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西孩童游戲,簡稱京西童戲。提起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童戲,人們往往會說:“不是和泥、就是玩沙子。”其實不然,京西孩童的游戲方法頗多,多為數(shù)代先人創(chuàng)作傳承而來。京西童戲源于北京貧民之間,不僅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而且生命力極強。隨著社會的進(jìn)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許多多童戲已經(jīng)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筆者回憶起來,還是那么溫馨、那么親切。
其一水槍又叫滋水桶兒。水槍是京西男孩兒最喜歡玩的一種自造的兒童玩具。找一根七、八寸長,直徑半寸左右、一端帶節(jié)的竹筒,用燒紅的火筷子(火通條)在竹節(jié)中部燙一個小孔。再找一根竹筷子,在方頭端扎好布條,以勉強插入竹筒為宜。玩的時候,端一盆清水,把水槍帶孔一端浸入水中,一手握住水槍,另一只手慢慢地把竹筷往外拉。這時,清水便被吸入竹筒內(nèi)。只要把水槍對準(zhǔn)目標(biāo),用力推進(jìn)竹筷,竹筒內(nèi)的清水便從小孔滋出。較好的水槍可以滋水兩丈多遠(yuǎn)。
炎炎夏日,水槍給男孩兒們帶來一絲清涼,往往樂此不疲。
其二彈球彈球是京西男孩兒都喜歡玩的一種游戲。所彈的玻璃球分為兩種:一種球中有花心,比較好看;另一種球通體透明,孩子們稱之為“泡子”。彈球游戲大體有以下幾種:
續(xù)鍋在較平地面上劃一個直徑二尺的圓圈為“鍋”,各方把同樣數(shù)量的玻璃球放入“鍋”內(nèi),然后用自己的“老子”(個人選中所彈的玻璃球)從同樣距離向“鍋”內(nèi)玻璃球彈去,彈中出“鍋”的玻璃球歸己;可以繼續(xù)彈球,彈中幾個球,歸己幾個。如果“老子”落入“鍋”中,稱作“燒死”,必須停彈一次,輪到另一方彈球。直至“鍋”中玻璃球全部被彈出,這一局便告結(jié)束。然后各方再往“鍋”中放同等數(shù)量的玻璃球,稱作“續(xù)鍋”,再重新開始下一局。
跑坑在地面上挖4個坑(位置呈正方形),坑距約二尺,每個坑直徑為三寸、深一寸。然后再居中挖一較大的坑為“鍋”,各方在“鍋”內(nèi)放入同等數(shù)量的玻璃球。玩時,各方按次序彈“老子”一一跑過4個坑后,再從同樣距離彈“老子”擊“鍋”內(nèi)的玻璃球,彈中出“鍋”的歸己。直至“鍋”中的玻璃球全部被彈出,這一局便宣告結(jié)束。由于跑4個坑有一定難度,許多男孩子“知難而進(jìn)”都愿意玩“跑坑”游戲。
跑海這一玩法沒有什么特殊規(guī)定,只要彈自己的“老子”擊中對方的“老子”,對方就要輸一個玻璃球。由于玩法隨意,往往是男孩兒的首選,俗稱“跑?!?。
其三掇刀子掇刀子是京西孩童喜歡玩的一種游戲,這種游戲只需要一把削鉛筆用的立刀,再到?jīng)隹斓牡胤秸乙粔K土質(zhì)松軟的潮地。先用立刀劃一尺多見方的方格,再一分為二,雙方各自認(rèn)定“屬地”。玩時,雙方先劃拳。孩子們喊著:“萃釘殼!”(也即石頭、剪子、布)。劃拳勝者用立刀掇在對方“屬地”上,然后順著立刀刀口劃延伸線至方格邊緣,由對方從中選擇其中一塊,而勝者則把新得到的“土地”與自己的“屬地”聯(lián)成一片——抹去原有分界線。然后繼續(xù)掇刀子,繼續(xù)占領(lǐng)對方的“屬地”。掇不上(立刀在地上不能直立者)為負(fù),由對方來掇。直至一方屬地的長或?qū)捫∮诹⒌兜拈L度,這一局便分出勝負(fù)。
其四斗蛐蛐兒斗蛐蛐兒不僅僅是京西孩童的游戲,許多成年人也情有獨鐘。蛐蛐兒,學(xué)名蟋蟀,古名促織。北京的玩家稱之為“蟲”。
京西的蛐蛐兒有“老米咀”,這種蛐蛐頭臉長、大呲牙,鳴叫聲尖,僅有一個音調(diào)?!袄厦拙住辈簧贫?,不為人喜。還有一種蛐蛐兒叫“倍兒頭”,又名“棺材板”,每一次鳴叫只有三聲“倍兒、倍兒、倍兒”,人們不會去捉它。還有一種蛐蛐兒叫“油葫蘆”,渾身油黑發(fā)亮,個頭比較大?!坝秃J”可以過冬,嚴(yán)寒時可以揣在懷中聽鳴,別有一番趣味。
京西孩童捉的蛐蛐兒比“油葫蘆”小、但比“倍兒頭”大。只要把兩只雄蛐蛐兒(兩個尾的)放在同一罐內(nèi),用草棍去探蛐蛐兒頭上的雙須,蛐蛐兒便會勇敢地向前沖,兩只蛐蛐兒稍一接觸,便開牙撕咬起來,往往要十幾個回合才能分出勝負(fù)。得勝的蛐蛐兒把敗將追得在灌中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甚至把敗將咬出罐外。這時,得勝的蛐蛐兒會高振雙翅、得意地發(fā)出動聽的鳴叫。其五繃弓子學(xué)名彈弓。為京西男孩兒最喜歡的玩具之一。他們用“豆條”(相當(dāng)于今天的8#鉛絲)約一尺三寸握成繃弓架,在兩端圓圈處系上長短相等的兩條牛筋(彈性極好的橡膠),然后在牛筋的另一端系上一塊軟皮子以兜放子彈(小石子或泥球)。玩繃弓子時,左手持繃弓架,瞄準(zhǔn)目標(biāo),右手把放好子彈的軟皮子往后拉,手一松,子彈會像箭一般射向目標(biāo)。
舊時,“豆條”不容易找到,孩子們就找兩叉分開均勻的樹杈制作繃弓架。京西男孩兒大都用繃弓子打麻雀,也有極少數(shù)孩子用繃弓子打路燈燈泡,從中取樂。
其六漂小船京西夏季多雨,在胡同和大雜院的坑洼處積有許多雨水。放學(xué)后,孩子們把疊好的小紙船放到水中,如果沒有風(fēng),他們便用扇子扇,看小船在水面飄動,從中取樂。天晴無雨,孩子們也會在臉盆中放小紙船玩耍。
小紙船的疊法有兩種:一種為帶篷船,疊法較比復(fù)雜;另一種是不帶篷的船,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漂這種小紙船。為了小紙船久漂不進(jìn)水,孩子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有的用油紙疊小船,也有用香煙盒里錫箔紙疊小船的,更有聰明的孩子把蠟頭熔化后澆在小紙船的底部,這種小紙船“最有戰(zhàn)斗力”——不僅可以在水面上漂很長時間,而且“跑”得輕快。
其七滾鐵環(huán)(也稱推鐵環(huán))制作鐵環(huán)用1厘米粗的鐵棍兒煨成直徑約一尺八寸的圓圈,然后用豆條煨3個小鐵環(huán)套在鐵棍上,焊死接口、磨光。再用二尺多長的鐵棍兒一端煨出彎兒以控制鐵環(huán)滾動和方向。
玩時,右手持鐵棍兒一端,用煨的彎兒推動鐵環(huán)下部,鐵環(huán)飛快地向前滾動,鐵環(huán)上的3個小鐵環(huán)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響。熟練的玩家會推動鐵環(huán)得心應(yīng)手地左右轉(zhuǎn)彎,甚至原地轉(zhuǎn)圈。嚴(yán)寒冬日,孩子們推動鐵環(huán)飛快地跑著,儼然開動汽車,幼稚的臉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其八抖空竹舊時過年,京西百姓都要逛廟會,在采買年貨時,總會給孩子們買個空竹帶回來。空竹有雙軸和單軸兩種,自然也有大、有小。抖起空竹來,空竹“嗡嗡”地作響,既鍛煉身體,又有益健康??罩穸镀饋?,玩家們玩出很多花樣,他們有時把旋轉(zhuǎn)的空竹扔得很高,然后接住空竹接著再抖。也可以玩兒“猴爬桿”,雙手把抖空竹的小線拉成斜線,讓空竹從低處沿斜線向上爬,空竹快到頂時松手,接著再抖。
剛解放時,京西窮人比較多,一般家庭買不起空竹,孩子們依照抖空竹的架勢,想出了辦法:他們把茶壺蓋扣放在炕(床)上,拿一根三尺左右的小線分別系在兩根筷子上,玩的時候,右手持筷子把小線在茶壺蓋頸部繞上兩圈,俗稱“繞扣”,然后右手向上提,可以像抖空竹一樣把茶壺蓋抖起來。熟練以后,不僅可以抖茶壺蓋很長時間,而且可以把茶壺蓋扔起來,接住再抖,甚至可以玩“猴爬桿”。不過,茶壺蓋掉地上易碎,很容易遭到家長的責(zé)罵。官慶培
清·打陀螺
其九逮螞螂京西百姓稱蜻蜓為螞螂。炎熱夏季,京西多雨,窯坑、葦塘雜草叢生,積水渾濁,大量蚊蠅、昆蟲在此滋生。京西的螞螂主要有:
老剛、老子這種螞螂體大、顏色鮮艷多彩,可以說是螞螂的貴族。老剛為雄性,其腹部呈湖藍(lán)色;老子為雌性,其腹部呈暗紫色。只要有一只老剛或老子,就可以逮到許許多多。方法是把自己的老剛或老子用細(xì)線拴好再綁到一根小棍上,京西孩童稱這一方式為“招子”,因為這種螞螂最愛配對,用“招子”一招,另外一只老剛或老子就會飛過來配對,這時很容易把它逮住。特別是用老子招老剛,一招一個準(zhǔn)。有時,老子死了,就把老子腹部紫的那段剪下來套在老剛腹部冒充老子,一樣可以奏效。
老膏藥這種螞螂個頭大小和老剛、老子差不多,但顏色單調(diào),軀干僅為黑黃兩色相間。京西孩童一般不去逮它。
小灰兒這種螞螂個頭最小,全身灰色,可以存活到晚秋季節(jié)。
紅秦艽這種螞螂個頭與小灰相同,通體火紅,非常好看。但是,這種螞螂機(jī)智靈敏,孩子們很難逮到它。
小黃兒為京西最常見的螞螂,尤其在雨后,小黃會鋪天蓋地地飛行。孩子們也沒有興趣捕捉它們。
其十捉知了京西百姓稱蟬為蝍鳥,俗稱知了。最早鳴叫的蝍鳥個頭小,約一寸左右,全身顏色黑黃,鳴叫聲尖脆,孩子們稱之為“小人兒”。盛夏鳴叫的蝍鳥個頭大,有二寸多長,通體黑色,鳴叫起來嗓門大、令人心煩。孩子們稱之為“大馬蝍”。數(shù)伏以后,又有一種蝍鳥,孩子們稱之為“伏天”。個頭有一寸半,通體藍(lán)綠色,鳴叫起來“伏天、伏天”,不絕于耳。
孩子們捉蝍鳥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有用馬尾套的,也有用面筋或膠粘的。
其十一拍洋畫扇三角舊時,每盒香煙里都有一張畫片,長約二寸、寬約一寸,由于香煙是“舶來品”,人們稱香煙為洋煙、香煙盒里的畫片為洋畫。
拍洋畫京西孩童愛玩拍洋畫游戲。雙方各拿出一定數(shù)量的洋畫,出數(shù)量多的一方領(lǐng)先。玩時把洋畫摞在一起、戳齊放在平整的地面上,然后用手在洋畫邊上去拍,拍過去的洋畫歸己。再由對方去拍。拍洋畫賭博性較強,家長不讓孩子們玩這種游戲。
扇三角三角是利用香煙盒的外包裝折疊而成。扇三角是把三角放在地面上,由對方拿三角去扇對方的三角,扇翻過面的歸己。扇三角動作較大、活動量也大,孩子們在冬天玩這一游戲,可使身體發(fā)熱。
其十二抽“漢奸”也即打陀螺。陀螺為高約一寸半至二寸、直徑在二寸以內(nèi)的木質(zhì)圓柱體,下端略尖,打陀螺須另備皮鞭兒一根。
玩時,用皮鞭兒的鞭梢在陀螺上端繞上數(shù)圈,扯動皮鞭兒使陀螺在地上旋轉(zhuǎn),然后用皮鞭兒抽打陀螺下部,使陀螺旋轉(zhuǎn)不倒。
京西的孩子們把打陀螺稱為抽“漢奸”,說法不一,大多認(rèn)為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人們憎恨賣國求榮的漢奸和乘機(jī)哄抬糧價的奸商而起的名字,孩童們鞭打陀螺邊唱兒歌:“抽'漢奸’,打'漢奸’,棒子面,漲一千?!?/p>
其十三逮老這是京西孩童喜歡玩的游戲之一,可以同時3~4人玩耍。
先在地上畫一直徑半米左右的圓圈為“鍋”。玩時,每人在“鍋”內(nèi)放一定數(shù)量的高粱桿,然后在距離“鍋”2米左右處劃一條線,每個人以線為界分別把一塊瓦片(孩子們稱之為“老”)向“鍋”的附近投去,誰的“老”離“鍋”最近,誰就獲得優(yōu)先權(quán)(依個人的“老”距離“鍋”的遠(yuǎn)近決定先后順序),用“老”把高粱桿從“鍋”中砍出來,砍出的高粱桿歸己,再繼續(xù)用“老”去砍,直至沒有砍出高粱桿為止。之后按順序由其他人用“老”從“鍋”中往外砍高粱桿。如果自己的“老”掉進(jìn)“鍋”內(nèi),為“燒死”,便失去比賽資格。
其十四玩赤包兒《燕京歲時記》載:“每至十月,市肆之間則有賣赤包、斗姑娘等物。赤包兒蔓生,形如甜瓜而小,至初冬乃紅,柔軟可玩?!?/p>
赤包兒未成熟時為綠色,秋后,赤包兒成熟變成黃紅色。這時,京西孩童把赤包兒拿在手中輕輕地揉玩,赤包兒逐漸變軟,皮兒也逐漸變??;最后變得薄如紙,以致隔著表皮就能看到里面的白籽。
其十五翻繩也稱翻撐。用一根四尺左右的小線結(jié)扣成環(huán)狀。游戲先由甲撐繩并用雙手手指勾勒出花樣,乙則用雙手手指采取相應(yīng)變術(shù),把線繩翻撐到自己雙手上。然后,再由甲把線繩翻撐到自己的雙手上。二人交替翻撐,小線繩可以變出面條、斜方格、大馬槽、鴛鴦扣等多種樣式。翻繩對孩童動手動腦大有好處。
其十六抓(chua)拐這是京西女孩兒最喜歡玩的游戲之一。玩的拐一般是羊拐4只,抓拐時,先撒拐,向上扔包(縫制的一寸見方布包,20世紀(jì)60年代改由兵乓球替代)抓起拐來,接包。
抓拐最難的是“考”,京西女孩兒稱為“板針兒”。心靈手巧的女孩兒或搬、或抓、或夾、或平,往往向上扔一次包,能夠麻利地完成好幾個動作,成功率越高,取勝的機(jī)會就越大。
其十七養(yǎng)蠶大地回春,萬物復(fù)蘇,小樹剛剛發(fā)出嫩芽。京西的孩童便尋找去年的蠶籽紙,嘴含茶水噴在蠶籽紙上,不幾天,沒有螞蟻大的黑色小蠶蠕動出世。孩子們把小蠶放在紙盒里,先給小蠶吃苦菜嫩葉,蠶的小主人們會到處尋找桑樹給蠶寶寶采桑葉。
蠶寶寶長得很快,一寸多長的蠶寶寶蠕動著,孩子們看到了希望。蠶變成黃色,或吐絲或作繭,孩子們看到蠶蛾煽動雙翅交尾、產(chǎn)子,收獲一張帶有密密麻麻蠶籽的蠶籽紙。養(yǎng)蠶是京西孩童們的樂趣。
其十八冰車《清代北京竹枝詞》載得碩亭“游覽”。
詩曰:“一番風(fēng)雪一番涼,徒步行人漸履霜。詩思不須驢子背,沿河處處有冰床?!彼f的河就是永定河,冰床即冰車。
冰車為京西孩童嚴(yán)寒冬季喜歡玩的游戲之一。孩子們在木制小凳子下加8#鉛絲做成冰車,人坐在冰車之上可以在冰面上風(fēng)馳電掣地行走。
其十九棋類游戲京西孩童棋類游戲繁多,有圍棋、象棋、跳棋、軍棋、五子棋、斗獸棋、克朗棋等等。具體玩法與今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其二十其他京西孩童還有諸如踢毽、跳繩、跳皮筋、跳房子、丟沙包、摔跤、藏貓兒(捉迷藏)等等游戲,直至今天,孩子們還在玩這些游戲,在此,筆者也就不再浪費筆墨了。官慶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