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焦、酥、脆是北京很有特色的風味面食小吃,屬于寒食十三絕中的一絕,因其形似螺絲而得名的。它是用發(fā)面抻成細條,再加上麻醬、油、鹽、花椒、茴香等料,盤成如螺絲狀,經(jīng)烤而熟的,屬于餅類的一種。上好的螺絲轉(zhuǎn)兒絲勻、不亂、底正、色澤棕黃,聞之酥香,食之松軟,皮干香酥,回味無窮。
螺絲轉(zhuǎn)是有甜咸兩種口味。舊時,京城的小吃店常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zhuǎn)用微火烤干水分,第二天再賣,烤干了的螺絲轉(zhuǎn)又叫就叫“干蹦兒”。“干蹦兒”用手一拍就碎,吃著蹦、焦、酥、脆,讓您口唇跳躍不停。
老北京人到小吃店里買個“干蹦兒”,或是麻花,再打上二兩二鍋頭,既能當酒菜又可以做主食,所以北京有句俗語 “ 干迸兒就酒嘎巴脆 ”。還常有淘氣的男生,在小吃店鋪里專賣頭天剩的,然后用手拍碎了一條一條的慢慢吃。
寒食十三絕
古人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除了外出踏青、掃除祭拜外,還有寒食的習(xí)俗即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是在冬至后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一般都說寒食節(jié)源于“之推綿山焚身”,為了紀念介子推死難日在這天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在各地的寒食習(xí)俗中,被譽為“寒食十三絕”的老北京寒食習(xí)俗最具代表性。歷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數(shù)寓意深刻,種類也很豐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等;飲料有春酒、新茶等數(shù)十種之多。寒食節(jié)的食品到現(xiàn)在大多已經(jīng)失傳,但也有一些流傳至今。
古人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除了外出踏青、掃除祭拜外,還有寒食的習(xí)俗 - 即寒食節(jié)。
寒食節(jié)是在冬至后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一般都說寒食節(jié)源于“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為了紀念介子推死難日在這天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在各地的寒食習(xí)俗中,被譽為“寒食十三絕”的老北京寒食習(xí)俗最具代表性。
歷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數(shù)寓意深刻,種類也很豐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shù)十種之多。寒食節(jié)的食品到現(xiàn)在大多已經(jīng)失傳,但也有一些流傳至今......[1]
先逐個看看這些小吃的故事:
№.1、姜絲排叉,不但是北京傳統(tǒng)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shè)席宴客時,習(xí)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后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為了禮節(jié),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2、硬面餑餑,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咬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影無蹤”。
№.3、焦圈,形似炸面包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常作為另一種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兒的配菜食用。但是在今天的營養(yǎng)學(xué)看來,太過油膩, 最好少吃。
炸焦圈
№.4、糖卷馃,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清真節(jié)日食品,主料為山藥和大棗,皆有滋補作用,也是一道藥膳。
№.5、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jié)一種應(yīng)時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氣。按北京習(xí)俗,農(nóng)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yīng)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故事里又和慈禧老佛爺有關(guān),據(jù)傳說西太后最喜歡吃了。
豌豆黃
№.5、 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yīng)。原為“御艾窩窩”,后來在明代傳入民間,《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6、馬蹄燒餅,兩層薄皮,內(nèi)空,形似馬蹄,現(xiàn)在也已沒有售賣的了。
№.7、螺螄轉(zhuǎn)兒,因其形似而得名,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zhuǎn)兒,用微火烤干水分再賣,烤干了叫“干迸兒”,用于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干迸兒就酒嘎巴脆”。
№.8、馓子麻花,古名為“環(huán)餅”、“寒具”,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huán)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馓子麻花的古老。
№.9、驢打滾,豆面糕又稱驢打滾,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黃豆黏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驢打滾
№.10、蜜麻花,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
№.11、糖火燒,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jù)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呢。
№.12、芝麻醬燒餅,無需多說什么。它的一個兄弟“澄沙燒餅”倒有點意思,因為豆沙餡要從邊上露出一些,別名“蛤饃吞蜜”。
№.13、奶油炸糕,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yǎng)的小吃品種。它用上好面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后,改用小火,將面粉倒人鍋內(nèi),迅速攪拌直到面團由白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面。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nèi)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鍋內(nèi)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為后兩種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燒至冒煙后,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面團,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入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入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并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yǎng),易于消化。
傳統(tǒng)的“寒食”又稱“換火節(jié)”,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后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這其中,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涼食就是“寒食十三絕”。如今,驢打滾、糖火燒、豌豆黃、焦圈、芝麻醬燒餅都是街頭巷尾的常見之物,獨筋道香甜的“硬面餑餑”已失了蹤跡,瀕臨滅絕。寒食節(jié)配著涼食吃的老北京“四大茶”——油茶、面茶、杏仁茶、茶湯。
硬面餑餑是過去特定環(huán)境下“大人的零食兒”,“過去人夜里打牌,餓了,從走街串巷的小販處買來硬面餑餑,一邊打著牌一邊嘴里叼著。”老舍的《正紅旗下》就有硬面餑餑的情節(jié)。但又甜又硬又干的硬面餑餑,未必符合現(xiàn)在大眾的口味,何況制作工藝又復(fù)雜麻煩,因此逐漸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