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每年夏季里的第五個節氣。暑者,熱也,小暑意味著還不是像大暑一樣,特別的熱,但也不好過了,尤其是在我國南方地區,氣溫有時候已經可達到35度以上了,故民間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之說——“上蒸下煮”這個詞用得非常形象,這么熱的天氣,為什么不說“上烘下烤”,而是“蒸煮”呢,烘烤靠的是單純的火力,而蒸煮則是水火共同作用。小暑時節,南方的雨季剛剛過去,空氣濕度還是比較大的,江淮流域梅雨季節或許還有個尾巴沒完,華北、東北地區的雨季則剛剛開始。因此,小暑這個季節,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濕度也不低,這也就是古人常說的“暑必挾濕”。
小暑時節(資料圖)
暑邪的致病特點
暑邪的第一個特點是“暑為陽邪,其性炎熱”,這個特點很明顯,但很容易被忽略。很明顯是因為這時節氣候炎熱,感受分明,但小暑時節往往也臨近三伏天,近年中醫養生大熱之后,每年此時總會有類似“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這個時候要喝生姜紅棗湯,做艾灸,用生姜花椒泡腳,堅持一個夏天,不吃水果,不喝冷水,不吹空調,把一年的寒氣逼出去”的帖子。本來冬病夏治,借天地陽氣治病是很講究的一件事兒,但夸張炒作的宣傳之下,人人反倒恨不能“火上加火”。須知,古人從來講究的首先是平衡,身體有了寒熱偏頗才需要進行調整,如果沒有明顯的寒熱偏頗,則根據氣候之偏頗進行養生,故而有“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使用寒涼藥物要避開天氣寒冷的季節,使用熱性藥物也要避開天氣炎熱的季節)的說法。
暑天炎熱,養生要領是要避暑熱。飲食、藥物保養當以甘寒清涼之品為主,排毒祛寒一說實際上并未如宣傳一般夸張,真正體內有寒氣者,這個季節他們往往覺得“舒服”而非“炎熱”,他們甚至愿意主動尋找艾灸、喝姜棗茶等熱性的治療方式讓自己“更舒服”——但我們常人,如果你已經覺得很熱了,都上火了,那切不可被夸張的宣傳說暈了腦袋而進行不必要的醫療保健——首先,請先感受您身邊的氣候特點,以及自己身體在這種氣候環境下,是怎么樣的狀態。
小暑(資料圖)
暑邪的第二個特征是“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這個特點看著簡單,但其中實有大學問。我們知道,人體生命過程需要陽氣充足才能運行正常。陽氣不足,則為虛寒,人體會覺得虛弱、怕冷等;陽氣太盛——比如夏天天氣太熱的時候——則為實熱,人會覺得怕熱、口干、煩躁、大汗出甚至發熱。但是,人體是有一定自我調節功能的,比如陽氣不足,那么自然會把體表腠理、毛孔閉起來,避免陽氣外泄,再嚴重點,還會把四肢溫度降低,保證臟腑陽氣。同樣的陽氣太旺的時候則會把毛孔打開,大汗出,使得陽熱之氣代謝出去。這就是陽氣運行的“升、降、出、入”規律。
所以,什么叫“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呢?說的就是陽氣自我調節作用——暑邪會增加體內的陽氣,因此自然而然陽氣就會往外、往上、往出走,即為“升散”,把多余的陽氣“升散”散發出去是需要一定物質基礎的,有津液才能成為汗,才能把熱氣代謝出去,因此“傷津耗氣”就是一個維持陽氣正常外出的成本消耗。我們知道,人體雖以陽氣為主,但陰液、津液、陰血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暑熱傷津太過,或者傷津之后沒有繼續補充,那么很容易導致無汗可流,暑熱沒法外泄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中暑”了。如果太過嚴重,津液為之枯竭,甚至也可能出現脫水而亡的情況。因此,夏天要注意避暑,同樣也要注意補充水分,不可盲目的為“吸收陽氣”而多曬太陽,損及津液。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夏天只要能夠及時的出汗,并補充水分,讓陽熱之氣能夠及時的代謝出去、陰液也不至于受損嚴重,人體是不至于中暑的。但麻煩之處就在于暑邪的第三個特點——“暑必挾濕”。
要注意補充津液(資料圖)
與其他病邪不同的是,濕邪的特點是“濕性纏綿,阻滯氣機”,講白了,濕邪的麻煩之處在于,他會把陽氣出入的通道給我們堵上——如果有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在炎熱而通風的地方,人其實是不會太難受的,出出汗,吹點兒風,一會兒就舒服了。真正難受的是在炎熱而不通風的地方,悶熱潮濕,汗出不來,人憋得慌。這兩者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有濕氣的存在??諝廨^為潮濕,則我們出的汗不容易揮發,身體散熱的能力降低;體內濕氣重,則出現“濕邪郁熱”的情況,使得陽熱之氣運行不暢,不能及時排出體外。本來,曬了太陽,受了暑熱之氣,出出汗就好了,現在濕氣重,暑熱之氣被閉到里面出不來,這就又要中暑了。
此外,現代人還有一個不同于古代的致病因素,即寒邪。現代人往往存在空調使用不當的情況??照{的目的是為了調節空氣溫度,使其保持一個適宜生存的溫度,但大家貪圖涼爽,往往開得過低,溫度過低,則為寒,寒性收斂,太低的溫度會讓毛孔、腠理閉塞,以免陽氣外泄,但這樣一來往往也把剛剛受的暑熱之氣閉在里面,發散不出了。不僅僅是空調,大量的生冷瓜果、冷飲、冰品等也會產生寒邪,凝滯氣機。
講到這里,我們基本上講清楚了暑邪的幾個基本特性。應該說,夏天防暑防病,要考慮四個變量:暑熱、津液、濕氣、寒邪。這四個變量作用在兩個關鍵點上,即陽熱之氣的多少與升降出入的運行是否通暢。陽氣太少不行,太多則傷津耗氣;汗出不足則濕氣困阻、陽氣內閉,汗出太多則津液虧竭;濕氣不足也會津液虧虛,但濕氣太過則暑熱內閉。溫度太高則暑熱太盛,溫度太低則寒邪凝滯氣機。暑天養生,就是在這四者之間找平衡。
暑天如何驅邪養生
首先,還是要防暑降溫。熱邪仍是暑天發病最主要的諸病因素,因此防暑降溫就是當季養生的關鍵。避免在炎熱的時候到戶外去活動,盡量控制室內溫度在合適的溫度——這個溫度因人而異,一般在27度或28度左右,大概穿一件短袖,不會冷也不會熱,似乎還微微有點兒汗出,這樣的溫度較為合適。有老人、小孩的家庭更應該注意對室溫的控制,老人、小孩的身體抵抗力較弱,對外界高溫的耐受度差,應盡量利用風扇、空調等現代化手段對生存環境氣溫進行控制,大環境適宜居住,比吃什么食療藥膳都有用。
雨季(資料圖)
防暑降溫還要注意降“體內”的溫。暑天也不可能不在外面活動,如果外出感受了暑邪,要及時排出這些暑熱之氣。古人認為,熱邪當“分消”,一是出一身汗,從汗而走,二是從小便排出。因此戶外回來,不妨先喝一兩杯綠茶,讓汗出透徹了。也可用新鮮的竹葉卷心一把或是干竹葉15克,煮水代茶喝,有引心火從小便而走之功,能釜底抽薪泄熱邪。受暑熱之后,小便往往會變得量少而色黃,但及時飲用些清涼的茶飲后,小便會變得清長,此可做為判斷標準。
其次,要注意氣機的流通,即對濕邪與寒邪的控制。預防寒邪要注意兩個點,第一是使用空調要恰到好處。我們知道陽熱之氣代謝出去就沒事了,因此最怕的是剛從外部曬完太陽回來,立刻進到很冷的空調房,這樣腠理立刻閉上而大量的陽熱之氣憋在體內了,非中暑不可。正確的使用空調是,要嘛一開始就使用,譬如一早到辦公室即打開空調——注意,溫度不要太低——讓溫度始終在一個適宜的狀態,這樣一開始就不會接觸太多的暑熱之氣。要嘛,從室外進來時先別開空調,開開風扇通通風,讓汗出完,讓熱氣散出去,此時體溫自然會下來些,毛孔排完汗了,也開始閉合,此時再開空調,不會把熱氣閉住。第二,生冷飲食也要注意控制,吹空調會覺得冷這個很明顯,但實際上,吃冷飲之后也會體溫下降,毛孔閉塞,同樣也容易導致暑氣內閉。因此受暑熱之后,不宜大量飲用冰水、進食冰淇淋等低溫食物,相反喝一杯溫水或者是熱茶,慢慢的喝,反倒有益。
小暑(資料圖)
至于濕氣方面,道理也與寒氣相同,注意控制大環境的濕度,南北通透的房子不妨多開開窗,讓空氣對流,有點兒自然風最好,或者用用風扇調節下。單身公寓則可以把空調開到除濕檔,或者使用除濕器,讓屋子里沒那么悶熱。飲食方面也是,除了生冷較少外,飲水的量也要控制。受暑熱后人體會出現一時的津液不足,許多人往往牛飲一大壺下去,結果很快就覺得一肚子都是水了,長此以往,體內濕氣過多,自然而然就變得容易中暑了。因此,夏季飲水,一般本著“不可不飲,飲必三口,飲多溫水,不渴即止”的原則。南方小口小口品茶的習慣,在這方面頗為可取。
當然,祛濕還需要注意排汗,暑季本是陽氣浮長的季節,該熱還得熱,溫度控制太低,則陽氣失于應有的運行規律,對整體健康不利?!饵S帝內經》有言“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因此夏季運動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對于整天都在空調房里工作的白領來講,早晨起來或者下午下班,氣溫不是很高、日頭不是很毒的時候,出去運動一下,出一身汗,曬點太陽,通通陽氣,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小暑開始,一年最熱的時候就到了,此時保養,調護好暑熱、津液、濕氣、寒氣四個要素。避免高溫,但也不可太過寒涼,避免冷熱變換太快,避免大量攝入生冷飲食,控制環境濕度,讓汗出透徹,熱隨汗出,及時補充水分即可。(編輯:玄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