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梨狀肌解剖與體表投影
位置與結構
位于小骨盆的后壁,呈三角形
起自骶骨兩側部的盆面(S2~5骶椎體),骶前孔外側的部分。
肌纖維向外集中,經坐骨大孔出小骨盆至臀深部,繞過髖關節囊的后面,止于大轉子尖端。
在其止點處,肌腱與髖關節囊之間,有一不恒定的滑液囊,稱為梨狀肌囊。
功能
此肌收縮時,使大腿外旋并外展
外旋相關肌肉總結:臀大肌、髂腰肌和縫匠肌也有使大腿外旋的功能,但梨狀肌、上孖肌、閉孔內肌、下孖肌和股方肌是主要的髖關節外旋肌,雖然起點各不相同,但均止于股骨大轉子,其中又以梨狀肌是最重要的髖關節外旋肌。
文字來源:孚真堂丁趙、脊近完美朱國苗
2、梨狀肌上下孔
梨狀肌,是人體臀后深處的一塊肌筋性組織,起于骶骨前面,止于股骨大轉子頂部。其行程跨越坐骨大孔時,留有上下兩空隙,形成梨狀肌上下孔。
上孔有臀上動脈及臀上神經通過;
下孔有臀下動脈、臀下神經、坐骨神經、陰部神經、股后皮神經從其經過。
3、梨狀肌綜合征
梨狀肌綜合征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經痛的常見疾病。一般認為,腓總神經高位分支,自梨狀肌肌束間穿出或坐骨神經從梨狀肌肌腹中穿出。當梨狀肌受到損傷,發生充血、水腫、痙攣、粘連和攣縮時,該肌間隙或該肌上,下孔變狹窄,擠壓其間穿出的神經、血管,因此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癥稱為梨狀肌損傷綜合征。
1.坐骨神經受損癥狀 主要表現為干性受累的特征,即沿坐骨神經的放射痛及其所支配區的運動(股后、小腿前后以及足部諸肌群)、感覺(小腿外側、足底和足前部)和反射(跟腱反射和跖反射)障礙等。病程較長者,可出現小腿肌萎縮甚至足下垂等癥狀。
2.特殊檢查
①臀部觸診:急性損傷觸診時可有臀部肌緊張或痙攣,局部腫張;慢性期可有肌萎縮,或有輕度彌漫腫脹,梨狀肌投影區可有明顯深壓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肢或會陰部,局部有時還會觸及彌慢性鈍厚或痛性條索。行直腸檢查或陰道檢查,可發現梨狀肌緊張或變粗、變硬。向骨盆壁加壓,可引起典型的壓痛。
②直腿抬高試驗:在60度以內發現疼痛為陽性,超過60度后,疼痛反而減輕。因為損傷的梨狀肌被拉長而處于緊張狀態,加強了與坐骨神經的病理關系,所以疼痛明顯;抬高超過60度以后,損傷的梨狀肌不再被繼續拉長,所以疼痛反而減輕。
③Freiberg試驗:病人伸髖時,用力被動內旋髖關節,因梨狀肌緊張出現坐骨神經痛為陽性。
④Thirle試驗:內收、屈曲和內旋髖關節時,因可以拉緊梨狀肌,致使疼痛加重,為陽性。
⑤Pace試驗:病人坐位,雙膝合攏后再分開,用力對抗術者雙手向內的推擠(對抗力為髖的外展和外旋力),出現肌力弱、疼痛加重者為陽性。
⑥影像學檢查:腰椎x線及cT檢查均無異常發現。
4、梨狀肌松解方法簡介
因梨狀肌處于臀部肌肉的深層,單純推拿手法難以獲效。針灸刺激量小,也難以獲效。用針刀在梨狀肌起始點針刺可獲得較好療效,但必須熟悉臀部的解剖結構,在梨狀肌肌腱結合部以內及內1/3操作比較安全,肌腱結合部以外則應倍加小心,以免損傷梨狀肌或臀部深層血管,至股骨大轉子部就非常安全了。
治療:
1. 讓學生先在右臀部用滾法、按壓法治療,以放松臀部緊張的肌肉,并使臀部肌肉發熱以適應后續的治療。
2. 用拉伸臀大肌的方法連續拉伸兩遍。令患者仰臥于治療床,醫生站于患者左側面對患者,令患者右下肢屈髖屈膝至90度,并內旋髖關節至左側到醫生左腰部,令患者吸氣呼氣后逐漸緩慢拉伸,最后對抗收縮強化一下。
結束后訴有明顯好轉,但在挺腹抬臀時仍有疼痛,囑隔天再來復診。
3. 繼續上述治療,考慮到臀大肌拉伸手法可能對梨狀肌拉伸不夠徹底,遂于拉伸結束后令患者俯臥,屈膝90度,一手握拳置于梨狀肌表面垂直向下持續按壓,另用一手握其踝部外旋小腿以使其大腿被動內旋從而逐漸拉長梨狀肌,反復3遍。
4. 實施梨狀肌撥法,從右側骶骨外緣至股骨大轉子處,用拇指或掌根反復橫向彈撥梨狀肌,此時可感到梨狀肌較治療前已明顯松軟。
5. 令患者繼續俯臥位屈膝90度,一手置于患者臀部以穩定骨盆,另一手握其踝部內旋小腿以使其大腿被動外旋從而使其梨狀肌處于收縮狀態,然后從該姿勢開始緩慢將患者小腿逐漸外旋,令患者盡量外旋大腿進行對抗,使梨狀肌從收縮狀態逐漸被拉長。
治療結束后患者痛感完全消除。
總結:文獻中未查到專門的梨狀肌拉伸方法,但臨床實踐發現,臀大肌拉伸對梨狀肌同樣有非常好的拉伸效果。但因本例患者梨狀肌緊張極為嚴重,單純模糊拉伸仍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遂分別使梨狀肌處于延長狀態下施加一個外部的垂直按壓力,可彌補單純拉伸的不足,然后施以梨狀肌的橫向彈撥法,基本能比較好的松解緊張的梨狀肌,如仍覺松解不夠徹底,可使梨狀肌處于收縮狀態下逐漸延長該肌肉,即使梨狀肌進行離心收縮,此種方法松解肌緊張效果最為徹底,但肌肉在離心收縮時最易發生損傷,應謹慎使用。
來源:脊近完美朱國苗
(1)定點:患者側臥位,腱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身體略向前傾斜,使患膝著床,于梨狀肌體表投影區尋找深壓痛點。
髂后上棘與尾骨尖連線中點的上、下l.5cm左右部位各選一點,它們與股骨大轉子尖的連線組成的三角形區域,即為梨狀肌在體表的投影區。
常見壓痛點有以下四個:①髂后上棘與尾骨尖的連線中點;②該點與大轉子尖部連線的中1/3段一點;③該連線的外l/3段一點;④梨狀肌在大轉子尖部的附著點。
(2)定向:用平刃針刀,刀口線應與坐骨神經的循行方向一致,針體與臀部平面垂直。
(3)操作:
①松解梨狀肌的起點:在骶骨的外側緣投影處梨狀肌的位置,用平刃針刀刺人至骶骨外側緣,再緊貼骶骨前面向骨面鏟動松解梨狀肌。起點處因梨狀肌厚達2—2.5cm,故不易傷及神經。
②松解髂后上棘與尾骨尖的連線中點壓痛處:針刀尖刺至骶骨背面時,探入其邊緣,沿骨邊緣繼續向下刺入約0.5cm,達到梨狀肌肌束,切斷部分緊張的肌纖維。再將針體向外側傾斜,刀刃緊貼骶骨內面刺入0.3cm左右,縱行疏通剝離。
③松解最常見的壓痛點或治療點:位于梨狀肌中段(環跳穴處),多可觸及到臀肌深部有條索狀腫大硬物,壓痛可向下肢放射,針刀刺入皮膚后,摸索進針。若患者有刺痛感,電擊感,出現避讓等反應時,可能是刀刃觸及了神經、血管,應迅速將刀刃上提2—3cm,稍改變進針方向,繼續進針刀,待針刀刀刃已達梨狀肌病變部位時。
④梨狀肌與髖關節囊接觸部位粘連時,即可在梨狀肌體表投影區的外l/3處有疼痛的部位進行針刀松解,針刀摸索進針?;颊咴V針下酸脹明顯時,針刃多在關節囊部位,縱行疏通剝離,橫行鏟剝,出針。
⑤梨狀肌止腱在大轉子尖部附著處有壓痛時,即在此進行針刀松解。針體垂直于大轉子尖部骨面刺入,直達骨面,縱行疏通剝離,橫行擺動針體。必要時,可調轉刀口線方向,使刀口線與肌腱纖維方向垂直,切斷部分肌腱。
術后,被動活動髖關節,使之內收、內旋幾下。
5、梨狀肌與足踝的關系
為什么臀部疼痛卻被告知跟腳有關系?
梨狀肌病因,梨狀肌是一條很幼長的肌肉,連接薦骨 (Sacrum) 及股骨大轉子 (Greater trochaneric of femur)。由于它的附著點位于大轉子的后方,當它收縮時,會令股骨外旋。所以,當我們要做一些將股骨外旋的動作如八字腳時,梨狀肌要收縮才能完成這個動作。
梨狀肌對坐骨神經的影響性,取決于坐骨神經的路徑。一些研究發現,大約有20%的人,他們的坐骨神經會穿過梨狀肌。如果這類人的梨狀肌受到過份牽拉,坐骨神經便會被擠壓,引起坐骨神經痛。究竟有何因素會過份牽拉這條肌肉?
梨狀肌是控制股骨外旋,所以,當股骨因某些原因而內旋的時候,梨狀肌便會被牽拉,形成梨狀肌綜合癥,引發坐骨神經的毛病。扁平足是一大原兇。如果足部于步行時,距下關節過度旋前,會帶動脛骨 (小腿骨) 內旋。由于脛骨連接著股骨 (大腿骨),脛骨內旋便會導致股骨內旋,從而引發梨狀肌綜合癥。
如何治療梨狀肌綜合征?
梨狀肌綜合癥的治療方針在于減低股骨內旋。患有扁平足,步行良久便引發坐骨神經毛病,可以訂制矯正鞋墊,減低足部的過度旋前,減輕梨狀肌的牽拉。
矯正前 矯正后
當然,適當的坐姿絕不可缺少。應盡量避免跪坐,另外,還可以接受物理治療,通過沖擊波治療改善疼痛癥狀,或透過低頻電流及梨狀肌的伸展運動,盡量令梨狀肌放松。
為方便各位同道學習,現特推出關鍵詞回復功能,快速查詢肌肉。目前已整理出頸項及肩部重要肌肉知識點。腰臀部及下肢核心肌群正在持續----歡迎繼續關注。
恢復輸入文字界面
輸入需要查詢的肌肉即可:如岡下肌,點擊發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