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媒4月1日的最新報道,中信與澳大利亞當地礦業富翁帕爾默(Clive Palmer)持續近15年的鐵礦合作項目迎來新進展。據悉,澳洲最高法院已經給出判決結果,允許中信繼續在西澳的普雷斯頓角進行開采活動,預計鐵礦石開采規模將達10億噸。
按照雙方的約定,中企將先支付1.42億美元(折合約9.3億元人民幣)的開采費用,之后富翁Palmer每年還將收到2.5億澳元(折合約12.4億元)礦區的特許權使用費。
中信澳礦項目位于西澳大利亞州皮爾巴拉地區卡拉沙鎮西南100公里的普雷斯頓海角, 2006年,中信股份前身中信泰富看好鐵礦石市場需求,斥資4.15億美元(當時匯率折算超過30億元人民幣)從Mineralogy公司全資買下Sino-Iron和BalmoralIron的全部股權。據悉,這2家礦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
這個項目一度是中國企業海外礦業投資的驕傲和標桿,也是澳大利亞資源領域為數不多的中資100%控股項目。
但好景不長,鐵礦石價格迎急轉直下,總承包商對澳工程建設的法律環境、市場條件等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使得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施工進度遭遇諸多障礙。
同時,中信與Mineralogy公司簽署的文件十分復雜以及交易文件中的某些用語不夠明確,造成雙方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矛盾沖突不斷,最終雙方不得不以訴訟的形式來解決糾紛。
2017年11月24日,西澳最高法院就中信泰富中澳鐵礦項目(SINO)的專利案做出判決。中信需向Mineralogy公司賠償2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此外還要在未來30年每年向Mineralogy支付2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特許使用費,合計下來,中信將損失300多億人民幣。
最終,這一命運多舛的合資項目不僅投產時間推遲四年,開發成本超出預算五倍,到頭來卻迎來鐵礦石價格暴跌的窘境以及一系列麻煩不斷,這個中國“標桿”確實有點“慘”。
據中信股份透露,此次澳法院允許中信繼續在西澳的普雷斯頓角進行開采活動,該司也將利用其在普雷斯頓角的現有港口和加工基礎設施,開發一個新礦。不過,報道指出,中信股份打算啟動的新項目,還需等待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的獲批后才能推進,預計結果將在6個月內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鐵礦石需求旺盛,價格高壘,小心新礦步sino鐵礦“后塵”。
021年4月1日,進口62%粉礦到岸價價格為165.16美元/噸,環比每噸上升1.56 美元, 升幅為0.95%,當月平均價格為165.16美元/噸,鐵礦石價格在上月初觸及2011年的高點后有所回落,但目前每噸165美元的價格仍比去年同期高出90%。
從2021年春節前,中鋼協就推動新一輪的鐵礦石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與海外三大礦山和普氏價格指數爭奪鐵礦石價格話語權。據透露,中鋼協幾次找到三大礦石溝通價格壟斷的事情,“但是他們總打馬虎眼,說是按照指數定的”。
鋼鐵產業鏈,上游鐵礦石處處被“掣肘”,進入上游礦山也各種被“陷害”,這就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