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合
1928年,哈耶克剛從維也納移居到倫敦,就在一次討論會上,圍繞利率問題與當時已權高位重的英國《經濟學雜志》主編凱恩斯進行了爭辯,二人過了第一招。
哈耶克的“預測”完全是基于另一套理論,在當時傳統的銀行家和商人中很具有代表性。由于美聯儲長期以來使貨幣價格保持太低,所以才使無法長期持續的信貸熱(即信用貸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譽發放的貸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擔保。)有了市場。為了預防經濟大起大落,哈耶克絕不允許銀行體系注入任何信貸,他拒絕銀行業設部分儲備金的做法,也就是銀行業只要求銀行將儲蓄的一部分用做儲備金。哈耶克的意思是20世紀20年代后期達到的均衡要求價格水平下調,順應產量的增加,而平穩的價格則使資產膨脹加劇。信貸的繁榮導致了“投資過度”,如果投資持續超前于“真正的”儲蓄,經濟將注定走向崩潰。這是后來“奧地利學派”對格林斯潘低價貨幣政策批評的前身。
第二回合
1930年,凱恩斯的名著《貨幣論》一出版,就遭到了哈耶克的尖銳批評。凱恩斯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其中提到設置貿易壁壘等保護措施來擴大貿易順差,以利于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哈耶克認為如果貨幣嚴格保持中立,需求變化就會在生產上得到反映,消費與投資的平衡可以通過利率的變化來維持。
第三回合
接著,凱恩斯在《經濟學》1931年第11期發表了《純粹貨幣理論》,在用三分之二的篇幅針對哈耶克的指責進行解釋之后,如法炮制,將攻擊的矛頭指向哈耶克的《價格與生產》?!斑@本書是我讀過的最為混亂不堪的東西,從第45頁后,幾乎沒有一句健全的命題。這是一個最恰當不過的例子,證明了無情的邏輯學家如果從一個錯誤的命題出發,最后如何會以進瘋人院而終結。然而,哈耶克博士看到了一個夢境,盡管當他醒來的時候,他給夢中發生的東西安了一個錯誤的名字,讓他的故事變得十分荒唐,他的忽必烈汗卻沒有任何魔力,一定能夠使讀者去思考他腦中那點還在萌芽狀態的想法。” 補充:在《價格與生產》中主要有以下觀點:1、信貸擴張擾亂真實儲蓄與資本需求的關系。2、人為地對貨幣進行刺激后的情形,就“好像孤島上的一個民族已經部分地建成了一臺巨大的機器,這臺機器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然后他們卻發現,他們已經耗盡了全部儲蓄和可以利用的閑置資本,因而這臺機器根本生產不出任何產品來。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暫時不去考慮用這臺機器,而必須投入全部勞力在沒用任何資本的情況下生產每天所需的食品”。3、經濟周期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是由于貨幣供應量過多導致消費過度并使生產資料的資本不足。哈耶克認為危機所引起的物價下跌會自動改變儲蓄率下降的趨勢,一旦資本供給恢復和增加,經濟也就自然地走向復蘇,無須國家干預。 而凱恩斯反對理由:1、哈耶克的商業周期理論可以成為對抗正在形成的凱恩斯周期理論——儲蓄過多,消費不足導致危機——的武器。2、凱恩斯的看法“危險不是投資過度,而是投資不足”與哈耶克認為松散的信貸政策鼓勵生產者進行過度投資,使生產者的投資超過消費者的儲蓄引發的危機相反。
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曼甚至認為,哈耶克本來就不應該從事經濟學研究,從事經濟學研究他不會取得什么有價值的成就。哈耶克選擇研究經濟學就是一個錯誤,政治理論才是哈耶克適合從事的專業。凱恩斯同樣認同《通往奴役之路》的價值,但仍然懷疑哈耶克的經濟觀點。他說,“在我看來,這本書很棒。我們有最充分的理由感激你這么精彩地說出了我們想說的話。你大概不會指望我接受這本書中的經濟論觀點。但從道德和哲學角度,我確實完全同意本書的觀點;而且不僅是同意,而且是深表贊同……”
第五回合
20世紀70年代中期后,把凱恩斯丑化為給資本主義文明帶來了所有災難的惡魔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而哈耶克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983年,《經濟學家》雜志邀請哈耶克在凱恩斯百年冥誕之際發表評論,他說:“凱恩斯也許是我一生中所碰到的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思想家,我也曾漸漸地認識到他在這一思想領域的卓越之處,但讓他暴得大名的那些科學研究成果,卻是完全錯誤的?!?也懷疑他是否曾充分掌握了國際貿易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