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位姓氏,尤盛于皖鄂地區。當今汪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36%,總人口大約在483萬。
汪,本義是水很深,又寬廣之域貌。汪的古文為王,王者大也,汪也大也。早期汪人是生活于東部的湖、潭水面之上的氏族,與遠古漁業時期,即與東方伏羲氏族有密切的關系。東部人體較小,崇拜大的物種,汪人以此稱氏族名和族徽,汪人居住過的地方稱汪,建立的城堡稱汪邑,最后發展為汪國,出現汪姓。
汪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三:
一、出自漆姓
帝舜時,在今浙江武康地區活躍一支防風氏部落,釐姓,守封、嵎二山。夏朝初,防風氏國君為禹所殺,部落向北遷移。商朝時,稱汪芒氏,也稱汪罔氏,改姓漆。到了周朝,部落已北轉移山東融入了長狄之中。春秋時期,在魯北博興建立了鄋瞞國,也叫長翟。汪芒氏之后裔以汪為氏,漆姓汪氏的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
二、出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占領河南魯山的古魯國,封與其子周公旦之長子伯禽,是為魯國。周武王滅商后,委派魯伯禽東征商的盟國徐、奄17國,討平后,命伯禽長駐奄地,即今山東曲阜,魯國由河南魯山移封山東,成為春秋時東方強大的諸侯國。傳至魯成公(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已進入春秋后期,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陽,今山東新泰縣西北,其子汪誦以父之字為氏。姬姓汪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年。
三、出自贏姓
西周時,汪為秦國支庶所封的侯國,古城在今陜西澄城,近山西臨猗西南臨晉古城。直到戰國時,汪國還存在。公元前430年魏文侯伐秦,筑臨晉,可能汪國在此時滅于魏。子孫以國為氏,這支嬴姓汪氏的歷史至少也有24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我國的汪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外族加入汪姓群體的事件主要有:北宋金國女真族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氏族均改為漢姓汪;元朝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進入中原后以汪為姓;清朝滿洲人有汪姓,為漢人入旗滿化;滿洲八旗姓瓜爾佳氏、完顏氏等氏族均有改姓汪者,這些外族汪姓后來多數被同化為漢族。
汪姓人口分布頻率圖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萬增到483萬,增長了近8倍,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遠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汪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二省,大約占汪姓總人口的37.1%。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浙江、江蘇、河南,這五省又集中了30.7%的汪姓人口。安徽為汪姓第一大省,約占總汪姓人口的24.1%。全國形成以安徽為中心沿長江向四周逐步遞減的汪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間,汪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回遷十分的強勁,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遷移。
汪姓人群的血型分布圖
汪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
O型占33.7%;A型占29.8%;B型占27.7%;AB型占8.8%。
汪華
汪華(586年—649年),原名汪世華,字國輔,一字英發,隋唐時期割據勢力,唐朝大臣。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汪華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吳國,自稱吳王。實施仁政,吳國境內百姓安居樂業,在群雄爭霸、戰火紛飛的年代,吳國安寧祥和;武德四年,汪華審時度勢,說服文臣武將,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唐高祖李淵授予上柱國、越國公、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軍政;貞觀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將軍、參掌禁軍大權,委以九宮留守,輔佐朝政,位極人臣。
汪倫
汪倫,字文煥,一字鳳林,唐開元間任涇縣令,詩人,著名詩人李白好友。汪倫卸任后,由于留戀桃花潭,特將其家由黟縣遷往涇縣,居涇縣桃花潭畔。天寶元年(740年)至寶應元年(761年),李白曾多次來安徽當涂、宣城、涇縣、秋浦、南陵等地,并游歷涇縣桃花潭。汪倫以美酒待客。臨別時,李白作《贈汪倫》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宋末元初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宋度宗時以曉音律、善鼓琴供奉內廷。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陷落,汪元量隨三宮遷往大都,出入宮中,侍奉元主,曾經在獄中探望過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家為道士,獲準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汪元量詩多記錄國亡前后事,當時的人將他比作杜甫,他的詩有“詩史”的稱號。汪元量著有《水云集》《湖山類稿》,詞集《水云詞》。
郡望和堂號:汪姓的郡望主要有平陽、新安等。汪姓的重要堂號有越國、忠勤等。“越國”和“忠勤”堂號典出封號,唐朝汪華被封為越國公,明朝汪廣澤被封為忠勤伯。兩支后裔以先祖爵號為堂號。
汪姓的重要楹聯有五副:
狀元甘魚;童子春風。
執戈衛國;釀酒筵賓。
君子篤操;儒士宗傳。
唐封越國三千戶;宋賜江南第一家。
在璞草堂,嘗留吟稿;雅安書屋,亦輯詩篇。
家訓格言:汪輝祖,清代學者,浙江蕭山人,乾隆年間進士。汪輝祖平常十分推崇《顏氏家訓》和《袁氏世范》,認為二書可“學為圣賢之理”。又認為“夫人無中立不志于圣賢,其勢必流于不肖”,故竭力以儒家倫理綱常來治家教子。主張“教當始于孩提”,提出了“做人先立志”,做事要認真有恒,貴慎小節,守身揚名,“貧賤當勵氣節”,“非儉不能惜富”,“勿苛人所短”,“信不可失”,“讀書以有用為貴”,“勿自是自衿”等訓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