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城根和其他
------- 散落在北京城里的歷史遺址
北京城里有一座皇城,有了皇城就有城墻,有了城墻就有城根,所以北京城里有“皇城根”,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許多關心北京的外地朋友一聽說您住在北京,馬上就會說“住在皇城根下”。但是如果讓您確切的說清楚北京城里的皇城具體在那兒,恐怕能說的十分清楚的人不多。
下面給您看一張地圖:
皇城的南墻到底在何位置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天安門一線,就是上面所說的位置;一說是在大清門,也就是現在的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這就是將天安門前邊的朝廷各衙署辦公區都包括在內。對這兩種說法,我認為前一種說法正確。之所以叫皇城,就是說明這個區域是皇家獨自使用的區域,是為紫禁城服務的區域。天安門前的各衙門辦公場所,雖然老百姓不能進入,但是畢竟是個辦公場所,所以不能算是皇城內部。還有就是社會流行的俗語“里九外七皇城四”說得十分清楚了,皇城就有四個門,如果將天安門前的辦公區域包括進去,那皇城就要加上大清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三個門,皇城就不是四個門,而是七個門了。
皇城有四座城門,東西南北一面一座。南為天安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地安門。北京內外城兒的城門位置都是對稱的,皇城的天安門、地安門都在中軸線上,相互對稱。東安門與故宮的東華門東西相對,2001年在建皇城根遺址公園時,找到了東安門的準確位置,現在已經把東安門的遺址進行保護,修建了展示區對游客開放。西安門大致位置在西安門大街與西黃城根南北街交匯之處,和東安門則不在一條水平線上。東西向兒看,西安門基本上與美術館前的馬路相對,比東安門往北了數百米。之所以出現這種不對稱的狀況,我估計是與東安門呈水平線的皇城西部正好是南海水面,由于水面阻隔,所以西安門只好開在對著南海與北海之間的“金鰲玉瑓橋”的位置了(瑓發'練’音)。“金鰲玉瑓橋”也就是現在的北海公園南邊的大橋,由于該橋的兩端,歷史上曾建有“金鰲”“玉瑓”兩座牌樓,所以稱之為“金鰲玉瑓橋”。
北京皇城的南城墻外歷史上是禁區,老百姓是不準許進入的,街道名稱即為長安街。東、西、北城墻外就是百姓的居住地,順墻根形成的街道,歷史上大多時間都稱為皇城根。皇城北墻外的街道叫北皇城根大街,現在叫做地安門大街。皇城東墻外的街道,文革期間改為“霞光街”,現在又改為了東皇城根南、北街。其實當初改地名的人也是棒槌,既然是為了“革命化”,帶有封建色彩的“皇城根”不能用,但是“霞光街”這個名,也是因為這條街的南頭,歷史上有一座霞公府而編排出來的,去了這個“封建”,迎來的還是“封建”。皇城西墻外的街道,文革中改為“立新路”,現在也恢復為西黃城根南、北街了。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皇城根”街道,都被寫成“黃城根”街道,我小時候住的街道就是“北黃城根大街”。查查資料,大約是在民國初期,政府改“皇”為“黃”,可能是為了向社會表示要徹底反對皇權的原因吧。很可惜的是,當時出這個主意的人怎么也沒有想到幾十年以后“黃”字也不光彩,“黃色”成了淫穢色情的“小名”了;皇權的“皇”字倒突然吃香了,現在只要與大清朝有關的統統吃香,您看書畫界突然冒出了多少皇族血統的“愛新覺羅氏”書畫家。正因為如此,2006年北京市部分政協代表提議:“為了正本清源”,應將黃城根街道的“黃”字重新改為皇權的“皇”字,一時間鬧的沸沸揚揚。但是這次查看地圖,街道名稱只是東皇城根用了“皇”字,西黃城根還是用“黃”字。
在這兒多說一句。有人講現在一些人在簽自己大號時,寫上“愛新覺羅氏”是攀龍附鳳,我倒認為如果您是真正的愛新覺羅子孫,由于歷史的原因,先人改了姓氏,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民族融合的和諧社會中,恢復自己的老姓無可非議。一個人能夠想著祖宗是對的,海外華僑、華人之所以總也忘不了自己的中國根兒,其實質,就是他總也忘不了自己的祖宗,忘不了自己的家鄉,因此也就忘不了自己的祖國。如果連祖宗是誰都忘了的人,估計他不會記得住自己原本是中國人的根兒。“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當然了,如果是非“皇族血統”的人,您自己改為姓“愛新覺羅”這個皇族姓氏的,還是改回來為好,因為您改姓“愛新覺羅”時,實際上您是把自己的祖宗忘了。我想任何人也不愿意和您這位忘了自己祖宗的人交往。當然了,我這么說并不是在宣傳血統論,鼓勵恢復大清皇族,我只是就個人的姓氏而談。正如我姓呂,聽老人講我們這支呂姓是真正的姜公呂尚的后裔,并且一直住在“齊國的疆域”里,但我決不會因為老祖宗姜太公曾經代天封神,便到早市上買一把鎮妖寶劍,穿上一件毛藍大褂,繞世界亂跑,到處封神。
一扯就跑題,還是回來說皇城根。皇城南墻的東西兩段基本上都保留下來了,現在屹立在天安門兩側,紅色的墻體為長安街添了一景。皇城東墻和皇城西墻都拆除了,2001年順著皇城東墻的北段遺址,建起了一個皇城根遺址公園,在公園的北端,就著原來皇城城墻的原址,新壘了一段皇城墻。皇城北墻也拆除了,但是在我小時候,從北河沿胡同的北口東側一直到北河沿大街還存在著皇城北墻的根基。這可是真正的“皇城根”。這段墻根最西端大約有兩米多高,越向東越矮,最后與地面一致。這段“皇城根”在修平安大道時徹底消失了。當時我曾想去照幾張相片,但是等我騰出功夫,前去拍照時,已經“晚了三秋”了,“墳頭改菜園子”,全拉平了。由于這段“皇城根”消失的很晚,所以我敢肯定,這段墻根肯定會有人留下照片的。
北京的皇城城墻從大清國消失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也要隨之“殉葬”,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城城墻的大部分也真的消失了。但是北京人喜歡“皇城根”這個詞,外地人也喜歡“皇城根”這個詞;北京人自稱住在“皇城根下”,外地人也愿意說北京人住在“皇城根下”,由此可以看得出來,“皇城根”在北京城發展的歷史中占有一定位置,“皇城根”應該是北京城、北京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順情民意,政府保留了“皇城根”的名稱,還在遺址上建起了一個皇城根遺址公園,這些做法讓我們后人知道北京城里還有一座皇城,這也是功德無量的事。
皇城周圍有大量的名勝古跡,僅街面上對外開放,可以參觀的就有北海、什剎海、西什庫教堂、禮王府、新華門、中山公園、天安門、勞動人民文化宮、菖蒲河公園、皇城根遺址公園、原中法大學遺址、新修的御河等等。不開放的或已經拆除、正在拆除的就更多了。上面提的霞公府,就早拆除了。照說霞公府是不應該拆除的,據說這座院落是大清國政府一級的三座正式的薩滿教做法場所之一,(一座在關外奉天,就是現在的沈陽;一座在撫順的赫圖阿拉城,一座在霞公府),同時這個位置還是北京市文聯最早的辦公場所,大名鼎鼎的老舍先生曾經在此處上過班。
在皇城根附近還有北京城最著名的兩大商業區,王府井商業區和西單商業區,您在逛皇城遺址后,還可以倒商業區購購物。名氣較大的飯店也挺多。北京飯店、貴賓樓、東來順主店等等。一句話,皇城根值得您逛逛,除了看看上述的這些名勝、商業區,您還可以在東、西皇城根的一些沒有改造的胡同里,感受一下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