認為給自己買房是對自己的投資,也為了防范日后的家庭矛盾的發(fā)生甚至離婚的風險。“我們在我女兒大二的時候就幫她買了一套房子作為她日后的保障,女孩子就算結婚了,自己手里還是要有點財產的,那個時候手里有點錢,就買下了那套房子”。(22-WZJ父親)“我是覺得女孩子嘛,還是要有一些自己的財產的,這樣比較有保障,就算以后吵架了,我也有底氣”。(12-WZJ)在美國和加拿大,接受過同樣教育水平和擁有相近收入水平的女性和男性更加傾向于結成婚姻以避免日后的事業(yè)風險[39][40]。在中國,這一現(xiàn)象也普遍存在。“門當戶對”從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擇偶標準[41],現(xiàn)代城市青年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大大提高,她們在擇偶時,依舊會遵循“門當戶對”這一原則,甚至期望尋找一個教育和收入水平都高于自己的男性做伴侶,以此實現(xiàn)自己社會地位的提升[42]。由于受過高等教育和有較強家庭經(jīng)濟支撐的城市青年女性的性別地位在不斷提升,她們在婚戀市場上對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擁有房產就是女性衡量男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另外,“丈母娘經(jīng)濟”對住房消費市場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非理性推動[43]。“丈母娘”為了自己女兒的幸福一般都會在篩選未來女婿的時候把是否擁有婚房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找女婿肯定最好是要有房子的,雖然現(xiàn)在也有很多人結婚以后再一起奮斗買房的,但是這樣就等于女兒賺的錢以后都要為了這個房子,生活質量肯定會下降的”。(26-LSS父親)所以很多青年男性買房不僅僅是居住需要或者個人經(jīng)濟能力的體現(xiàn),實際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回應現(xiàn)代青年女性的標準和要求,以提升他們婚戀市場上的競爭力。“婚姻市場上,女性對于男性肯定是有要求的,因為這是她們的標準是吧。最近有一個俞敏洪的演講,他意思就是他是因為當時他喜歡的女生的價值觀造就了現(xiàn)在的他,對吧。當時被很多人批判,但是這個從道理上來說,確實會有很多影響,比如說女生會希望男生有一個怎樣的能力,或者你制定了一些指標,所以慢慢地男生就是會照著這個指標去努力了,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吧”。(9-LLB)同時,隨著女性的收入不斷提升,她們的住房消費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在不少大城市,女性獨立購房的比例有所提升。在不少適婚青年的觀念中,女性買房也已經(jīng)成為一種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個人能力的體現(xiàn)方式,并且這一點也逐漸被男性所認同。“女孩子其實以前可能被壓制或束縛啊,其實能力是有的。那現(xiàn)在這個社會快速發(fā)展,很多女性可以接觸到很多機會,就可以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個人能力都給充分地釋放出來。所以我覺得女性你又能賺很多錢就買房子這個很正常!我覺得前提是不是說買房子不僅是買一個東西,我覺得這是女性個人能力的一種釋放吧,她們現(xiàn)在能賺到更多的錢,那買房子是很理所當然的,買房子對女性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個人的投資方式”。(2-HYT)因此,在現(xiàn)代中國,由于女性在性別關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兩性關系更加趨向于平等。受過一定教育的青年女性認為自己是和男性一樣平等的獨立個體,她們在兩性婚姻的抉擇中也擁有了更大的主動權。男性買房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回應女性及女性家庭所提出來的一些標準。并且受個體化趨勢的影響,家庭婚姻關系變得不穩(wěn)定,離婚率也不斷上升,很多有較大經(jīng)濟自主權的青年女性為了防范婚姻風險,也開始在住房消費市場占據(jù)了一席之地。中國的個體化趨勢不僅有著西方社會個體化的共性,還有著中國特殊國情下的個性。在中國,雖然個體化的生存形式和生存處境成了一種趨勢,不少青年為了生存而把自身作為規(guī)劃和引導生活的中心。但是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正處于適婚年齡的青年,特別是城市青年,實際上面臨著很大的社會風險,房價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攀升,離婚率越來越高等,這些因素都使得中國青年承受著很大的身心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買房對適婚城市青年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經(jīng)濟負擔,所以大多數(shù)受到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念影響的父母都會在這個時候對自己的孩子施以援手,資助買房為子女減輕負擔。而中國城市青年女性接受過較好的教育,在工作中和生活上不斷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但是如果要進入婚姻,女性會不由得選擇一位與自己價值相匹配的伴侶來抵抗未來未知的社會風險,從而來為自己甚至下一代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生活條件。因此,在個體化背景下,對適婚城市青年來說,買房作為進入婚姻的必要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個體擺脫傳統(tǒng)束縛,追求個人自由和理想的表現(xiàn),但中國城市青年及其家庭所表現(xiàn)的中國特有的帶有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買房實踐,實際上是為了抵御社會風險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個體化背景下,現(xiàn)代城市青年不斷追求屬于自己的獨立私人空間。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城市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都發(fā)生了改變,他們期望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私人空間,這不僅是青年個體隱私保護意識的體現(xiàn),也是個體表達希望獲得自由舒適,不受束縛的生活狀態(tài)的表現(xiàn)。特別是對即將進入婚姻的青年夫妻來說,擁有獨立的住房更加有利于他們維護夫妻間的親密關系,避免夫妻生活受到父母的干涉。并且未婚青年和即將進入婚姻青年情侶或已婚夫妻都表示,他們對自己未來能夠獨立生活的房子或多或少都有過一定的設想。而這種設想只有在屬于自己的房子中才能實現(xiàn)。所以,正處于適婚年齡的現(xiàn)代城市青年對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私人空間有著較大的需求,而買婚房就是表達這一需求的外在表現(xiàn)。個體化使得現(xiàn)代家庭代際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從而影響了他們在買婚房這件事上的選擇。青年子女想要不依賴父母相對獨立地生活,掌握自己生活的主權。在父母看來,子女結婚買房是他們的責任和人生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為了避免因為觀念不同而產生沖突,不少父母也不想和已婚子女及其另一半住在一起。同時,完成子女成家立業(yè)的人生任務后,他們也希望能擁有自己的時間安享后半生。因此,現(xiàn)在中國家庭中為子女買婚房這件事情上實際上是在個體化觀念下,父母和子女各自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做出的共同選擇。在個體化的趨勢下,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在現(xiàn)代中國,青年女性逐漸擺脫了家庭勞務和照顧丈夫的“地位命運”[44]。有相當一部分女性和男性一樣接受過高等教育,她們擁有自己的經(jīng)濟收入,強大的家庭支撐,并且不少擁有較好經(jīng)濟條件的女性為了展現(xiàn)自身價值以及防范未來婚姻生活中的風險,她們也成為住房消費市場中的新晉購買者,這使得青年女性在婚姻市場上擁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同時,在“門當戶對”觀念和“丈母娘”意見的指引下,住房作為展現(xiàn)男性經(jīng)濟實力和社會階層的一大標志性特征,成為女性擇偶時的重要衡量標準。而男性為了達到女性的要求以及為了提升他們在婚姻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得不在婚前準備好一套房子來為進入婚姻做準備。個體化是勞動力市場的產物,是教育、流動、競爭三者相互補充、強化的結果[45]。在中國,市場經(jīng)濟、教育平等、人口流動、社會競爭等為個體化的發(fā)展培育了豐厚的土壤,而現(xiàn)代城市青年的價值觀念也在個體化中變得更加獨立和自由。現(xiàn)代中國的婚姻住房消費現(xiàn)狀就是在個體化的趨勢下,個人不斷追求獨立的私人空間,家庭代際關系變化,女性社會地位提升三個因素所共同推動的。[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城市家庭消費分層的結構形態(tài)和制度邏輯研究”(項目批準號:15BSH015);浙江師范大學第6期研究生重點課程《質性研究方法》建設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林蒙丹:浙江師范大學社會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林曉珊: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科研處副處長,博士,教授
參考文獻略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市井財經(jīng)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