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礦回收率:指精礦中的金屬(有用組分)的數量與原礦中金屬(有用組分)的數量的百分比。這是一項重要的選礦指標,它反映了選礦過程中金屬的回收程度,選礦技術水平以及選礦工作質量。選礦過程要在保證精礦品位的前提下,盡量地提高選礦回收率。其計算方法如下:
如某硫化銅礦原礦中銅品位為0.9%,精礦中銅品位為18.0%,如果每晝夜處理原礦石重量為400t,得精礦重量為15t,
實際回收率為×100%=75%。
原礦品位α、精礦品位β和尾礦品位θ (單位:%)
選礦技術監督部門一般通過實際回收率的計算,編制實際金屬平衡表。通過理論回收率的計算,編制理論金屬平衡表。兩者進行對比分析,能夠揭露出選礦過程機械損失,查明選礦工作中的不正常情況及在取樣、計量、分析與測量中的誤差。
通常理論回收率都高于實際回收率,但兩者不能相差太大,在單一金屬浮選廠一般流失不允許相差1%。如果超過了該數字,說明選礦過程中金屬流失嚴重。 入廠原礦中金屬含量和出廠精礦與尾礦中的金屬含量之間有一個平衡關系,若以表格形式列出即稱之為金屬平衡表。
Q--原礦量/噸
α--原礦品位/%
θ--尾礦品位/%
β—精礦品位/%
K--精礦的重量/噸
V--尾礦的金屬品位/%
Ss--損失部分的重量/噸
θs--損失部分的金屬品位/%
N27中南選礦網金屬平衡表是選礦生產報表,它是根據選礦生產的數量和質量指標按班、日、旬、月、季和年編制的。這些指標包括:原礦處理量Q、原礦品位α、出廠精礦量Κ、精礦品位β、金屬含量%、回收率ε、尾礦量和尾礦品位θ等等。
因此,根據金屬平衡表可以評價選礦廠的生產情況,可以看出選廠在某一期間內完成生產指標的情況。金屬平衡表是選礦生產的基本資料,由于它是按班次計算指標的,也是現場生產班組進行生產評比的基本資料。
金屬平衡表分為理論金屬表和實際金屬平衡表兩種:
理論金屬平衡表是根據在平衡的期間內的原礦石和最終選礦產品(精礦與尾礦)所化驗得到的品位算出的精礦產率和金屬回收率,因未考慮過程中的損失,所以此回收率稱為理論回收率,此金屬平衡表稱為理論金屬平衡表。它可以反映出選礦過程技術指標的高。一般按班、日、旬、月、季和年來編制。可作為選礦工藝過程的業務評價與分析資料,并能夠根據在平衡表期間內的工作指標。對個別車間、工段和班的工作情況進行比較。
實際金屬平衡表。是根據在平衡表期間內所處理礦石的實際數量、精礦的實際數量(如出廠數量及留在礦倉、濃密機和各種設備中的數量)以及化驗品位算出的精礦產率和金屬回收率,所以此回收率稱之為實際金屬回收率,此金屬平衡表稱之為實際金屬平衡表。它反映了選礦廠實際工作的效果。一般實際金屬平衡表按月、季、半年或一年編制。
選礦過程中金屬流失集中反映在實際回收率與理論回收率的差值上。由于理論平衡表沒有考慮選礦過程各個階段中金屬的機械損失。因此,理論平衡表的金屬回收率一般都高于實際平衡表的金屬回收率,但有時也會出現反常現象,實際回收率高于理論回收率,這主要是因為取樣的誤差、原礦與選礦產品的化學分析及水分含量的測定的誤差,以及原礦與選礦產品計量的誤差等所造成的。一般要求理論金屬平衡表的回收率和實際金屬平衡表的回收率之間的差值,對于浮選廠正差不能大于2%,不應出現負差。重選廠正負差不能超過1.5%。
比較理論金屬平衡表和實際金屬平衡表,能夠揭露出生產過程中金屬流失的情況。差值愈大、說明選廠在技術管理與生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愈多。這就要查明生產過程的不正常情況,以及取樣、計量與各種分析和測量上的誤差,并及時予以解決。
來源:天道研究院