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龍脈始于昆侖,終于歸墟,得九州之險,藏八方地靈。昆侖山脈,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且延伸面積極大的山系。是名副其實的萬山之祖,眾山之王,是中華大地真正的脊梁。《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其光熊熊,其氣魂魂”。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山海經·海內西經》:“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河水出東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
《山海經-北山經》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為河原。其中多赤鮭,其獸多兕,旄牛。
昆侖神話體系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最初源頭,在這里地理意義上的昆侖,神話愈義上的昆侖和文化人格愈義上的昆侖,三位一體,互為滲透,內蘊博大,貫通古今。
金生麗水,玉出昆崗。昆山之玉乃天下之美玉也。昆山之玉就昆侖山的寶玉。玉為土之精華,昆山之玉為中國玉的代表。
昆侖山為中國的“山祖”、“天柱”,又叫做“天龍”。其實,所謂“天龍”,就是“土龍”,也就是山脈的走向及趨勢,俗稱為“龍脈”。由“天龍”昆侖山接駁下來有三條“土龍”蜿蜒伸展在中國的大地上,明朝劉基把它分別稱為北龍、中龍、南龍。
并有詩贊曰:“北龍結龍最為佳,萬頃山峰入望賒。鴨綠黃河前后抱,金臺千古帝王家。”北龍,是指昆侖山接下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陰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
“南龍一干亦多奇,當代皇帝始帝之。唯有金陵稱勝概,高祖下作上天梯。”南龍,是指與昆侖山交接而來的唐古拉山、寧靜山、橫斷山、大婁山、南嶺、武夷山等。
“中龍尊貴孰堪論?水繞山環四海均。我祖祖陵鐘厥秀,須知昭代萬年春。”中龍,是指與昆侖山連接著的巴顏喀拉山、岷山、大巴山、巫山、秦嶺等。
老子道德經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陰符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古之圣人以天文定天道,以天道定天倫,以天倫定人倫,以人倫定人文。從天文到人文,文明始也。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先有昆侖,然后有華夏,中國之所以叫中國,是因為在人類之中,中國這片土地,剛好是不冷不熱,環境比較溫和,所以天地陰陽二氣,造化出來的人,身體也是溫和的。也就是說天地之中氣生人,中氣中之至和者生中國人,偏戾之氣生夷狄。
是先有中國之地,然后有中國之氣,再有中國之人。有了中國之人,再有中國之道德,有了中國之道德,再有中國之文化,有了中國之文化,再有中國之禮儀。禮儀成,而華夏昌。
喜馬拉雅山是昆侖山脈的最高峰,秦嶺山脈是昆侖山脈的支脈,古時的昆侖山主要是秦嶺山脈,伏牛山脈,太行山脈,大別山脈是秦嶺山脈的三個支脈,大別山和伏牛山之間是海河,伏牛山和太行山之間是黃河,三山兩河造就了中原文化的五大板塊,華夏文明目前的主要文化大都來源于這五大板塊。即伏牛山文化,太行山文化,大別山文化,淮河文化,黃河文化。隨著人口的流動散布到如今的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