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齊 貼金彩繪 思惟菩薩像通高90厘米頭戴寶冠,寶繒垂肩,面相圓潤,清秀,微含笑意。袒上身,頸佩項圈,下著紅色長裙,半跏趺坐于束腰藤座上。座下雕一飛龍,口銜蓮花托起菩薩一腳(來自網絡)。我最愛的一尊,就是在微信上看到了她的笑容,我才決定去青州的
3、她的五官好美
4、北齊-隋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通高165厘米菩薩頭戴透雕花蔓冠,面相清秀,雙目低垂,表情莊重,上著對襟衣,佩項圈披帛托住瓔珞自雙肩垂在腹下交叉上卷。一條提于左手。一條轉至身后。下身貼體長裙,裙側垂瓔珞。身前的裙帶上飾九方浮雕圖案。菩薩裝飾華麗,給人以高貴、典雅的感覺(來自網絡)
5、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經常參加國外巡展”
6、背屏式造像
7、背屏式造像
8、青州龍興寺窖藏中最多的是北齊單體立佛。這種造像的風格和北魏后期造像迥然不同。頭部比例較大,低平肉髻;面形方圓,神態肅穆;體形雄健,截面略呈圓形;袈裟的刻畫非常簡潔,僅有淺線刻,更多地依靠彩繪來表現(資料來自網絡)
9、背屏式造像碑
10、我喜歡他微微含笑表情
11、佛的袈裟刻畫非常簡潔,僅有淺線刻,更多地依靠彩繪來表現
12、菩薩的袈裟就復雜許多
13、各種配飾
14、
15、這尊菩薩的配飾和頭飾很吸引我
16、手腕有金鐲子
17、北齊 貼金彩繪佛立像造像眉目清秀,面露微笑,手施無畏與愿印,身著通肩田相袈裟,跣足而立,造像上彩繪保存完好,鮮艷如新。青州博物館里保存最完好的一尊,只手左手食指有些殘缺
19、手施無畏與愿印
20、飛天托塔
21、飛天
22、眉毛太有特點了
23、這尊佛金貼得最多
24、身上也有呀
25、難得看到微微上揚的佛面
26、背屏式造像碑
27、上圖左邊那尊非常可愛
28、背屏式造像碑
29、這個袈裟本身不特殊,但手的造型我特別喜歡
30、拉近了看看,漂亮吧
31、展覽廳一角
32、這些佛都是被罩在玻璃框里面的,拍攝起來特別困難,倒是國家博物館、保利藝術博物館以及山東博物館基本上都沒有被罩住
33、一進門正中間的一幅佛像,典型的背屏式造像
34、從范公亭公園里看到的青州博物館
35、青州博物館一側
36、青州博物館大門
37、青州博物館大門
38、博物館里面
39、鐵鶴也是明代衡王府的遺物,鶴長頸,高足,嘴微張,雙足立于龜背之上。龜四足著地,在龜背四周飾有八卦圖案,寓意著龜鶴延年,健康、長壽(我沒有拍全龜的四足)
40、鎮館之寶——狀元卷。博物館古代書畫精品廳內,珍藏著另外一件鎮館之寶——趙秉忠狀元卷。這是青州人趙秉忠于明朝萬歷年間考中狀元的殿試卷,是明代以前唯一存在的狀元卷。趙秉忠當時只有25歲,可謂風華正茂。狀元卷為21折冊頁,通高47.6厘米,每折寬14.1厘米,天頭8.6厘米,地腳為3.3厘米,中間行文高35.7厘米。狀元卷分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簡歷,按規定為毛筆仿宋體書寫,共4行。首折上方有篆書“禮部之印”四字方印,這一部分是彌封的,封條上蓋有“彌封關防”的水印。后一部分為正文,正文共15折冊頁,每折6行,全文共2460字,用館閣體小楷寫成。試卷首頁右上角頂天頭有萬歷皇帝的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正文之后是大學士及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9位閱卷官的官職和姓名(來自網絡)。
補充資料一:青州石佛造像
補充資料二:青州博物館
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1996年10月7日,青州博物館在青州龍興寺遺址內勘探并搶救性發掘了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并在博物館展出。龍興寺約始建于北魏時期,元末明初廢棄,是一處延續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于寺院遺址最北部,南北長8.7米、東西寬6.8米,坑內有規律地埋藏著北魏東魏、北齊至隋、唐、北宋時期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巖、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既有大型造像碑,又有單體造像,涉及佛像、菩薩像、弟子、羅漢像、供養人像等諸多題材;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高僅20厘米。裝飾豐富多彩,浮雕、鏤雕、線刻、貼金、彩繪等無所不包。其中北齊時期用青州本地出產的石灰石雕刻的石像為最多,絕大多數上施彩繪和貼金,部分保存較為完好,實屬罕見。這批佛教造像延續時間長達500年,類型多樣,造型優美,雕刻精湛,立體感強,威嚴凝重,是研究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的佛教造像群之一,被評為‘96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國家文物界的權威人士認為:龍興寺佛教造像“地方特色鮮明,整體藝術很高,為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