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啟開始,中國就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模式。在遙遠的夏朝,由于沒有留下詳細的記錄,我們也不清楚夏代的權力繼承是如何進行的。到了商代,早期基本上是兄終弟及輔以父子相承。一群兄弟之間傳遞王位,到最后一個兄弟沒了再傳下一代人。但傳給下一代的誰,并沒有規定,怎么辦呢?那就打唄,最后誰勝出,誰就是新的商王。
周公畫像
西周王朝建立后,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有了這個制度性的規定之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統治集團內部的紛爭。嫡長子繼承制對周天子以及各諸侯國,都具有很強的約束力。
到了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后,名義上也是接受了嫡長子繼承制。但現實生活之中,能夠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并不多。很多情況下,其他的兒子并不甘心于投胎決定命運,他們會想方設法搬倒太子。在中國歷史上,嫡長子太子被搬倒的也并不在少數。比較著名的,比如漢武帝的嫡長子,太子劉據,唐高祖的嫡長子,太子李建成,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
清朝建立之后,他們并沒有嫡長子繼承制度,在關外的時候,無論是皇太極的即位,還是福臨的即位,都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清軍入關之初也沒有嫡長子繼承制,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燁也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再到后來,逐漸接受了嫡長子繼承制。康熙皇帝在很早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嫡長子胤礽立為太子。但是,康熙其他的兒子并不甘于就此罷手,他們和太子之間明爭暗斗了幾十年,最后太子也沒能夠順利繼承皇位。整個皇族、乃至于朝廷政局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即位后,決定采取秘密立儲制度。老皇帝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下來,放到正大光明匾額的后面,并不公布。等到老皇帝去世后,打開老皇帝的遺詔,新皇帝根據老皇帝的遺詔而即位。這就是秘密立儲制度。自從有了這個制度,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皇族的紛爭。首先,這個制度有利于保護太子。因為太子一旦公布,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不公布,太子會相對安全。其次,有利于皇帝在更大的范圍內來選擇繼承人,所有皇子擁有公平的競爭機會。再次,也有利于皇帝對太子的培養和考察。一旦覺著這個太子不合適,更換了之后,也不會引起政局的重大變動。而且被撤換的太子也會很安全。因而,秘密立儲制度相對來說,對于維護專制皇權是比較有利的。
在秘密立儲制度建立以后,就沒有在出現過如同九子奪嫡之類的政治動蕩了。道光、咸豐都是按照這一制度即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