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個故事。
小男孩和爸爸一起去買氣球,他在藍色和粉色氣球之間選擇了后者。但爸爸告訴他,你最喜歡的顏色,是藍色。
這個故事隱喻著父輩與年輕人之間那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不管談論什么,他們都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武斷專行”。小到柴米油鹽,大到人生選擇,就連交什么朋友喝什么酒,似乎也要橫加干預。
就以喝酒為例,我和父親就聊不到一塊兒。他習慣了重口味的高度白酒,嫌棄我喝江小白就是裝X。我覺得他頑固,不懂年輕人的喜好。他認為年輕人涉世太淺,等到了一定年紀,才懂得酒中滋味。
這條“喝酒鄙視鏈”不只是橫亙在我和父親之間。
口感的優劣真的有標準嗎?
從口感上來說,在時代和市場的浸潤之下,老一輩大多偏愛高度重口的醬香型或者濃香型白酒,單憑舌頭就能盲測出好壞之分。
他們還會告訴你,酒是如何優雅細膩、醇甜綿柔,甚至盛過酒的杯子,都會留下幽遠的香氣。
但年輕人不好這一口,對他們來說,低度、利口才是最棒的,紅酒、洋酒等才是心頭好。像天使之手、百利甜酒這類顏值與味道并存的酒,分分鐘就能被捧成網紅。
不過,雖然市面上大多數白酒都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但也有例外——江小白在年輕人當中好像頗受歡迎。這可能是因為江小白屬于清香型白酒,口感對于年輕人來說比較友好吧。
其實,喝酒的選擇會隨著人生境遇的變化而變化,實在不必要強求。
談品牌的時候我們在談什么?
除了口感,在酒品牌上的選擇,多少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觀念。
“喝酒要喝醬香酒,喝醬香酒要喝茅臺”已然成為一部分老輩子的共識。對于他們來說,名酒是身份的象征,自己喝是對自己大方,當禮物送人也能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在這一點上,年輕人與老一輩有天壤之別。倒不是說他們不在意品牌,他們更在意品牌夠不夠潮、樣式夠不夠新、品牌文化夠不夠年輕。雙方對品牌的理解天然不在一個維度上。
這兩種維度所體現的,其實是在各自世界中的價值來源。
在傳統觀念之中,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就是你是否賺了足夠的錢,或者你是否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
而在新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則普遍交換著這樣一種思想:衡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于你是否活出了真正的自己,“獨特”“個性”早已取代了金錢的決定性意義。
尊重彼此,在酒中相逢
無可否認的是,隨著時代的變更,價值的坐標也在發生位移。楊瀾曾經在《一問一世界》中寫道,“真正的成功,不是賺了多少錢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了這一切身份的時候,還有人愿意在你身邊對你微笑。”
對于年輕人來說,這句話是一座燈塔,在遠方照亮著人生的面貌,幫助他們修正成功的定義。那些跟朋友們圍坐在大排檔、喝著江小白的深夜,是最暢快也最安慰的生活記憶。
而對于老一輩而言,這句話更像是人生感嘆,是歷經千帆的徹悟。這時候應該給他一瓶屬于他自己的酒,畢竟那滋味已經陪他好多年。
橫亙于父輩和年輕人之間的不了解,往往可以透視時代加諸在人們身上的影響,可以確定的是,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局限。但如果意識到這一點,這種局限就有可能被打開。當有一天,雙方都能夠接受彼此可以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過得很好的事實,而自己的觀念也不用建立在反對對方觀念的基礎上,也許他們就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喝一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