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草原生態保護與牧業生產發展、牧民收入增長的矛盾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生態遭到了破壞,牧民也沒有富裕起來。照此方式發展下去,未來的情況會更糟,生態和生產生活會“三敗俱傷”。
除去天災,人為因素中,超載過牧是草原生態惡化的主要成因。為實現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必須實行生態優先戰略,國家花錢把牧民轉出去,把牲畜減下來,以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同時,讓牧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水平穩定提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讓草原綠起來,牧民富起來。
生態與發展的矛盾是草原牧區的主要矛盾
牧民的日常生活是放牧,羊群是其主要的謀生手段。牧民要發展生產、改善生活,主要出路就是增加牲畜數量,走外延擴大再生產的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牧區牲畜頭數增加近10倍。近2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牧區旗縣每10年增加1千萬頭牲畜。放牧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牧民主要的生產方式。放牧的生產成本僅是舍飼的幾分之一,勞動強度也小得多。
國家可持續發展要生態優先。牲畜數量持續增加,使草原長期處于超載狀態,造成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嚴重威脅草原生態安全。6大牧區超載率,最低的也達48%,高的達到接近1倍。草原作為碳庫、氮庫、水庫、基因庫、氧吧、擋風墻等一系列生態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超載過牧不僅破壞草原生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牧民增收問題,最后必然是生產生活遭困。從目前的現實看,牧區普遍嚴重超載,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牧民收入低、增長慢的問題日益突出。也就是說,即使把生態完全犧牲了,牧民也富不起來。據調查,從長遠看,一個牧戶要解決溫飽,須放養300只羊,約需6000畝草原。據此,我國120個牧區縣的近520萬牧民,按照100萬牧戶計算,就需要60億畝草原,正好是全國的草原面積。顯然,靠此致富牧民的路子是走不通的。
化解草原牧區矛盾的切入點
減畜減人,即減少牲畜、減少牧民,是實現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政策設計的主要目標。
減少牲畜,采取經濟補償和加強監管二種辦法,一手軟,一手硬,且要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真正把超載牲畜壓下來。牧區生態補償政策要在去年西藏試點的基礎上,擴大到所有牧區,同時提高補償標準。按照目前264個牧業半牧業縣超載1-1.5億只羊單位,每只補償100元計,約需100-150億元。要強化監管,對超載地區和牧戶進行行政和經濟處罰。
減少牧民,要采取“掐頭、去尾、帶中間”的辦法。“掐頭”,即把年老的牧民采取社會養老的辦法養起來。“去尾”,即對牧民的孩子上學直到高中甚至中專的費用全免,使之一開始就適應城鎮生活,從而減少牧民的后備隊伍。“帶中間”,即對中青年牧民進行轉產轉業技能培訓,增強其擇業的能力。對牧民進城在戶口、子女上學、住房、就業方面給予政策照顧。但是,享受上述政策的所有牧民,前提條件是必須把牲畜減少到草畜平衡點以下。
根本轉變草原牧區的生產生活方式
發展現代畜牧業。在草畜平衡點以下,改造傳統畜牧業,發展現代畜牧業。要加大棚圈、飼草料基地及儲備庫建設力度,縮短放牧期,增加補飼和舍飼時間。要改變“牦牛變成黃牛、黃牛變成綿羊、綿羊變成兔子”這種品種嚴重退化、優良品種比例過低的狀況,通過良種補貼,加速品種更新和優良品種推廣。
加快牧民定居點建設。牧區人煙稀少,牧民居無定所,沒有基本的社區人文環境,生活成本高,無法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無論從文明進化規律看,還是從社會管理、經濟振興、民族團結等方面考慮,實現牧民定居都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子。
實施草原牧區重大工程創新體制機制
“四大工程”。圍繞減畜減人轉方式,設計四大工程,即科技興牧工程、牧民定居工程、牧民轉產轉業工程、牧區防災減災工程。
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基本經營制度。要因地制宜,實行不同形式的草原經營方式。鑒于牧區的特點,大多數牧區可能實行草原“承包到戶,聯戶(合作)經營”的模式為好。
科學放牧。科學合理劃定禁牧休牧輪牧區,嚴格實行禁牧休牧輪牧制度。對落實制度好的地區和牧戶給予補貼,對違規的進行處罰。
提升草原行政管理層級。我國草原行政管理機構層級低、人員編制少,執法監督體系不健全、基礎手段落后,難以適應生態優先的草原牧區發展戰略要求。為此,可研究探討提高草原管理層級,統籌協調草原保護與牧區發展。
完善法制。主要是解決有法無規實際執行難的問題。包括法律上有條款,但沒有配套條例和規章,無法操作。要強化執法。按照健全體系,改善手段,充實隊伍,提升能力的要求,加快草原行政執法體系建設。(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主任馬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