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為菊科植物白術的根莖。主產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以浙江于潛產者為道地藥材,故又名“于術”。入藥有生白術、炒白術之分,若炒至黑褐色,又稱焦白術。
一、功效應用
白術味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能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其特點善補脾益氣安胎,有強壯“后天”之功,能利水濕,乃中藥“四君子”之一,被醫家譽為補氣健脾之要藥與治痰飲水腫之要藥。
常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本經中不分白術、蒼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別錄》:“效痰水,除皮間風水結腫,暖胃消谷嗜食。”
《珍珠囊》:“除濕益氣,補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瀉痢,消足脛濕腫。”
《本草會編》:“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旋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焉。用白術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本經逢原》:“白術,生用有除濕益燥、消痰利水、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散腰臍間血及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之功;制熟則有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止汗除熱、進飲食、安胎之效。”
《長沙藥解》:“白術補中燥濕,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泄利。”
《本草備要》:“在血補血,在氣補氣。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燥濕則能利小便,生津液,止泄瀉,消痰水腫滿,黃疸濕痹。補脾則能進飲食,祛勞倦,止肌熱,化癥癖。和中則能已嘔吐,定痛安胎。”
《醫學衷中參西錄》:“善健脾胃,效痰水,止泄瀉。治脾虛作脹,脾濕作渴,脾弱四肢運動無力,甚或作疼。”
二、配伍應用
1.用于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等證。白術為補氣健脾之要藥。治脾氣虛弱,體虛倦怠,諸虛百損者,常配伍人參、茯苓、甘草,即補虛名方四君子湯。以四君子湯為基,加減變通,實為補虛眾方之基,乃中醫臨癥最為常用方劑之一,當重點掌握。
四君子湯看似組方簡單,實則內藏“扶正固本乃治萬病法鑰”之至理,日本經方大家大冢敬節醫案中,就曾多次記載,用四君子湯加味,讓病人長期服用,而治愈多例虛勞重病患者。
若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大便溏瀉者,常配伍黨參、干姜、炙甘草等,即理中湯。在彭子益的“軸輪理論”中,理中湯乃“以軸運輪”法之基礎方,也是固護后天之本第一方。
若治脾虛泄瀉,脾肺兩虛者,常配伍人參、茯苓、陳皮等,即參苓白術散、七味白術散等方。乃“培土生金”之代表方,值得學習。
若治脾虛而有積滯,食欲不振,脘腹痞滿者,可用攻補兼施之法,以白術健脾,配合枳實消除痞滿,即枳術丸。
2.用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留,痰飲水腫等證。白術能補氣健脾,又可燥濕利水,為治痰飲水腫之要藥。治諸水氣病,常配伍桂枝、茯苓、甘草,即苓桂術甘湯。
此外,還有五苓散、真武湯、附子湯、澤瀉湯等諸多經方,皆取其“培土制水”之法,用治各種痰飲、水腫之證,皆須掌握。
3.用于脾虛氣弱,表虛自汗證。白術能益氣補脾,有固表止汗作用。治表虛自汗,氣不斂陰證,常配伍黃芪、防風,即玉屏風散。《全幼心鑒》方中,則配伍黃芪、浮小麥,治虛汗不止。
4.用于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證。白術能補氣健脾,又有安胎之功。治胎動不安,若兼有內熱者,常配伍黃芩以清熱安胎;若兼氣滯胸腹脹滿者,常配伍蘇梗、砂仁、陳皮等理氣藥;若兼氣虛少氣無力者,常配伍黨參、茯苓、炙甘草等補氣藥;若兼血虛頭暈心慌者,常配伍熟地、當歸、白芍等補血藥;若兼胎元不固、腰痠腹痛者,則常配伍杜仲、續斷、阿膠等補肝腎藥,以固胎元。
三、用法用量
白術常入煎劑,也可做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十余克。若為方中主藥,也可用至幾十克甚至更大劑量。
生白術功效還與用量有關,用十余克,有健脾止瀉之功,若大劑量用至數十克,甚至百余克以上,反而能通利大便。
一般認為,用于燥濕利水宜生用,用于補氣健脾宜炒用,用于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四、應用注意
白術燥濕易傷陰分,故只適用于中焦有濕之癥,如屬陰虛內熱或津液虧耗煩渴者,均不宜服。
黃元御言:“白術性頗壅滯,宜輔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開,加生姜、半夏以驅濁,肝脾不達,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補而旋行,則美善而無弊矣。”
汪昂言:“白術血燥無濕者禁用。能生膿作痛,潰瘍忌之。”
——中醫實戰筆記:21.1.10下午修稿
#中醫實戰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