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霸主——晉文公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姓姬名重耳,晉獻公之子,春秋時期晉國第22任君主。晉獻公晚年,寵愛驪姬,驪姬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王位,污蔑陷害獻公的其他兒子,發生了驪姬之亂。結果導致太子申生被殺,重耳逃亡在外。
晉文公
重耳自小謙虛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如狐毛、狐偃、趙衰、先軫、胥臣、賈陀、介子推等。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了這些人死心塌地的追隨和竭盡全力的幫助。流亡期間,重耳一行人嘗盡了人間的艱難困苦,也享盡了世界的榮華富貴。一次,一行人長途跋涉,前不見村,后不見店,抬眼四顧荒無人煙。重耳餓得頭昏眼花,渾身無力,再也沒有力氣行走。介子推用刀子割了自己腿上一塊肉,送給重耳充饑,令重耳感動萬分。重耳執掌晉國政權后,為了尋找和母親一塊隱居綿山的介之推共享榮華富貴,放火焚燒綿山以逼介之推下山,不想介之推誓不出山,母子雙雙燒死于綿山。臨終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晉文公追悔莫及,將當天定為寒食節,并將寒食節后一天定為清明。寒食清明由此而來。
一行人逃到齊國后,得到齊桓公的熱情款待。齊桓公把自己同家族的少女齊姜嫁給重耳,并陪送二十輛駟馬車,榮華富貴的生活是重耳感到滿足,樂而忘歸。深明大義的齊姜不想讓重耳因貪圖榮華富貴的生活而喪失了鴻鵠之志,和趙衰等人定下計謀,用酒灌醉重耳,眾人用車載著重耳離開了齊國。之后,重耳一行先后到過曹國、宋國、楚國和秦國,然后踏上了歸國之路。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到晉國并登上王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賈陀、趙衰等有才有功之士,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的政策,作三軍六卿,晉國逐步強大起來。
公元前632年,楚國大將子玉率大軍進攻晉國。晉文公一方面為了報答楚王的恩情,一方面為了避敵鋒芒,命晉軍后退三舍(一舍為30里,退避三舍由此而來)到了城濮這個地方。晉軍以逸待勞一舉擊潰楚軍,子玉兵敗自殺,晉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此戰奠定了晉國稱霸的基礎。
公元前632年冬,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鄭文公、蔡莊侯等在踐土會盟,晉文公登上霸主之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二個霸主。
【二】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姓武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
武則天是唐朝功臣武士彟的次女,自幼聰明伶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十三四歲時已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無所不能,尤其善長書法,別具一格。十四歲被選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登上皇位后,經過殘酷的宮廷斗爭登上皇后寶座,與唐中宗并稱二圣。高宗死后,唐中宗、唐睿宗先后登上皇位,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后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
武則天統治時期,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開創武舉制度和糊名制度(密封試卷),促進了科舉制度的發展,使科舉制趨于完善。繼承和發展唐太宗時的民族懷柔政策和“降則撫之,叛則討之”的策略,平定邊患,發展民族關系。設置北庭都護府并恢復安西都護府,打通一度中斷的絲綢之路,維護了唐王朝的版圖完整和西陲的安寧。任用狄仁杰,張柬之等賢能人士,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局面,史稱武周政治。武則天的統治是唐朝走向鼎盛的重要階段,后人評價其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與狄仁杰
對于政敵和李唐宗室,武則天采取強硬殘酷的手段予以鎮壓,殺人眾多,遭到很多人的強烈反對。后人對武則天的評價褒貶不一,毀譽參半,武則天對此早有預見,立無字碑于墓前,功過是非讓后人評說。
【三】鮮卑驕子——孝文帝
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漢名元宏。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第七位皇帝。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五歲時,父親獻文帝將皇位傳給了他,是為孝文帝。并按照鮮卑傳統“立其子而殺其母”,就是在立兒子為太子的同時,殺掉太子的母親,以此來防止外戚亂政,拓跋宏的母親李夫人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處死的,年幼的孝文帝只能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所以從471年到479年的二十年間,政權一直由 馮太后把持。
孝文帝自幼聰明絕頂,在馮太后的悉心培養和嚴格教導下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不但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成為一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學家。相傳孝文帝作文,略加思考,文不加點一揮而就。
490年,馮太后病逝,24歲的孝文帝開始親政,獨攬朝政。494年,孝文帝力排眾議,將都城又平城遷到洛陽,加強了北魏統治。之后,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禁胡服、學漢語、通婚姻、改漢姓、改官制。孝文帝率先垂范,穿漢服、說漢語以儒學大家自居;將拓跋姓改為元,是為元宏;娶漢族女子為妻。北魏朝廷上下紛紛效仿,改革浪潮蔚然成風。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的發展,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從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499年,孝文帝因病逝世,年僅33歲,一代雄主,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