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介紹的賢人所表現出的“魏晉風度”的精神氣質,就是中國傳承千年的士大夫精神,也是禪道精神的精髓。任誕-就是異類的賢人。
(19)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①。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②。”郗公云:“正此好!”訪
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③。
【注釋】
①郗(xī)太傅:郗鑒,曾兼徐州刺史,鎮守京口。
②矜持:拘謹。坦腹:敞開上衣,露出腹部。按:后稱人女婿為東床或令坦,本此。
③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導的侄兒。
【譯文】
太傅郗鑒在京口的時候,派門生送信給丞相王導,想在他家挑個女婿。王導告訴郗鑒的來人說:“您到東廂房去,隨意挑選吧。”門生回去稟告郗鑒說:“王家的那些公子還都值得夸獎,聽說來挑女婿,就都拘謹起來,只有一位公子在東邊床上袒胸露腹地躺著,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郗鑒說:“正是這個好!”一查訪,原來是王逸少,便把女兒嫁給他。
記郗家到王家選女婿時,王家子弟“咸自矜持”, 只有王羲之“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這正是直率、不掩蓋、不做作的很好寫照。 魏晉名士有一部分是真正有雅量的名士,確也表現出一種難得的修養,值得肯定。只要沒有虛偽的表現,純任自然,不為外物所累,都可以看成雅量。
魏晉名士的婚姻是門當戶對,因為朝廷都是大家族的大地主把持,大家寧愿要當大臣,而皇帝基本是個傀儡,沒有用的工作,而且是個有可能丟命的累活。
由于還沒有科舉制度。官員選拔制度是采用“舉薦制度”,即使是寒門出身,也就是中小地主出身,也沒有當大官的命。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各種大小官員不是這幾個姓的,就是這些人的門徒。
所以門當戶對就是第一選項。郗家到王家選女婿時,王家的子弟自然都希望成為郗家的女婿,這就是婚姻的偏見!
可是,有一個人不同,非常傲慢,你郗家有什么了不起的,老子就是不睬你,在東邊床上袒胸露腹地躺著,好像沒有聽見一樣。老子是個自在人,這人就是中國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
這個老丈人的確有眼光,連看都未看,憑直覺就相中了這個狂傲的女婿,真是了不起,一下就認定了這個才子。咱閨女非此人不嫁,于是郗鑒說:“正是這個好!”。就是這個直覺對了。
后來一查訪,這直覺真對,此人就是王家最有名望的王逸少,王羲之。便把女兒嫁給他。
這就是魏晉人識人的方法,依靠直覺。直率、不掩蓋、不做作才是名士的風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