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某消費者購買了一輛低速電動車,購買期間商家告知“電動車不是機動車”、“不需要駕照,不需要上牌”。消費者購車后,發(fā)現(xiàn)無法上路行駛,且有關部門明確表示此類車輛為機動車,需要上牌。為此消費者將商家和車輛生產廠家告上法庭。
法院的終審判決已經出結果。終審判決全部支持消費者提出的“退一賠三”的訴訟請求,判令商家除退貨退款外,向趙某支付三倍賠償金89400元。這起消費者維權事件無疑給經銷商和相關企業(yè)敲響了警鐘,關鍵點有三個。
當下低速電動車市場確實并不樂觀,某些大量積壓庫存的經銷商,為了盡快賣車回籠資金,不止在價格上優(yōu)惠不斷,而且做出一些超出力所能及范圍之外的承諾。比如本次案例中的“不需要駕照,不需要上牌”等內容。
之所以說這些承諾是銷售紅線,原因在于各地對于低速電動車的監(jiān)管力度不斷加強。銷售期間可能還允許上路,下一次嚴查整治就要沒收上路車輛,這時候消費者肯定要找經銷商理論。如果落人話柄,就要做好被查、被罰的準備。
作為依靠市場剛需發(fā)展起來的低速電動車,雖然市場空間很大,但由于標準、監(jiān)管的缺失,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帶。三輪車快訊了解到,目前篷車、低速車企業(yè)擁有相關合法資質的企業(yè)不足三分之一。
由于低速電動車的市場紅利已過,對于經銷商而言,單一代理相關產品其實是一件高風險、低收益的事情。以本文開頭的例子,銷售一輛不合格產品要罰三倍罰款,這要賣多少輛車才能賺回本?
實際上,目前低速電動車企業(yè)要么向資質化、規(guī)范化方向發(fā)展,要么就只能在市場管理的灰色地帶生存,最后被市場無情淘汰。
回顧低速電動車的發(fā)展軌跡,鄭州、菏澤等曾經的大市場都先后遭遇了全面嚴查,大批經銷商被迫關門停業(yè),尤其菏澤的幾大電動車銷售市場更是直接被“清空”,僅剩下幾個品牌繼續(xù)銷售!
加上今年全國范圍內的管理更加嚴格,相關部門勢必還將借勢對市場進行嚴查,經銷商在選擇品牌時必須十分謹慎,“三無”的低速電動車真不能繼續(xù)賣了。
提醒車主,低速電動車國標即將出臺,選購低速電動車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有資質的品牌,取得駕駛證,只有這樣的才能上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