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為何不聽話
有位媽媽告訴我們,她最近的頭疼事越來越多:三歲的兒子,再不像以前那樣好說話,而是動不動就對媽媽大聲宣告:“不行!”“不要!”“就不做!”一丁點兒小事,都會讓母子倆爆發一場戰爭。
有一次,媽媽帶孩子去游樂場,到了該吃晚飯的時間,孩子就是不肯乖乖跟著媽媽回家。媽媽哄他勸他,他不搭不理,就一直哭著鬧著要玩游戲,盡管媽媽出動雪糕和電視誘惑他,他也無動于衷。如果媽媽用硬拉的方式,孩子則會坐在地上大哭。
那么,為什么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呢?
1、孩子逐漸形成自我思想
當孩子到了3歲左右,他們的自我意識就逐漸萌發了。此時,他們對事情的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都有所提高,開始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
因此,當孩子開始意識到 了“自我”的力量時,他們就不會那么容易受家長“操控”,開始與你的規范相抵觸。如果你把自己的 意愿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2、孩子獨立性增強
隨著年紀的增長,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希望能夠有自己獨立的活動空間和決定事情的能力,因此,孩子會不斷地想去一個人嘗試做新的事情。這時,很多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自然就跟媽媽對著干了,所以“不聽話”。
3、孩子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寶寶對事情的好奇心,是我們難以想象的,由于他們對未知事物的強烈渴望,孩子對什么都要摸摸碰碰。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嘗嘗會發生一些令父母抓狂的行為,因此,父母會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
由于寶寶的好奇、探索心理得不到滿足,于是他們就出現抵觸情緒,這種行為,在父母眼里就是“不聽話”的行為。
二、父母先學會傾聽
孩子成長過程是很快的,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方法不對,親子雙方都會感到痛苦,而且不正確的溝通方式,會白白浪費家長的許多精力與時間,讓親自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所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陪伴用要指導、傾聽孩子的心聲。家長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夠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并提高孩子的獨立性。
1、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父母多傾聽孩子的需求,才能多了解孩子的情況和想法,不會在自己沒了解實際情況前去做錯誤的決定,去發表不恰當的言論。如果父母不傾聽孩子的需求就做決定,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武斷。
在生活中我們的誤會因為傾聽會變得更加的少,在教育孩子時,因為傾聽會變得更有效率,氣氛變得更加融洽,也可以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察覺到孩子的心理變化。
2、提高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被傾聽,他們會覺父母是關注和尊重自己的,讓親子關系更加融洽。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述說自己的事情,然后認真傾聽,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聽到孩子前所未有的想法和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
如果孩子長期被傾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提出意見的權利,這樣,遇到事情孩子就會獨立思考,甚至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家長該如何傾聽孩子呢?
1、父母要聽孩子把話說完
有時候,孩子會興沖沖想跟父母談一些事情,想告訴父母自己在幼兒園里發生的事情,可是,父母都總是忙著做其它的事,要孩子等會兒再說;或者孩子訴說一件委屈的事,父母一聽就發火、責罵孩子。
當孩子還沒把事情說完,父母就打斷孩子,也不去了解真正的緣由就責怪孩子,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的溝通就會發生問題,孩子會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
為了緩解親自之間的緊張關系,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應盡可能放下手頭的工作,先聽孩子把事情說完。聽孩子說活,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也很愿意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2、父母適當給予分析和建議
想要孩子能夠得到鍛煉和成長,父母要肯花時間、有耐性,做個有修養的聽眾,要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用心走進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在傾聽中,積極發現孩子的優點,然后對孩子的優點進行發自內心的贊揚。
聽完孩子的傾訴后,家長還要根據自己的閱歷,給予合理的建議。例如,當孩子說起幼兒園里的某個小朋友上活動課的時候推打了自己,你就要和孩子分析,以后要小心保護自己,同時也不要去傷害其他小朋友。
當孩子訴說完自己的事情還得到了父母的建議,他們就覺得自己足夠重視,孩子在傾訴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培養孩子成為獨立自主及有責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