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比喻的基本類型

     比喻的基本類型有明喻、暗喻、借喻。明喻就是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的比喻,比喻詞一般是“像、好像、如、宛如、...

 

      修辭

 

教學重點:掌握現代應用漢語修辭的性質、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

教學難點:熟練掌握辭格的綜合運用及語體風格的特點。

第一節 修辭概說

一、修辭的內涵及其他

(一)什么是修辭

所謂修辭,就是運用語言的方法、技巧和規律。

也就是針對特定的表達內容,選擇最恰當的語言形式,從而獲得最佳的表達效果的手段和規律。

“修辭”一詞也有多種含義:

(1)運用語言的方法、技巧和規律,即修辭規律。

(2)人們對語言運用的方法、技巧的調整、把握,即修辭活動。

(3)專家學者對語言運用的方法、技巧的研究,即修辭學。

我們這里持(2)說。

《修辭學發凡》是現代應用漢語修辭學的奠基之作。

(二) 修辭的分野

消極修辭主要包括詞語的錘煉、句式的調配等等內容,積極修辭往往就是指辭格。

二、修辭與語境

(一)語境的構成

語境可以分為兩類:

(1)上下文語境,即詞語句子的前言后語。

(2)社會語境,即語言運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語交際的對象、目的、時間、地點等,大的如時代、地域、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

(二)修辭同語境的關系

(1)語境是人們進行修辭活動的依據。

(2)語境往往會賦予詞語種種語境意義,從而使語義表達豐富多彩,富于變化。

[思考與練習]見題庫六之練習一

 

第二節  詞語的錘煉

詞語的選擇和使用,修辭學上稱為詞語的錘煉,又稱煉字。

一、選擇和使用詞語的一般要求

1.詞語要規范

這是用詞的最起碼要求。使用文言詞、方言詞、外來詞、新造詞,都要考慮有無必要,不能濫用。

2.用詞要準確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同義詞、同義成語選用問題。

二、選擇詞語的進一步要求

1.力求使尋常詞語藝術化

用詞不在于堆砌美麗的辭藻,而在于恰到好處。尤其要注意一句話中的動詞。

2.注意詞語的聲音配合

一般會說到壓韻、平仄、疊音等等,其實這里最重要的是音節勻稱的問題。

3.用詞要富于變化

在同一句話里,或相鄰的幾個句子里說到同一個對象時,要盡量把詞穿插開來,避免單調、呆板。

[思考與練習]見題庫六之練習二

 

第三節  句式的選擇

句式的選擇和使用,修辭學上稱為煉句。

一、句子成分易位

句子成分易位,也就是通常說的倒裝。

招誰惹誰了我?

寫好了,編者按。

老頭是干嗎的我說早先?

干嗎呢,站在街上?

氣都喘不過來了,跑得。

他已經回來,聽說。

擠兌誰呢,你們這是?

快回去,叫他。

這是上哪兒啊這是?

這些句子出現在口語中。一般情況下,句子的信息在句子的后部。但是,出于急切表達的需要,把要說的意思提到前面先說出來。

二、主動句和被動句

最典型的主動句是“把”字句,最典型的被動句是“被”字句。

由于宣傳哥白尼的新宇宙觀,意大利哲學家布魯諾坐了七年牢,最后被處

火刑;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七十歲時受到宗教法庭審判,并被終身監禁。

(錢三強)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這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毛澤東)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雙重否定的語氣究竟是加重,還是減輕,要看上下文。一般來說,顯得婉轉。可是正因為婉轉,也就顯得更有力量。

四、長句和短句

長句指字數多、容量大、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

短句指字數少、容量小、結構比較簡單的句子。

長句嚴密,多用于書面語。

短句活潑,口語中用得較多。

很多長句是復句,但長句不一定非得是復句,短句也不一定非得是單句。例如:

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不管是吉是兇,逃!

前一句是長句,可是它是單句;后一句是短句,可是它是復句。

長句之所以長,有兩個原因,一是修飾語長,二是句子里聯合成分多。上面舉的第一個句子兼有這兩方面的特點。

五、整句和散句

整句指相鄰的幾個句子或分句結構相同或相似。

散句指相鄰的幾個句子或分句結構參差。辭格里討論的排比、對偶等等也都是整句。整句有整齊美。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全用整句。

散句有參差美。一般情況下,要把整句和散句結合起來使用,這叫做正散兼行。比如:

南西門外不遠是草橋,那里的人從明朝以來就靠種花為業。春天出迎春、碧

桃;夏天賣芭蘭、晚香玉;秋天菊花品種齊全;冬天的臘梅、水仙譽滿京華。

(鄧友梅)

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么?

六、緊句和松句

句子結構緊湊的為緊句,結構松弛的為松句。

她不能,不肯,也不愿看別人的苦處。

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

這是兩個緊句。可以把它改寫為松句。比如:

她不能看別人的苦處,不肯看別人的苦處,也不愿看別人的苦處。

這里重復使用的加線的部分。如果把加線的部分改為成分共用,則回到了緊句。

七、口語句式和書面語句式

口語句式結構比較簡單,句子短小,附加成分少,常用口語色彩濃的詞語,單音節詞用得多,語氣詞用得比較多,關聯詞語用得少。

書面語句式結構可以很復雜,句子較長,常用書面色彩濃的詞語,雙音詞較多,常可以有歐化句式、文言詞語、文言句式,關聯詞語也用得多。

下面是幾個書面語句式:

作為既是魯大海的母親又是周萍的生母的她,看到周萍他們一伙施行淫威,她恨。

我第二次到仙臺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是很及時的。

人民創造了并將繼續創造著自己的歷史。

細心地、周詳地發現新苗,加以培養、扶持。

[思考與練習]見題庫六之練習三

 

第四節    辭格

一、比喻

1.比喻的構成

由三個部分構成:本體、喻體、比喻詞:

①這人的相貌不大好看,臉像個葫蘆瓢子,……(趙樹理)

例①本體是“臉”,喻體是“葫蘆瓢子”,比喻詞是“像”。

本體、喻體可以是具體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某種性質、行為、動作、道理等等。

構成比喻的核心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

2.比喻的分類

按本體和比喻詞的表現形式,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類。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

暗喻的比喻詞是“是、成了”之類:

然而在那短促的過去的回顧中卻有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的黑暗,使

我的生存有一點光彩,這明燈就是友誼。(巴金)

借喻的本體不出現,直接用喻體代本體,因而也不需要比喻詞:

(韓老六的大老婆是一個中間粗兩頭尖的棗核樣的胖女人。)大棗核存心把

剩下的錢往少數說。

以上是比喻的基本形式。按本體、喻體的外部特征,有些比喻還可以有另外的一些名目:

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反喻)

遠遠近近全是電燈,比天上的星星都密。(較喻)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

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博喻)

[宋]陳骙《文則》講博喻:“取以為喻,不一而足。”博喻展示本體多種形象特征。

3.比喻的修辭效果

可以把本體表述地更加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從而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概念的東西形象化。

4.注意點

要通俗。通俗的實質是,喻體比本體更為聽話人所熟悉。

要貼切。喻體和本體之間要有相似點,相似的程度越高越貼切。

要新穎。喻體和本體之間聯系的建立,是新的發現、新的創造。

二、借代

借代是用乙名稱去代替甲事物。

1.借代的構成

①細眼睛(指杜善人)恭恭敬敬坐在蕭隊長對面一條板凳上。

由本體(杜善人)、借體(細眼睛)構成。借體與本體有直接聯系。借代是通過相關性聯想建立關系的。不過,借代的本體不出場,而是借借體代本體。

2.借代的分類

借代分成兩類。

一類叫旁借。“用隨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隨伴事物”,“事實上是多用隨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隨伴事物的,雖不是完全沒有,卻是不大有的,名為旁借,便是為此”。

特征、標記相代。

例見上。

事物所在、所屬相代

②百年積弱嘆華歲,

八載干戈仗延安。

試問九州誰作主?

萬眾矚目清涼山。

作家、產地相代

③現在為了成為女詩人,她卻成天讀起莎士比亞來啦。

質料、工具相代

④我最佩服北京雙十節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門,吩咐道,“掛旗!”“是,掛旗!”各家大半懶洋洋地踱出一個國民來,撅其一塊班駁陸離的洋布。

陳望道所說借代的另一類叫對代:“這類借來代替本名的,盡是同文中所說事物相對待的事物的名稱。”

部分代全體

⑤你替我看著點,我出去買點好吃的,請請你,活著還不為吃點和點老三點嗎?

特定代普通

⑥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千千萬萬個諸葛亮。

具體代抽象

⑦搞好菜園子,豐富菜籃子。

結果代原因

⑧好吧,咱們多勒勒褲腰帶吧!(正紅旗下)

3.借代和借喻的區別

從內容上看,構成借代的是相關性聯想;構成借喻的是相似性聯想。

從形式上看,借喻可以改寫為明喻,借代不能這樣改寫。

三、比擬

1.構成

①春天來了,百花拉著手,唱著柔婉的曲子。

比擬由本體和擬體構成,不過擬體不在句子里出現,直接把本體當成擬體來寫。

2.分類

擬人

②螢火蟲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飛,提著一盞小小的燈籠,殷勤地照看這花草的世界。

③別了,延安!人們將永遠記著你。

④(阿麗思對耗子說英語,以為它不懂英國話,料它一定是法國耗子,便開口道:Ou est machatte?)那耗子聽了,在水里猛一跳,嚇得渾身直抖。阿麗思一看不好,怕傷那小畜生的感情,連忙賠罪道:“哎喲,對不住,對不住!我都忘了你是不喜歡貓的。”“哼!不喜歡貓!”那耗子尖著嗓子急著嚷道。“要是你做了我,你也喜歡貓嗎?”(趙譯《阿麗思漫游奇境記》)

以上分別是動作性擬人、描寫性擬人、跟它講話、讓它講話。

擬物

⑤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⑥崇明島越長越大。

3.比擬與比喻的區別

比擬的擬體不出現,比喻的喻體一定要出現。

四、夸張

在描寫人或事物時,作擴大或縮小、強化或弱化的描述,或作超乎事實的描寫,使對象的本質特征更明顯地表現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1.普通夸張

①鴻漸氣得心頭火直冒,仿佛會把嘴里香煙銜著的一頭都燒紅了。

②(假若她大膽地去請假,她知道,婆婆必定點頭,連聲地說:克吧,克吧!

(“克”者,“去”也)可是,大姐知道,假若她依實地“克”了,哼,婆婆的毒氣口袋就會垂到胸口上來。(正紅旗下)

③湖邊上有個鼻子眼大小的胡同,里邊會有個小店。尤老二的地面多熟,竟自會不知道這家小店。

2.超前夸張

④李二漢剛掀酒罐,就覺醉意已有三分。

3.注意點

夸而有節。注意使用場合。

五、反語

反語就是說反話,字面上一個意思,實際上是另一個意思。有兩種。

1.嘲諷性反語

①沒見過這樣的寶地!房子沒有一間整的,一下大雨就砸死人,寶地!

②在那年代,北京在沒有月色的夜間,實在黑得可怕。大街上沒有電燈,小胡同里也沒有個亮兒,人們晚間出去若不大著燈籠,就會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著家。有時候,他們會在一個地方轉來轉去,一直轉一夜。

按照那時代的科學說法,這叫作“鬼打墻”。(正紅旗下)

嘲諷性反語構成的關鍵是褒義詞語貶用。

2.喜愛性反語

①他抗議無用,蘇小姐說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從她善意的獨裁。

喜愛性反語構成的關鍵是貶義詞語褒用。

六、雙關

讓一句話關顧兩種不同的事物,有兩種理解,產生明暗兩種意思。

1.諧音雙關

①如今,我也有了兒女,他們也有剩飯的毛病,害得我多次為一雙小兒女打掃碗底,并因此被他們鄭重授予“大尉”軍銜。(文匯月刊)

②你的健康是“天大”的事——天大藥業。

諧音雙關的關鍵是利用詞語的同音現象。

2.語義相關

①阿慶嫂對沙奶奶說:“你說呀。一說出來,不就什么都完了嗎?”

這“什么”在刁德一聽來是實事,在沙奶奶聽來是新四軍的安全。

②周蘩漪 好,你去吧!小心,現在,(望窗外)風暴就要來了。

七、婉曲

故意不直白本意,而用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話來暗示、烘托。

①1957年我們先后遭到不側。

“不測”指被打成右派。

②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任重而道遠。

是說在解決“三農”問題上還有很多工作沒有作好。

③安排下崗人員就業問題不容樂觀。

不是說形勢不太好,而是換一個婉轉的說法。

④我們覺得有些結論是值得商榷的。

實際是說不同意,但不直說。

八、排比、層遞、反復

1.排比

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句法結構(句子/分句/詞組)巧妙地組成一串,表達相關的內容,這是排比。

①友誼是一把雨傘下的兩個身影,是一張課桌上的兩對明眸,是理想土壤中的兩朵花,是宏偉樂章上的兩個音符。

②讀書人家的子弟熟悉筆墨,木匠的兒子會玩斧鑿,兵家兒早識刀槍,沒有這樣的環境和遺產,是中國的文學青年的先天的不幸。

例①是很嚴格的排比,相應的位置上有相同的詞語;例②是比較寬的排比。

2.層遞

層遞也可以說是排比的一種,現在把他獨立出來,與排比對立。層遞的關鍵是各項在內容上遞進,或遞降。

①聽說四川有一則民謠,大略是“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

②我愛我的國家,愛我的石頭城,愛我的家。

3.反復

為了突出、強調某種內容或某種感情,或造成某種氣氛,讓一定的詞語、句子反復出現。

連續反復

重復出現的詞語連續出現,不被其他詞語隔開。

①他恨不能雙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了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了脖子。

②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間隔反復

重復出現的詞語被其他詞語或句子隔開。

有一首詩,其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這樣:

③十里桃花,/十里楊柳,/十里紅旗風里抖,/江南春,/濃似酒。

4.排比、層遞和反復的比較

排比與層遞的區別是明顯的。在形式上都是三項或三項以上。區別在于,排比各項在意義上互相平行,層遞各項有遞進或遞降的特點。

排比、層遞和反復的區別在于,前兩種要求句式在結構上相同或相似后一種要求詞語或句子重復出現。問題在于,前兩種辭格可能與反復綜合運用。這就是說,從形式上看是排比或層遞,可是有相同詞語出現可能有兼有反復這種辭格。

④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

在這個用例中,“這是……春天”是反復出現的詞語,我們可以將它歸并而不影響句子的結構。例④是排比兼反復的用例。

九、對比、映襯、對偶

1.對比:把互相對立的兩個事物/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加以對照,從而突出雙方的特點。

①我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

②正是夏天農忙的季節,王十成忽然來到北京!王掌柜又驚又喜。喜的是兒

子不但來了,而且長得筋是筋、骨是骨,身量比爸爸高出一頭,雖然才二十歲。驚的是兒子既沒帶行李,又滿身泥土,小褂上還破了好幾塊。

2.映襯:用相關、相反的事物從旁陪襯、烘托,使要表達的對象更加鮮明、突出。

③大舅媽的身量小,咳嗽的聲音可很洪亮。

3.對偶:字數相等,結構相同/相似的兩個詞組/句子,表達相關、相反的內容。

正對:上下兩聯互相對稱。

④腳踢天下好漢,拳打五路英雄。

⑤今年真是雨水充沛,氣候適宜。

反對:上下兩聯意思互相對立。

⑥海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⑦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流水對(串對):上下兩聯有因果、連貫等關系。

⑧女排三連貫,神州齊歡騰。

⑨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⑩除夕剛飲祝捷酒,新年又看報春花。

對偶在對仗方面要求很嚴格。杜甫的試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對得很工整,結構完全對仗。從語音上說,很講究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對聯的下聯,末字應是平聲。《大宅門》一開始說有一副對聯:“忠厚傳家,詩書繼世”。這副對聯排反了。河南嵩山有個嵩陽書院,有一副對聯:“一片丹心育新人,滿園春色催桃李”。這是中央電視臺報道時展示在屏幕上的,一看便知,擺反了)。

4.比較

對偶、對比的比較:

對偶重在形式,對比重在內容。兩種辭格可以交叉。

對比、襯托的比較:

對比是突出兩面,襯托是突出一面。

十、拈連、通感、仿詞

1.拈連

當互相關聯的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連說時,巧妙地把適用于具體事物的詞語移用到平常不適用的抽象事物上,陳述/支配抽象事物,這是拈連。

①我們人窮志不窮。

②招娣,招娣,你不僅招來了一個弟弟,還招來了一個世界冠軍。

拈連,前一項是正常搭配,由此出現的后一項是轉義搭配。構成拈連的關鍵是動詞、形容詞的本用和移用。

2.通感

把甲種感官獲得的感覺,說成仿佛是乙種感官的感覺,這種修辭方式叫通感。

③我這時被四面的歌聲誘惑了,降服了;但是遠遠的,遠遠的歌聲總仿佛

隔著重衣搔癢似的,越搔越搔不著癢處。

心理學家有所謂“伴生感覺的過程“。在日常經驗中,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感官獲得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往往可以互相溝通。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這是通感的心理基礎。

3.仿詞

為了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深刻性,更換現成詞語中的某些語素,臨時造出心的詞語,這叫仿詞。

反義仿詞

④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級,一級又一級,是樂趣也是苦趣。(雨中等泰山)

近義仿詞

⑤咀嚼著青梅,啜飲著香茗,聆聽著茶話,陶醉了的藝術家們詩興大發,畫興大發。

⑥(父親老朋友本縣省立中學呂校長……請鴻漸向暑期學校學生演講“西洋文

化在中國歷史上之影響及其檢討”。……所以當天從大伯父家吃晚飯回來,他嘴嚴迷離,翻了三五本歷史教科書,湊滿一千多字的講稿,插穿了兩個笑話。)這種準備并不費心血,身血倒賠了些,因為蚊子多。

諧音仿詞

⑦媽媽告訴她大弟受傷,并叫她到唐山看爸爸去。她說爸爸有個好歹,那里有組織。沒有“震亡”的話,那就更不用去了。(雷加散文特寫選)

⑧大中城市年輕人,超前消費成“負翁”。(電視)

⑨默默無“蚊”的奉獻。

⑩居高“淋”下

4.比較

拈連和比擬的比較

拈連要出現詞語的本用,動作性擬人、擬物不出現詞語的本用。

拈連和通感的比較

拈連的詞語本用在句中出現,通感沒有這個要求。通感是感覺相通,拈連不是。

拈連和仿詞的比較

拈連是詞語臨時取得一種新的用法,仿詞是詞語臨時的創造。

十一、設問和反問

1.設問

為了提起聽話人注意,先提出問題,引起對方思考,然后自己來回答。

①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人類的遠古時期,有沒有生產勞動?當然有。有沒有生產力?當然有。但是有沒有科學技術?那就說不上了,大概只是生產勞動的經驗而已。(錢學森《對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一些思考》)

②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科學實驗著三項實踐中來。

設問的修辭效果是引人注目。做文章標題,或文章的開頭,啟發思考,幫助讀者掌握主題思想。段落之間可以承上啟下,起過度作用。分析闡述問題,可以避免平板,使文氣有變化。收尾用設問,可以點明主題,增加回味。

2.反問

③如果說貪污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那么浪費和摧殘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嗎?

反問句包含激情,語氣強烈,比陳述句更有力量。

3.比較

設問是自文自答,反問句是只問不答。

十二、頂真和回環

1.頂真

前一句結尾和后一句開頭詞語相同。

①文學是創造性勞動,創造性勞動需要靈感,靈感來自生活積累,生活的積累是作家對所寫對象心靈的感受后認同。

②布匹是哪兒來的呢?是織布廠用紗織成的。紗呢?又是紡紗廠用棉花紡成的。棉花呢?必須從地里種出來。地呢?也得經過耕作播種,還要兩次三番地澆水。水呢?又得挖掘灌溉渠,從河里引到地里來。

例①是嚴式的頂真,例②是寬式的頂真。

2.回環

前后相繼的句子詞語相同,排列順序相反。

③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

④我們兩家搞了一輩子的戲,戲就是我們的命,命就是我們的戲。

⑤科學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更需要科學。

例③和例④是嚴式的回環,例⑤是寬式的回環。

3.比較

頂真不具有回環往復的形式,用頂真的句子,其軌跡是一條線;用回環的句子,其軌跡是一個圈。

十三、警策

陳望道先生認為,有三種。

1.將自明的事理極簡練地表現出來,使人感到一種格言的味道。

①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2.將表面上無關的兩事物捏成一句,初看似不可解,其實含有真理。

②事實是事實。

3.話面矛盾反常,而意思還是連貫的。

③善游者溺,善騎者墮。

十四、幾類辭格的區別

1.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借喻和借代的共同特征均是本體事物不出現,借另一事物來代指本體事物,所以歷來有爭論,如《故鄉》中的“圓規”楊二嫂,《包身工》中的紡織女工“蘆柴棒”,是借代還是借喻,爭論激烈。其實兩者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

(1)借喻的本體、喻體之間有一種相似性,但本質上是不同的事物,兩者之間沒有實在的關系,而借代的本體、借體之間不存在相似性,但卻有實在且密切的聯系。試比較:

①我們要精心呵護祖國的花朵。

②前面過來一隊“綠領巾。”

例①中“祖國的花朵”同指代的“少年兒童”只具有相似性,無實在的聯系――少年兒童頭上并沒有戴花朵,所以是借喻。例②中“綠領巾”同所指代的“少先隊預備隊員”之間沒有相似性,而只有實在的聯系“綠領巾”是他們佩戴的標志,所以是借代。

(2)借喻一般都能轉換成明喻,如例①中本體、喻體可以構成“少年兒童就像祖國的花朵”。這樣的明喻;而借代一般不能轉換成明喻,如例②中本體、借體就不可以說:“少先隊預備隊員就像綠領巾”。

所以前面提及的“圓規”楊二嫂和包身工“蘆柴棒”均應為借喻,因為楊二嫂并沒整天手拿著圓規,而是她細腳伶仃的樣子像圓規;包身工骨瘦如柴的樣子像蘆柴棒,而不是她整天拿著蘆柴棒,從而由此得名。

2.對比和對偶

對比和對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著眼點不同。對比著眼的是意義上的反差與對立,在結構上不做具體要求。而對偶著眼的正是結構上不的對稱、一致,在意義上不做具體要求。

(2)功能有別。對比的作用是使客觀事物表現得更鮮明突出;對偶的作用是增強感染力。

3.排比和反復

排比和反復經常綜合運用,但二者有明顯的區別:

(1)結構上存在差異。排比是三項或更多項的平行排列,而反復只要求兩項的重復排列。

(2)功能不同。反復的運用主要是為了強調,而排比的運用則主要是為了增強語言的氣勢。

4.頂真和回環

頂真和回環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結構不同。頂真在結構上一環扣一環,向前推進,而回環在結構上則是循環往復的。

(2)功能不同。頂真的運用主要是為了條理清晰,說理嚴密。而回環的運用則主要是為了使意精辟警策,富于哲理。

5.雙關和拈連

雙關和拈連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結構不同。雙關是一個語句同時兼顧兩種意思,只有一項,而拈連則有一個順勢移用的過程,一般多為兩項及兩項以上。

(2)功能不同。雙關追求的是表達的含蓄曲折、意味深長;而拈連追求的是表達的生動、機智。

6.比喻和比擬

比喻和比擬均需涉及兩個不同質的事物,有相似之處,以致修辭學界有人主張要將兩者歸并。其實兩者是有很明顯的區別的:

(1)比擬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描寫甲事物,或者說,把乙事物的特性強加于甲事物;而比喻則只是側重于甲乙兩事物的相似甲乙兩事物的相似點。

(2)比喻中,喻體一定要出現,本體則可出現;而比擬則相反,本體一定要出現,擬體則一定不能出現。

[思考與練習]見題庫六之練習四

 

第五節   辭格的綜合運用

1.辭格的連用

辭格的連用是指同類辭格或異類辭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連使用。如:

①太陽還不能從云里掙扎出來,空氣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監房突然像沉入無底的黑暗之中,就是落下一根針也仿佛可以聽見。

例①是兩個比擬辭格的連用;例②是一個比喻辭格同一個夸張辭格的連用。

2.辭格的套用

辭格的套用是指一種辭格里又包含著其他辭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關系。如:

①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這種感情像紅松那樣,根深蒂固,狂風吹不動,暴雨浸不敗,千秋萬載永不凋謝。

例①總的是暗喻。中間套著兩個比擬(這兩個比擬又是連用的例)。

例②首先,全句是個比喻;比喻的喻解(相似點)部分的“狂風……凋謝”又是夸張,其中的“狂風……不敗”又是對偶,因此,全句比喻中套用了夸張、對偶。

3.辭格的兼用

辭格的兼用是指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兼有多種辭格。如:

①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懶惰是埋葬天才的墳墓。

②舉著紅燈的游行隊伍河一樣流到街上。

③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④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例①是對偶和對比兼用;

例②是比喻和夸張的兼用;

例③先后是反復、擬人、擬人三種辭格,他們沒有分布上的交疊。

例④從一個角度看是對比,換一個角度看又是對偶。

4.以上三種情況的同時出現

如:隊伍雖然出羅網,韓英不幸入鐵窗。

此例總的看是對比和對偶,這是兩種辭格兼用。“羅網”和“鐵窗”分別是借喻和借代,這兩種辭格的分布是連用。這兩個連用的辭格被對比、對偶包含,這又是套用。

[思考與練習]見題庫六之練習五

 

第六節   修辭中常出現的問題

一、      韻律配合不協調

(一)音節不勻稱

(二)平仄不相間

(三)押韻不和諧

二、詞語選用不精當

(一)詞語表意不確切

(二)詞語的感情色彩不相宜

(三)詞語的語體色彩不相稱

三、句子表意不暢達

(一)句式選擇不恰當

1、單句和復句方面的

2、常式句與變式句方面的

3、長句和短句方面的

4、散句和整句方面的

(二)句子不簡練

1、語意重復

2、詞語堆砌

(三)句子表達不連貫

1、分句之間脫節

2、句子之間脫節

四、辭格運用不恰當

(一)比喻不當

(二)比擬不當

(三)借代不當

(四)夸張不當

(五)仿詞不當

(六)對偶不當

(七)排比不當

(八)頂真不當

(九)映襯不當

[思考與練習]見題庫六之練習六

 

第七節 語體

一、語體及其劃分

語體是為適應不同的交際領域、交際對象、交際目的和交際方式,長期使用特定的語言材料而形成的語言特點的體系。

不同交際領域如:社會活動、科學技術和文化活動、日常生活等。

不同交際對象如:對上級、對下級,對同行專家、對外行,對干部、對群眾,對本國人、對外國人或外交使節等等。

不同交際目的如:說理,說明情況,抒發感情,發指示,鼓動,等等。

不同交際方式如:口頭,書面等等;一般交際方式或電話、傳真等現代通信手段。

在將到語體時,總要涉及公文、政論、科技、文藝等等,但這幾種形式本身并不是語體,這些形式所體現的語言特點才構成了語體。

語體的劃分,第一層分為口頭語體和書卷語體。口頭語體現在研究得很不夠。書卷語體下又分公文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

二、公文語體

公文語體是使用范圍:政治事務,如批復、公告;外交事務,如照會、國書、公告;軍事事務,如命令;經濟事務,如合同、協議書;機關團體日常事務,如通知、證明、介紹信函;人與人之間的事務往來,如領條、請假條等。

公文的特點:有固定的格式,話語簡明扼要,遣詞造句準確,不能含糊。規格性。簡要性。明確性。

語言特點。

1.有專用詞語

比如,介紹信常用“茲有”、“為荷”(荷:承受恩惠。)

“以上報告如無不當,請批轉執行。”

有些還常用到一些文言詞語,因為這些公文莊重、典雅,有的人信函講究雅,表明自己文化品位高,如用到“順頌 教祺”之類。

2.語句上看,多用陳述句。因為表達一些明確規定,以說清楚為好。當然也有祈使句,這在命令、指示中更加明顯。

3.從修辭上說,可以有整句,整句為對偶句、排比句等。公文一般不要求形象生動。

三、科技語體

使用范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論文論著,以及向大眾宣傳科學知識的科普論著。

科技語體是發布科學研究成果、普及科學知識的論著所使用的語言體系。

語言特點:

1.詞語。有專門用語。不斷吸收外來詞。

2.句式。不要求有什么修飾,講清楚、講準確為好。科技語體比較嚴密。

3.科技語體的一些特殊手段。如圖表。

四、政論語體

主要體現在社論、評論、報告等里面。

政論的特點是觀點鮮明,邏輯性強。

語言特點

1.使用政治色彩濃厚,評論色彩濃厚的詞語。

2.長句多。

3.引用。引證。

政論不一定都是板著面孔的。毛澤東的一些政論文就很活潑,讓人喜歡讀。

五、文藝語體

表現在文藝作品中。文藝語體在書卷語體中最具特色,重在給人以美的享受,重在形象思維,重形象性、生動性、變異性。

文學家很喜歡這個變異性。變異就是偏離。應該思考的是,變異到什么程度。現在語言又有粗俗化現象。這些都值得探討。

1.散文體。包括狹義的散文,以及小說等,這是與韻文相對的。有人稱散言體。散文體的風格是繁豐、華麗。但并非都如此。不同作家有不同風格,同一個作家后期與前期也有不完全相同的風格。

2.韻文體。主要是詩、詞、快板、順口溜等。更講究音樂美。講韻律、節奏等。

3.戲劇體。特別是人物語言、劇本的對白,講求個性化。口語色彩濃。

六、語體風格互相滲透

把書卷語體分為四種,其實往往互相滲透。如:

1.文藝語體向科技語體滲透,形成通俗的科技語體。

2.文藝語體向政論語體滲透,形成文藝政論語體。一些老作家寫的政論性文章很富形象性。

3.口語語體向書卷語體滲透,形成書面口語語體。有些作家作品力求通俗化。

[思考與練習]見題庫六之練習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九種常見修辭手法類型歸納
修辭
修辭 22
語文專題輔導:修辭方法
九種修辭手法,你掌握了多少?
修辭的學習與輔導(含參考答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南| 巨野县| 彭水| 新营市| 邢台市| 甘孜| 绵阳市| 西昌市| 灵山县| 志丹县| 罗定市| 额尔古纳市| 江达县| 灌云县| 宁蒗| 东辽县| 辰溪县| 阿合奇县| 汉川市| 久治县| 蛟河市| 焦作市| 都匀市| 新晃| 马鞍山市| 墨脱县| 页游| 尤溪县| 辰溪县| 常德市| 察隅县| 旬邑县| 沧源| 江都市| 铜鼓县| 宣恩县| 新宁县| 嘉祥县| 凤翔县| 贵定县| 连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