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5 07:43:56)
標簽:
雜談分類:
詞典三界八十八品見惑
見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諦來分配,是以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滅、道四諦,每一諦各具小使多少不同。
欲界:苦諦具十使,集諦具七使,滅諦具七使,道諦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
色界:苦諦具九使,集諦具六使,滅諦具六使,道諦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
無色界:苦諦具九使,集諦具六使,滅諦具六使,道諦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
所以三界四諦合起來總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見惑煩惱。
位不退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這八十八品又稱為八十八使,列表如下:
┌苦(貪、嗔、癡、慢、疑、 十 ┐
│ 身、邊、邪、見、戒) │
┌欲界 ┤集(除身、邊、戒禁取) 七 ├三十二 ┐
│ │滅(同上) 七 │ │
│ └道(除身、邊) 八 ┘ │
│ ┌苦(除嗔) 九 ┐ │
見惑┤色界 ┤集(除嗔、身、邊、戒禁取) 六 ├二十八 ├八十八
│ │滅(同上) 六 │ │
│ └道(除嗔、身、邊) 七 ┘ │
│ ┌苦(除嗔) 九 ┐ │
└無色界 ┤集(除嗔、身、邊、戒禁取) 六 ├二十八 ┘
│滅(同上) 六 │
└道(除嗔、身、邊) 七 ┘
三界八十一品思惑
如上所言,見惑者頓斷之,思惑者漸斷之。漸斷之者聲聞乘為鈍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斷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為一,于此加色界之四禪地與無色界之四空處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為八十一品。既斷見惑之圣者為預流果,更進而斷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為一來向,斷六品已,為一來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來于人天故也。次后方斷下三品之惑為不還向,既斷已,謂之不還果,以不再還生于欲界故也。次后漸斷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為阿羅漢向,正斷終,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者譯曰不生,以既斷盡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于三界故也。見俱舍論十二。
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業因,是以貪、瞋、癡、慢、疑五鈍使為主體。
五鈍使:
一、貪心,指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或者是財、色、名、食、睡五種可欲環境,生起執著貪愛的妄想心。
二、瞋心,對違背了我所貪愛的欲境,生起瞋恨心、憤恨惱火。
三、癡心,是癡迷無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別,糊裏糊塗,昏昏擾擾,做諸惡業。
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無人,貢高我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輕慢別人。
五、疑心,對於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對一切事物心懷疑慮,妄生煩惱,是非紛起,做諸惡業。五鈍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業受報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來分配:
(一)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具足九品。
(二)色界的四禪天:一、離生喜樂地。二、定生喜樂地。三、離喜妙樂地。四、捨念清淨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
(三)無色界四空天:一、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
這樣三界九地,總共合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煩惱。
依惑造業,隨業受報,這就是佛教所講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輪迴的規律,這叫做集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