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輕潮習者
本文1900字,建議閱讀5分鐘
8月跟新過一篇《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的讀書筆記:掌握這三個方法,你將開啟閱讀的大門!聊到了新晉讀者該如何選書、如何安排每個閱讀的階段,這算是戰略層面的一個總結。從反饋上來看,那篇文章對很多大學生朋友和步入職場時間不太長的伙伴們有不小的幫助。
今天要聊的《快速閱讀》這本書是講一些閱讀上的戰術,也就是閱讀中的一些小技巧。這些接地氣的方法,無論是大學生朋友還是職場伙伴,相信讀完本文之后都會有所收獲。
不要小看技巧,技巧懂得越多,書就會讀得越快,只有書讀得越快,才能夠深入理解。你不信?聽我娓娓道來!
跟許多讀書還沒有入門的朋友聊天發現,他們每年書籍的閱讀量基本上維持在4本左右,而且經常是讀完就丟到一邊,不再寵幸她們了。平均3個月一本書的頻次幾乎可以說是讀完即忘,閱后即焚。
如果再沒有輸出,不與人交流,不整理成文字,那這本書真的就是白讀了,一副“我來了,我又離去了”的寫意山水畫。
廢話不啰嗦,引進本文第一個觀點:讀書一定要快!只有讀得快才能有更多收獲。我給自己的標準是20萬字以內的書3天內必須讀完,這個標準不算苛刻,多訓練是容易達到的。
第二個觀點:讀的書一定得是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書即使別人覺得再好我們也難以下咽。
第三個觀點:要掌握一定讀書技巧!
美國的研究小組曾做過統計,美國閱讀最快的群體是研究生,他們的閱讀速度大概是400字每分鐘,美國成人是200字每分鐘,成人閱讀完一本20萬字的書大概需要1000分鐘,也就是16個半小時,如果每天拿出1個小時閱讀的話,需要兩周半的時間。太長了太長了!這么長的時間閱讀一本書,足夠讓你產生放棄閱讀的想法,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以下列出了5大絕招,只要堅持練習,一定能夠幫助大家提升閱讀的速度。
1、創造閱讀環境
打算好好讀書的時候,就找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光線適宜,坐姿適宜,時間也適宜,手機調成靜音,斟滿水,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踏踏實實的坐上一段時間。個人比較推薦閱讀的時間是早晨6點半到7點半和晚上睡覺前的1小時。
先別說做不到,堅持一周你先試試,早起讀書跟運動一樣,絕對會讓你神清氣爽的。有人也把這個前期準備稱作儀式感,我覺得靠譜!
2、培養速讀意識
我們要做的是有意識的培養自己快速閱讀的習慣,通過短暫的訓練,閱讀水平達到600字每分鐘是比較容易的,5、6個小時就讀完一本書的成就感也是杠杠的。
來點理論干貨:我們的眼睛會受運動的物體吸引,想想你以前閱讀的時候是不是看見別人一動就想瞅兩眼?所以每秒閱讀不超過5個字的讀者,我強烈強烈建議,用手指指著書讀,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指,而是以行作為單位手指滑動閱讀。
由于受到運動的手指的吸引,眼睛就會跟著手指動,所以此時閱讀的快慢就可以通過手指來調節,改善的空間也就出來了。
3、聚焦閱讀技巧
當手指能夠控制眼睛閱讀一段時間后,就可以學習一些閱讀技巧了。我們閱讀的目的是了解整本書的大致內容,特別細枝末節的段落快速掃過也不會降低我們對整體框架的理解。所以略讀和跳讀是我們要學的技巧。
略讀就是當你讀到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的時候,掃兩眼看看說的啥就可以了,重點看前面的前提及后面的結論。
跳讀是說作者有的時候也開小差寫一些有的沒的,尤其是外國人寫的書,這部分內容完全可以跳過不看。略讀和跳讀使用的原則是看書中所說的內容是不是對主旨有解釋說明的意義。
4、克服閱讀障礙
從小我們就已經習慣了默讀,絕大多數人即便不張嘴心里也跟著念,這種看似很正常的現象就是閱讀障礙。那怎么樣去改變呢?用你的手指!用手指作為引導的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克服默讀這一習慣,要力爭做到不要讓眼睛帶著腦子讀,而是讓手指帶著腦子讀。
也就是說不能讓默讀的速度決定閱讀的速度,而是要讓手指滑動的速度決定閱讀的速度。通過有意識的嘗試,手指移動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理解的水平也會越來越高。用手指做引導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絕對有效的避免回讀,也杜絕了讀串行的可能。
5、設定閱讀時間
用倒計時的方式是一個比較好的培養快速閱讀的手段。人對于倒計時會有天然的緊迫感。我們可以在手機里設置25分鐘倒計時,之后你會發現,在這25分鐘里閱讀會變得比平時更高效,不僅閱讀速度快了,注意力和理解力也有顯著地提高。
閱讀也要懂得勞逸結合,每閱讀25分鐘就休息5分鐘,到處遛遛喝點水去個廁所,然后再開始下一個25分鐘的閱讀,這個是番茄工作法的變體,效果賊拉剽悍。而且對于新晉讀者,這樣的計時方式也是有利于統計閱讀速度的。
★初學者每天可以統計閱讀速度,用數字來感受自己實實在在的進步。
閱讀是吸取知識最快最廉價的方式,往往讀得越快,記得就越牢固。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加快閱讀速度,找一個好的讀書環境,用手指引導眼睛和大腦,掌握略讀和跳讀的技巧,設定小段的閱讀時間,勞逸結合,用這種方式讀完兩本書,你的閱讀速度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最后記住,一定要堅持住,讀個書而已,死不了人滴!
更多書單專題推薦,請猛戳:
更多大學生活推薦,請猛戳:
更多考研輔導推薦,請猛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