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水道“直似長虹曲似環”
當我們從天空俯視北京的時候會發現:什剎海、北海像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巍峨皇宮一側,而紫禁城外閃閃發亮的筒子河和護城河又如兩條晶瑩柔順的項鏈佩戴在宮墻和城垣的頸脖子上,北京城因此而更顯典麗和雍容。這就是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傾國傾城之貌。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內城建成。第二年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
明代北京市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城為四重城,分別為紫禁城、皇城、內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33年),又修建了外城。它比之大都更加雄偉壯麗。后為清代所延用。
明城垣雖然在元大都城基礎上建的,但是由于北城垣南縮5里,南城垣南展2里。而皇城北墻向北推移,東墻又向東推移,因此元大都舊城水道有了較大改變。同時根據城市的需要又建立起一個新的水道體系。由于明清時期城市水源主要來自京城西北的玉泉山,所以北京城河湖水系又稱玉泉水系。
明初白浮引水工程湮廢后,城市河湖主要靠玉泉山和西山泉水匯流入七里泊(今昆明湖)為入城水源。水自今昆明湖東南行經長河、高粱河在西直門附近入城。入城區后分流成以下河道:
1.護城河
北京的護城河始掘于元代,明代加以改建、增建,內外城形成北護城河、東護城河、西護城河、前三門護城河與南護城河。護城河與城墻相配套,發揮護衛城市安全的作用。
被護城河:自今西直門外轉河三岔口起,東行過德勝門。安定門至城東北角止,長6.9公里。明代在原高粱河、積水潭、壩河基礎上開挖建成的。
東護城河:自東直門北起經朝陽門至東便門止。長5公里。
西護城河:自西直門北三岔口,經阜成門,至西便門城角,與南護城河相接,長5公里。明代在元代護城河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前三門護城河:自西便門起,經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至東便門匯入通惠河,長7.6公里。是明代開挖的一條貫通城市中心的河道,也是內城河湖排水和外城北部近河地帶排水的總出水河道。
南護城河:起自西便門,繞流外城,經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廣渠門向北直流入通惠河,長15.5公里。是明代筑外城時新增建的。
2.筒子河,又稱紫禁城護城河
全長3.5公里。水從今什剎海南經北海北門西壓橋,沿內宮監西墻、西板橋大街東側向南,到紫禁城西北隅注入筒子河。環繞紫禁城后,從宮墻東南隅入外金水河,折向南過御河橋入前三門護城河。另外,西南筒子河東段有一舉行方涵暗渠穿行午門廣場之下,進入太廟變成明渠,逶迤東南入筒子河東南退水渠。
3.內外金水河
內金水河:其水來自于今天我們在故宮城墻下看到的筒子河,是明代建紫禁城時所修,在紫禁城內,全場2公里。從筒子河的西北角涵洞引水,自西向東,從今故宮武英殿前過太和殿前、文化殿前西稍向北拐,從西向東,過東華門里舊清史館向南,從紫禁城東南城墻下流入筒子河。這條石砌明渠,是紫禁城的總排水渠。紫禁城宮殿大小院落90余座,都有排水溝渠,經暗溝流入內金水河,順河排出宮去。這條紫禁城供、排水系統至今仍發揮作用。內金水河另一個重要功能是提供紫禁城防火災的消防水源。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記載,他親身經歷過的兩次宮城火災,都是依賴內金水河之水撲滅的:一次是明天啟四年,午門內的東西配殿著火;另一次是天啟六年,在武英殿西的油漆作著火,“皆得此水之力。”
外金水河:中南海退水自南海東南日知閣出后有一條織女河,進入今中山公園,經水榭出今公園東墻,向東流過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從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前東行入菖蒲河,在今南河沿入御河。中間有筒子河東西兩退水渠的水流入。外金水河是紫禁城和三海的排水尾閭河道。
4.御河
原是元代通惠河城內部分。明建城時將其劃入皇城內。漕船只能到東便門外的大通橋。御河從積水潭東岸的萬寧僑(今地安橋)東南行經東不壓橋入皇城,沿火藥局南墻東流,到皇城東墻沿內側南下,經北河沿、南河沿,過長安街,出正陽門東水館,進入今前三門護城河,向東入通惠河。御河是由北面南穿北京城中心區的一條河道。河兩側多為朝廷各部院府和貴戚官僚宅第。從長安街至東城墻根有3座御河橋。河兩岸廣植柳樹,柳條婆娑,垂絲水面,風景佳麗。
和城區水稻相連接的主要湖泊有:什剎海、北海、中海和永樂十二年(1414年)挖掘的南海。城區的河湖水道遂成為蓄泄調節自如的完整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